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有几个主要的谋士

如题所述

NO1、堪称三国第一谋士 前五大谋士之郭嘉:

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战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为其大局观出色,在对于作战目标的选择和作战时期的把握上经常有精辟独到的成功建议。在曹操彻底粉碎袁绍,吕布等几个实力强大的军阀,成就北方制霸的过程中谋功至伟。郭嘉达于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赏也被传为佳话。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乌丸清剿袁势余患后,笃疾而夭,年仅三十八岁。

NO2、前五大谋士之荀彧(yù):
荀彧(yù):(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谋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汉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数十年,后人敬称他为“荀令君”。
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

NO3、前五大谋士之贾诩
贾诩:魏太尉。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谋士。先从董卓,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二败了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都用他的奇计。曹操占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为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在曹操立继位人问题上贾诩暗助了曹丕。曹丕日后称帝封其官为太尉、魏寿亭侯。曹丕问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反。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死时七十七岁。

NO4、前五大谋士之荀攸
外愚内智:大才荀攸
荀攸,字公达,东汉末颖川颖阳人。他出身于士族家庭,为人善良端正,富有智计。荀攸从小失去父母,是跟着祖父和叔父长大的。他外表愚钝懦弱,内心却机智勇敢。十三岁的时候,祖父去世。过去祖父手下一个叫张权的官吏,主动找来要求为祖父守基(孝)。荀攸对叔父说:“这个人脸上的神色反常,我猜他是做了什么奸猾的事情!”叔父似乎明白了,就趁机盘问。果然张权是因杀了人,逃亡在外,想以守墓隐藏自身。
这件事传了出去,大家对荀攸都另眼相看。后来荀攸在朝廷做了黄门侍郎。董卓作乱,荀攸参与了谋划杀死董卓的事件,被关入狱。董卓被除掉后,荀攸才出狱。
当时天下大乱,他有意寻找能够安定天下的人主。曹操迎献帝建都许昌后,听说荀攸是个十分有才智的人,于是征为汝南太守,后又拜为军师。
荀攸觉得曹操是个可以与之共事的人,便甘愿为其所用。曹操得到了他,经常高兴地对人夸奖荀攸说:“公达,不是一般的人!我能够得与他议事,天下有什么可忧虑的呢!”这表现了曹操对他的嘉许和信任。
曹操迎献帝并定都许昌之时,极力寻访天下英才,曹操给荀攸写去一封书信。信中说:“今天下大乱,这正是有智谋的人大显身手的好时机!你是人中龙凤,应该趁此机会有所作为,然而您却驻留在荆州顾盼观望,耽误的时光是不是太久了!”
荀攸见曹操如此器重,于是便投奔曹操,入朝当了尚书。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荀攸的地位仅次于荀彧,也是贡献最大的之一。他在辅佐曹操过程中,共奉献重大计谋12次,每次都能使曹军绝处逢生或出奇制胜,成为曹操行必求计的重要谋士。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荀攸随曹操征讨张绣。荀攸看出当时的形势对曹操很不利,就对曹操说:“张绣与刘表联合,互为犄角之势,但是张绣人马靠刘表供给,时间一久,刘表力不能支,必然与张绣分裂。我不如缓兵以待其变;若急切进攻,刘表必拼死相救,我军不易取到。那时就会形成进退维谷之势。”
曹操没听劝告,出兵对张绣作战,刘表果然发兵相救,曹军失利,曹操几乎死在那里。后来,曹操十分后悔地对人说:“这都是不听荀攸话的结果啊!”从此,曹操对荀攸言听计从,甚为倚重,再也不敢轻易否定他的意见了。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著名的袁曹官渡之战拉开序幕,这是决定曹操一生命运的战役。二月,袁绍首先派大将颜良围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四月,曹操亲自率军北上救白马之围。当部队正向前开进时,荀攸认为不能与实力悬殊的强大敌人正面对抗,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声东击西、解救白马的作战方略。他认为袁绍兵多,应设法分散其兵力,于是劝曹操引兵先到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应战,然后再派轻骑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一定可以打败颜良。
曹操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就依计而行,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乘机率轻骑袭击白马,颜良不及防备,被关羽斩杀。"
曹操解白马之围后,率六百骑兵押送粮草辎重沿河西退。军行不久,与袁绍五六千追兵相遇。诸将见敌众我寡,都感到很害怕,劝曹操退守大营,荀攸知道敌人的弱点,就说:“这正是歼敌的好时机,为何要退呢?芽”曹操与荀攸对视而笑,心意相通,于是命令士兵解鞍放马,丢弃辎重,引诱袁军;待袁军逼近,争抢辎重的时候,曹操突然命令上马,迅猛发起攻击,大破袁军。
到袁绍乌巢粮草被烧,军心大乱之后,荀攸向曹操献计说:“现在乘胜追击,可以传假情报说我军将调拨人马,一路做出攻取邺郡的样子;另一路做出攻打黎阳的样子,断袁兵归路。袁绍如果听说了这个传闻,以他的多疑性格,必定会信以为真,就会分出兵力阻击我军。我方可乘他调兵拔寨之时,急攻袁寨,袁绍的军队本来就没有什么斗志,定能一攻而破。”
曹操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有道理,立即采用荀攸的计谋,出动三路人马,四处扬言,散布迷惑袁绍的消息。
袁军听到消息急忙报告袁绍:“曹操分兵两路:一路取邺郡,一路去黎阳了。”袁绍信以为真,急忙派兵十万人,分别去援救邺郡和黎阳,连夜急行军走了。曹操立即集中大队兵马,乘虚而入,冲向袁绍营寨。
袁军本来已无斗志,官兵四处逃散,抵抗不了。袁绍连盔甲都来不及披上,带着幼子袁尚逃奔而走,曹军在后紧迫不舍。袁绍为了渡河逃命,把金银财宝、图书车辆全都丢弃,只有随身骑兵八百多人一同逃往黎阳,曹军获得全胜。
这就是曹操解白马之围的分而治之的战略的再次运用。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随军。吕布在曹军和刘备等各路军队的围攻下,败退后固守下邳,虽经过多次进攻,曹军仍攻不下城池,这时曹操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了,曹操想撤兵回宛城。荀攸坚决反对,他说:“吕布虽然勇敢,但无计谋,如今他三战三败,锐气大减,虽在固守,军队已没有奋斗的意志了,如果再坚持一段时间,敌人就会不攻自败。吕布手下虽然有陈宫那样的谋士,但他设谋迟慢,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我们应当赶在吕布的锐气尚未恢复、陈宫的计谋尚未设定的时刻,想法紧急攻击,这样,吕布一定能被攻破。”
于是荀攸献了水淹之策。
曹军引沂水灌进下邳城,大水冲垮了城墙,吕布军队不战而垮,吕布被活捉,缢死白门楼。
对于这次战斗,曹操觉得自己完全是依仗荀攸的计谋才成功的,连连称赞荀攸:“即使是颜子、宁武这样的古代大圣贤,也无非如此!”
曹丕对曹操的话铭记在心。荀攸生病,曹丕拜在床下问候,像对父亲一样地尊敬他。
在中国历史上像荀攸这样善始善终的高官不是很多。
NO5、前五大谋士之程昱
三国时魏国名臣。本名程立,因梦中於泰山捧日,更名程昱。曾于东阿率领民众抗击黄巾。后从曹操于兖州,封寿张令。曹操征徐州时,程昱与荀彧留守后方,阻吕布、陈宫大军,保住三城,因功受封为东平相,屯于范县。昱常为曹操出谋献策,汉献帝定都许昌后,以程昱为尚书,后又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宜。后文帝践阼,程昱为圲尉,进封安卲侯。黄初元年逝世,寿八十,曹丕亦为之流涕,追赠车骑将军,谥曰肃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6
郭嘉 为曹操奠定了霸业的谋士,智谋足备,判断无误,如果是正史排名我一定排他为第一,可惜天妒英才,38岁就英年早逝,因此名气没诸葛和周瑜大,再加上一直以来拥刘反曹的思想,也就使奉孝兄很少被捧出来,赤壁之战后曹操仰天叹曰:若奉孝在,吾焉有此失!曹操众谋士皆面有惭色。我敢说,假如郭嘉活到50岁左右,绝不会有三国鼎立!可能曹操早早就一统江山了,也不会有司马的晋朝篡魏,也就不会有三国演义了!我们的历史就会改写,呜呼...郭嘉,我的最爱...
司马懿 司马是曹家的四代谋士,计谋无穷,成功击退诸葛的无数次北伐进攻,是曹操后期最得力的谋士,是和诸葛亮,周瑜一样的能文能武能带兵的全才,未有败绩,预见性很强,能洞察到每次战役的胜机,谋划整个战役的始末,其智谋如果诸葛亮打100分 郭嘉给98分 那么司马和周瑜就应该都给97分了。
荀阈 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老谋深算智谋无穷,不妒才忌能,是三国里最绅士最有风度最有内涵的谋士,先给曹操推荐智士邓志才,邓死后再推荐郭嘉,为曹操出谋划策数十年,少有失策,在曹操意欲称公的时候拼死阻谏,不果后郁郁病死。荀和庞统智力评分都应该给96。
贾诩 最开始在李榷手下做谋士,后来为张绣出谋划策,做张绣军师时,曾以其智谋划计大败曹操三次,在袁绍还比曹操强大时有远见的说服张绣一起投降曹操,三国最无耻最圆滑最会顺风倒的谋士就是贾兄了,为曹丕献良策极多。应该和曹操一起智谋得分为94分。
第2个回答  2013-09-06
曹操八大谋士: 1 荀彧 2 郭嘉 3 贾诩 4程昱 5 荀攸 6董昭 7 蒋济 8 刘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