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几大谋士都是谁啊?

都是什么时候归顺的啊

一、
曹操的五大谋士——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

二、简介
1)荀彧:体大思精,总统后盾
荀彧被冠以“王佐之才”的称号。所谓王佐之才,就是“辅佐君主成就王业的人”。这里的“王”,恐怕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君主”、“君王”,它的内涵更偏指“王道”,即依靠“圣王仁义教化”治理国家的方式。当然,我个人认为纯粹的“王道”是不可取的,乱世治世都不可以,尤其是在乱世。实际上荀彧也不是那种固守“王道”的儒家卫道士,但至少忠君、仁义、德政的思想在荀彧的政治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基于这样的思想结构,结合乱世务实的现实需要,荀彧必然会成为一个全能型,而且处事细致的智囊。

2)荀攸:传奇完人,战术大师
荀攸这个人非常聪明,十三岁的时候就能察言观色,竟发现了一个深藏不露的杀人在逃犯!
年轻的时候,这小子更加有胆识。董卓烧毁洛阳迁都长安之后,他曾经主谋刺董,并计划辅佐皇帝、号令天下,成就齐桓晋文的霸主之业!这个家伙的想法是在是尼玛太超前,太劲爆了!!!显然在那个时候,荀攸就已经看出天下分崩、王权旁落乃大势所趋,而且还敢身体力行的要当齐桓晋文!应该说荀攸才是三国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思潮的奠基人。然而毕竟是年少轻狂,这孩子后来让董卓抓起来了。此时荀攸又表现出常人难及的明智与豁达,反正要死了,不如每天开开心心,该吃就吃,该喝就喝。也真是他命大,恰好不久董卓被刺杀而死,他自己也就因此免罪。
这孩子见失去了当齐桓晋文的机会,便要跑到一个绝对保险的地方,随时准备割据自立。然而最终成为别人的谋主,而不是自立门户,也是由于这种激进的性格。即便不是因为道路阻隔无法到达蜀郡,荀攸也终将被真正的领袖收服。不过,或许正是年轻时的这些变故,将中年的荀攸打磨成一个德才并重、近乎完人的优秀人才。

3)贾诩:经权达变,长于应对
贾诩的关键词与荀攸的特点雷同,事实上他的综合评价确实不如荀攸。毕竟这个家伙几度易主,而且一句话就能搅得天下天翻地覆的。然而在几度易主的过程中,贾诩所展现出的“经权达变”的修为,又是荀攸所不及的。正如《三国志》里所说:“权以济事”,也就是应对事故、应对人事。
。贾诩善于细致入微的体察说话对象的身份、处境、性格,采取适当说服或者应对方式,让对方乖乖的顺着自己的话做。不仅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而且是“说什么人听什么”,这不能不说是贾诩能够深刻抓住矛盾的本质,用最实际管用的说辞说服对方,而绝不会拘于自己的城规。也正是这种明察秋毫、务实应变的思维方式,贾诩在战术上还曾经让曹操小小的尝到败果、让马超和韩遂这两个稀里糊涂的家伙一败涂地。
贾诩长于应对,能够根据既有的情况找到最佳的应对方案,所以贾诩处事永远是被动的、低调但聪明的。这也是为什么后期在魏国越混越好的原因,这种低调隐忍,为风评加了不少分,因而得以和二荀同列。

4)程昱:勇略过人,刚戾傲慢
早年在家乡城池,一次遇到县丞呼应黄巾作乱,一城百姓都向东跑到了山上。县丞领着贼人们不久出城,在城西五六里停了下来。程昱侦查到这种情况,就建议城中的大姓率领百姓杀回去,因为贼人显然没有攻城的能力,只不过是劫掠财务罢了。百姓们没见识,不想去,程昱一不做二不休,派人在东边冒充黄巾贼来了,愣是把百姓们吓回了城中。县丞发现没了退路,便领着贼兵来攻城,程昱求县令组织守城,果然贼人攻城不克,于是要走。此时程昱率领吏民开城追击,竟将贼人们打得一败涂地。其人胆勇可见一斑。
后来,袁曹对峙,袁绍带领十万人马即将南渡,而当时程昱镇守南方的城池,士兵只有700。曹操想给程昱增兵2000,程昱却说袁绍必然以自己兵少,不会来攻,如果增兵,袁绍就不得不攻城,那时我肯定受不住。因此不如不增兵。后来袁绍果然没有派兵攻打程昱。曹操对贾诩说:“这货太猛,猛于贲、育。”孟贲、夏育,貌似是战国时期两名勇士,曹仁曾被称赞“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而程昱的胆气,也足以与这两名猛士相比了。
程昱由于性子太直,虽然曹操能容忍他,但私下的人缘很差,甚至有人曾诬告他谋反,但曹操反而待愈厚。当初这个倔强的家伙不息背负前后矛盾的名声投奔曹操,看来也算没看错人。

5)郭嘉:鬼才
郭奉孝是五大谋士中人气最高的家伙。我想大概是因为《三国演义》的一个标题:“郭嘉遗计定辽东”,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抱负,还有英年早逝的悲凉命运。很多人是因为怜爱才喜欢的郭嘉,正如喜欢断臂的维纳斯一样。实际上郭嘉的确带兵参加了最后一次出征,但并没有遗计定辽东的桥段,而在演义中是唯一一个跟诸葛亮一样,可以预见死后事情发展的人。
郭嘉在战略战术方面的见识,与荀攸不相上下,而最奇特的是可以在千里之外预料孙策的命运。这一点曾招惹很多人胡思乱想。其实这个东西并没那么复杂,郭嘉的那段话相当严谨,每一句话都是有用的,要达成结果必须符合之前的所有条件。而如前所说,如果能像荀彧那样对很多方面的情况都能体察到,就不难做出这样的预言。这个我跟孙策在群里讨论过,这里不想再费口舌了。实际上孙策尚未进入中原,就被刺客刺杀,郭嘉的预言还是太谨慎。不过,郭嘉敢于做出如此大胆的预言,这与性格中不拘小节的艺术细胞是有关系的。
郭嘉的言论大都与荀彧相仿,论述非常完备,然而他和荀彧的区别是,荀彧说话喜用长句,往往做一大套灰常严密谨慎的分析,将局势一点一点的给曹操分析出来,最终让曹操自己决断。即便是表达自己的态度,也往往是反问句,所说能加强语气吧,但总不那么痛快。但郭嘉说话常用短句,说话的节奏明快,形式上多排比对仗,富有音韵美感。分析相比荀彧,更加清晰流畅,环环相扣,逻辑性更强,结论语气往往非常肯定,让人非常痛快。总而言之,郭嘉进谏,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论述,逻辑顺畅,结论明白,语言艺术也更为高超。他比荀彧多了一份果断,比贾诩多了一份积极,比程昱多了一份美感,而郭嘉最完美的地方,就是不像荀攸那么完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15
智囊中包含:骨干谋士、重要谋士、以及各级掾属,直到曹操去世为止,共有一百零二人 。 骨干谋士九人: 荀彧(首席)、荀攸、贾诩、郭嘉、程昱、戏志才、刘晔、蒋济、司马懿 重要谋士三十六人: 陈群、华歆、钟鹞、满宠、董昭、王朗、崔琰、毛玠、贾逵、杜几、田畴、王修、杨修、辛毗、杨阜、田豫、王桀、蒯越、张既、杜袭、枣祗、任峻、陈矫、郗虑、桓玠、丁仪、丁廙、司马朗、韩暨、韦康、邴原、赵俨、娄圭、许攸、郭淮。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