请问“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再次畏之,最次侮之”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

出自: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老子

老子简介: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lǎo zi]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史籍记载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0
原文]

太上①,不知有之②;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③,其贵言④。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⑤。

[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7-10
建议参阅:

惊人之笔 惊人之误 惊人之讹—楚简《老子》异于帛、今本《老子》的文句
作者:尹振环 主题类号:B5中国哲学 【 文献号 】1-691

http://tieba.baidu.com/f?kz=110930294

差异大的是今本十七章。其帛书《老子》的释文与断句是:“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因此它被普遍理解为:“最好的世代人民知有其君,其次亲誉其君,再次畏其君,最坏侮其君……”这里的破绽显而易见。人民“知其君”就视之为“太上”——最好的世代,岂不太容易了?而臣民畏其君,是任何君主时代所不可或缺的,它怎么能够成为划分世代好坏的标准呢?因此,这种断句与理解根本站不住脚。但竟然被一代代人云亦云地传了下来,一直传到今天各种《老子》的读本中。
楚简老子果然不是这样,首先,相当今本十七、十八两个章不是两个章而是一个章。合为一章的理解、断句自然就会不同,就必须重新解释;第二,十七章的前半部份文字大异,这一来更要重新断句、重新解释了。下面先将释文抄录如后:
“太上下智,又(佑)之其即,亲誉之其即,畏之其即。侮之。信不足安又(有)不信。犹乎其贵言也,成事述功,而百姓曰我自然。故大道废,安有仁义;〔智快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正臣”。
……………………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110930294

第3个回答  2020-11-1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