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明朝有哪些好皇帝?

他们都有什么功绩?

太祖,建文,成祖,仁宗,宣宗 孝宗 不折不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9

1、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2、明成祖:朱棣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

3、明孝宗:朱佑樘

朱祐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史称“弘治中兴”。

4、明世宗:朱厚熜

朱厚熜通过大礼议逐步掌握皇权,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做了很多大事,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

5、明宣宗:朱瞻基

在位期间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扩展资料:

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天顺)、明代宗(景泰)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启)、明思宗(崇祯)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

明朝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而明朝皇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明朝皇帝。

明朝皇帝列表:

1、朱元璋    太祖    高皇帝/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2、朱允炆    惠宗    成皇帝/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恭闵惠皇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3、朱棣    成祖    文皇帝/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嘉靖帝改谥)    永乐(1403年——1424年)。    

4、朱高炽    仁宗    昭皇帝/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5、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天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6、朱祁镇    英宗    睿皇帝/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    

7、朱祁钰    代宗    景皇帝/恭仁康定景皇帝/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南明加谥)    景泰(1450年——1457年)。    

8、朱见深    宪宗    纯皇帝/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9、朱祐樘    孝宗    敬皇帝/达天明道纯识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10、朱厚燳    武宗    毅皇帝/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11、朱厚熜    世宗    肃皇帝/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12、朱载垕    穆宗    庄皇帝/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隆庆(1567年——1572年)。    

13、朱翊钧    神宗    显皇帝/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万历(1573年——1620年)。    

14、朱常洛    光宗    贞皇帝/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 。   

15、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达天闻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天启(1621年——1627年)。    

16、朱由检    思宗    烈皇帝/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崇祯(1628年——1644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明朝皇帝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11-17
朱元璋洪武大帝,建文帝,明成祖朱棣,洪熙皇帝,正统皇帝,这些都不错。
第3个回答  2013-08-07
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 历史盛赞洪熙帝是一个开明的儒家君主,他像他模仿的古代圣王那样,坚持简朴、仁爱和诚挚的理想。他因大力巩固帝国和纠正永乐时期的严酷和不得人心的经济计划而受到一致的赞誉。他的许多政策和措施反映了一种对为君之道的理想主义的和儒家的认识,但是它们也是他对前几代皇帝的一些倾向的反应。皇帝有时因性情暴躁和容易冲动而受到批评,如他偶尔申斥和惩处那些表现得优柔寡断或讲话太惹人恼火的官员。可是他有足够的度量认识自己的缺点和向人道歉。不管他有什么错误,它们都可以被他的仁爱和一心为公的热诚所弥补。 过早的死亡阻碍了洪熙帝去实现一切目标,但尽管如此,他留下来的遗产仍是一清二楚的。除了人道主义的社会活动外,他对儒家的政治理想——一个道德上坚毅的皇帝采纳学识渊博的大臣们的忠告统治天下——也作出了贡献。在他统治时期,他十分信任翰林学士,把他们提升到负有很大责任和有很大权力的职位上。这使人回忆起他的堂兄弟,即倒霉的建文帝来,但以后几代皇帝却没有把这个先例维持下去。可是,内阁的三杨领导在他死后的若干年中继续保持稳定;而内阁虽然有某些缺点,在维持文官政府方面,其作用仍是举足轻重的。因此,洪熙之治经历了明代政府的重点发生重大变化的早期阶段。 虽然这位明仁宗短命,只做了一年皇帝,在明朝的所有皇帝中排名倒数第二,但他仅凭这一件事情,就足以对得起他谥号中的那个仁字,也无愧他一代英主的美名。如果让这位明仁宗接着干下去,相信大明帝国一定能够繁荣兴盛,欣欣向荣,但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好人不长命”,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 这位厚道的皇帝就此结束年了他的一生,但他的义举将始终为人所牢记。 ——《明朝那些事儿之万国来朝》 明宣宗朱瞻基 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明成祖朱棣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成祖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听从阁臣杨士奇、杨荣等建议。明宣宗当政十年,重点在治理内政方面。主动从交阯撤兵,节省了财力,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促进了中国各族人民与交阯的交流。派遣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宣宗整顿统治机构,在用人方面限制入仕人数,实行保举和欠任。宣宗实行了一些减轻民困的措施。宣德帝又是一个喜欢射猎、美食、斗促织(蟋蟀)的皇帝。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死于乾清宫,时年38岁,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葬北京昌平景陵。 明孝宗朱祐樘 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第三子,生母孝穆纪太后。在位期间,即位后努力扭转宪宗时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驱除宫内奸臣,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贤臣,使明朝再度中兴并发展为盛世。史称“弘治中兴”,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初七日,因偶染风寒,误服药物,鼻血不止而死,当时“深山穷谷,闻之无不哀痛”。有遗命:“东宫年幼,好逸乐,先生辈善辅之。”是年十月葬于泰陵。长子明武宗继位。享年36岁。庙号孝宗,谥号建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葬于北京明十三陵泰陵。 注:资料摘自百度百科
第4个回答  2013-08-07
崇祯,切实为百姓想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