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寓言教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1

1. 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分学段应达到什么目标

寓言是一种讽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

优秀的寓言故事里有着丰厚的思想容量,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需要学生们去领悟言外之意、品评味外之味。在寓言王国里,狐狸和狼、小鹿和老虎不再是一种动物,它们是人格化了的“人”,就是人的言行举止也大多显得怪诞奇异,这些都能使学生难以忘怀。

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不少文质兼美的寓言故事,那么,小学寓言故事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一、指导疏通文意,把握故事内容 小学阶段有不少寓言故事课文,比如《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井底之蛙》等,寓言故事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那么,如何使学生弄清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内容呢?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比方说《亡羊补牢》一文中“亡”和“牢”的意思,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教学中面对三年级的孩子要指导他们学会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还理解“后悔”“接受”这两个词意,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你了解到了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加强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意思读出来。

如学习“亡羊补牢”时,可以使用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邻居对养羊人的关心和养羊人对丢羊这件事的态度。二、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蕴涵道理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往往只有上百个字,但是几乎每一则寓言,都有一个生动有趣、情节富于变化的故事,同时语言精练简洁易于朗读,这样的故事深受小学生的喜爱,从而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

寓言故事往往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形象地反映人们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就像慈爱聪明的长者,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诉人们一些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理解能力较差,缺乏感性经验,要揭示和理解深刻的寓意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在阅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在学习寓言故事时,一定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身边以及在电视、电影或读过的故事里所知道的类似的人。比方说:学习了《亡羊补牢》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有没有犯过和养羊人一样的错误?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么做?还有学习了《南辕北辙》可以谈一谈这个人错在哪里?你想对这个楚国人说些什么?学习了寓言故事你收获了些什么?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通过理解、提取、分析、概括信息找出问题的答案。

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揭示和理解了寓意,同时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三、捕捉编者意图,了解寓言特点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在汉语言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那么编者在小学语文中选编寓言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学习寓言哪些特点呢?首先,从形式上看,寓言故事的特征:一是语言精练简洁,概括性极强,极富表现力;二是篇幅短小精悍,结构严谨,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最简短的一种。寓言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是一个充满机智、幽默、滑稽、胆识和丰富想象力的世界,它对自然界的动物、植物赋予了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基本的善恶观,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由于要在短小的故事中蕴涵丰富深刻的哲理,把讽刺对象的本质充分地揭示出来,让人们在嘲笑故事丑角荒诞可笑的行为之余,感悟生活的哲理,因此,要求寓言故事的语言既要精炼概括,极富表现力,又要幽默、风趣。此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寓言故事很好地吸收了象征、夸张、拟人等艺术表现手法,增添了更加丰富的文学色彩,使寓言故事的情节更具曲折性和趣味性。

寓言故事凭借形象夸张的形象、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丰富深刻的哲理性、教育性赢得了儿童的喜爱,也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文学体裁,为学生的写作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其次,要注意教给孩子学会区别寓言和童话,他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区别。

童话是一种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话,它以少年儿童认识、理解的人或事物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童话有诗一般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四、注重拓展延伸,增加文化积累 (一)寓言故事书 教师要给学生一些寓言作品,让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中外寓言名著故事精品》以及相关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等有关书籍,并向学生提出每人每周不少于两篇故事的阅读要求。

从而使学生对寓言这一体裁文章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拓展他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阅读量。学生逐渐从被动读书转变为主动读书,对语文学习起了推动、促进的作用。

(二)组织寓言故事会 老师在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寓言故事的基础上,趁热打铁、组织寓言故事会,用不同的形式诠释自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改编后的相声、小品、课本剧等等,以此。

2. 浅谈如何对文言文进行有效教学

一、明确目的,合理串讲,多多鼓励和引导。新大纲要求初中生能“熟读、背诵”一些文言文的篇章和段落,要求高中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规定体现了中学文言文的根本要求。规定的科学性在于要求初中作为积累感性材料的阶段,通过大量的熟读和背诵,熟悉各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丰富古代汉语知识,积累词汇和句式知识,培养语感,而高中在这一坚实的基础之上通过反复实践,逐渐形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讲解剖析要准确简明,翻译断句要深入浅出学生的主体性要求过去一直没有摆上突前的位置,而在目前越来越得到重视、倡导和培养,因此今后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等素质,破去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良因素,让学生逐渐地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的、有较清楚注释的,比如年号、地名、人名、某些特有词汇的,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识记或讨论,有争议和无法确定的,教师再予以指导、排除疑难。

三、指导学生学会归纳积累是银,掌握规律是金,融会贯通是点石成金。上课专心认真与教师互动,努力听讲和笔记,当然是学生的本分,不过单靠勤奋并不能完成学习的实质任务目标,特别是学习文言文,还需要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归纳所学,掌握规律,最终达到融会贯通、自主学习的境界与层次。归纳积累是银,掌握规律是金,融会贯通是点石成金。

3. 小学语文中寓言故事该怎样进行教学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蕴涵道理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往往只有上百个字,但是几乎每一则寓言,都有一个生动有趣、情节富于变化的故事,同时语言精练简洁易于朗读,这样的故事深受小学生的喜爱,从而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寓言故事往往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形象地反映人们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就像慈爱聪明的长者,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诉人们一些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理解能力较差,缺乏感性经验,要揭示和理解深刻的寓意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在阅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学习寓言故事时,一定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身边以及在电视、电影或读过的故事里所知道的类似的人。比方说:学习了《亡羊补牢》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有没有犯过和养羊人一样的错误?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么做?还有学习了《南辕北辙》可以谈一谈这个人错在哪里?你想对这个楚国人说些什么?学习了寓言故事你收获了些什么?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通过理解、提取、分析、概括信息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揭示和理解了寓意,同时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4. 【25《古代寓言两则》的教案】

25 古代寓言两则 一、教材说明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矛与盾》全文仅四句话,分两层意思,前两句讲这个人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后两句写他如何被人问住,无言以答.《郑人买履》也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两则寓言都没有作者的任何评论,而用对话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给读者留出思考的余地. 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而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选编这两则寓言的意图是,在第十一册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学会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供借助, 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经验.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不要讲语法知识.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还可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要启发学生善于充分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注释. 2.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每课时可以集中学习一则寓言.两则寓言除具体内容不相同外,有许多相同之处.现以《矛与盾》为例,建议如下教学步骤:首先,教师范读,让学生借助注释试读课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指导朗读,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读文中进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后,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3.指导朗读和背诵是教学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现在的学生阅读古文的障碍在于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与现代文存在差别.这种障碍的消除,对小学生来说,不能讲古汉语的词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须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其中,前面部分,那人吹嘘自己的盾和矛的两句话,要适当突出对应的部分,语气语调比较张扬;后面部分“其人弗能应也”则语气改缓变沉,与之形成对照.“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应读出问句的语气(尾音稍上扬).还可以设想是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语气、节奏:年轻气盛者问得俏皮一些,稍快些;年老或斯文些的人问得舒缓些……都可表现一定的幽默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思考·练习”第二题“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此题目的在于将文中较难的句子列出来重点理解.引导关注文言文的词句运用特点,领悟用现代汉语表达文言句子意思的方法.做这一练习,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注释理解句意并结合指导朗读进行,也可以安排在读好课文、理解寓意之后进行.但无论在什么时候进行这项练习,都宜采用整体感悟、通句揣摩的方法.千万不要讲文言虚词、实词及句式的知识.以下是列出的五个句子的大意,供参考.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非常,很,特别)坚固(结实),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它).或:我的盾坚固得很,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意思是:我的矛(特别,非常,很)锋利,对于物体(东西)没有不能穿透的.或:我的矛锋利得很,什么东西都穿得透.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或:用您自己的矛戳您自己的盾,会怎么样呢? (4)“至之市而忘操之.”意思是:等到到集市上去的时候。

5. 初一30课 寓言四则的教案

30 寓言四则课文研讨一、分篇说明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篇寓言的讽刺意味极浓。

赫耳墨斯想了解自己在人间受尊重的程度,于是化作凡人来到雕像者店里,雕像者说出了跟他的希望完全相反、使他极为难堪的话。希望和结果的矛盾,是本文讽刺性之所在。

课文写法很巧妙。一开始就用“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来揭示赫耳墨斯的奢望,“想知道”是掩饰之辞,实际上是“想得到”——到后来,作者才用“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揭穿了他的心底的秘密。

其实无须作者揭穿,看看他的试探方式也可见分晓:他首先问宙斯雕像的价钱,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之意;知道价钱不高,他很满意,因而又“笑着”问赫拉像的价钱。两问之后,他似乎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了,最后才问到自己的雕像,却完全出乎他的预料:他的雕像一文不值,可以“白送”。

短短的篇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2.《蚊子和狮子》这篇寓言的艺术风格跟上一篇不同:尽管也有讽刺的意味,但侧重在引起人们深思。

蚊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虫子,却敢于向狮子挑战。它的挑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看出对方的力量在于“用爪子抓,牙齿咬”,但它会飞,能避开;对方“鼻子周围没有毛”,这是它最合适的攻击点,又是自身最安全的地方。

这正是以我之所长,攻敌之所短,结果自然是蚊子战胜了狮子。但结尾是颇有讽刺性的:战胜了强大敌人的蚊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的途中,竟然撞在蜘蛛网上,哀叹自己将被吃掉。

这厄运的到来是意外事件吗?值得人们深思。3.《智子疑邻》课文开头写故事发生的背景,只用八个字。

“宋”,指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富”,是被盗的原因;“天雨”导致“墙坏”,“墙坏”又为盗窃者提供了自由进出的条件。由此引出身份不同的两个人对这件事的相同看法:“不筑,必将有盗。”

这是故事中的要害处,因为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先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因此,待到预见成为事实,那富人便夸说自己的儿子聪明,而怀疑偷盗是邻父干的。

4.《塞翁失马》这篇寓言用来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这两句话的,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故事很有名,因为它用一连串的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在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

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人。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来自这个故事。

二、问题研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凡寓言作品,皆有寓意,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运用。

例如 *** 同志引用《愚公移山》和《黔驴技穷》这两个寓言时,就从新的角度作了解释,他以愚公喻 *** 人,以天帝喻中国人民,以山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进而说明 *** 人只要用自己的努力工作感动中国人民,就一定能和中国人民一道,把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这“两座大山”移走。教寓言,要相信学生也能从自己选定的角度作解释,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例如《智子疑邻》一则,作者本意是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如果从积极方面作解释,那就可以引申为: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利用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另一种方式是将故事情节作适当的改变,然后看看寓意有什么不同。例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则,将“还要贵一点”以下的情节改为: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寓言的内容大多涉及人生的道理,作用在于启迪,发散思维能力强一些,则所受启迪必多。

这个问题值得研究。练习说明一 阅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分别说说四则寓言的寓意。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灵活地理解各则寓言的寓意,因而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如只限于故事情节本身,就事论事,乃至重复作者的话,那就把寓言学“死”了,失去了寓言的教育作用。学习方式详见“教学建议”。

此题具有开放性,可以各抒己见,不求统一。二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暮而果大亡其财2.马无故亡而入胡3.人皆吊之4.此何遽不为福乎5.居数月6.其马将胡骏马而归7.死者十九设题目的是积累文言词语。答案见注解。

教学建议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教寓言,一般可分三步进行:先分析故事情节;再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寓意;最后指导学生自编或续编寓言。

现在分述如下:一、分析故事情节基本原则是:把学生引到故事的情境中来,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因此,教师一定要仔细研究提问的艺术。

以下几种提问方式可资参考:1.抓住情节的要害设问。例如,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店里,首先问宙斯像的价钱,此中意味深长;再问赫拉像的价钱时又是“笑着”问的,这些。

6. 如何使文言文课堂教学生动有趣《人生寓言·白兔与月亮》

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读《白兔和月亮》,准确理解故事的寓意和语言的精美。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

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用短小精悍的故事寄寓深刻的哲理。篇幅大多短小,情节简单,大多采用比喻或拟人的表现手法,主人公多为动植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

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同学们小学的时候学过一些寓言吗?从寓言的学习中,我们一般能得到怎样的收获?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

其实,有失也比有得。英国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

你赞成吗?寓言《白兔和月亮》会给你一个正确的答案。

7. 怎样教文言文——《揠苗助长》《自相矛盾》

这是小学阶段首次出现文言文。

两篇寓言故事,都是劝谏君主治国的文字《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 这两篇文言文寓言,既包含了寓言故事的教学,也涉及到文言文的教学。

我想,首先,是要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学习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其次,是理解这两个故事蕴含的道理。核心目标:1.学会读好这两个故事,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与重音。

2.根据译文大意,了解故事的内容,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知道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说话和办事都不能太绝对。3.通过与现代白话文比较,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

4.学习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文字含义的方法。5.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揠苗助长》预习题设计:1.“揠苗助长”的“揠”是什么意思?能找个近义词吗?2.回忆你读过的《揠苗助长》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讲。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发?4.熟读课文,联系课文意思思考文中“悯”“其”“病”“谓”等字的意思。

5.数数这篇文言文的字数,想想文言文和白话文有什么不同的特点。6.这篇文章已经离我们两千多年了,它流传至今的理由是什么呢? 《自相矛盾》预习题设计: 1.熟读这篇文言文,划出自己觉得难以读好的句子,想想为什么读不好。

2.圈出和现代白话文中意思不同的字词,联系上下文,思考它们是什么意思。3.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4.卖矛和盾的人应该怎么为自己的货物做广告呢?5.为什么作者要先写“卖盾”,这里面藏有什么秘密吗?6.续写《自相矛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