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唐诗发展的基本历程

如题所述

1、初唐时期

在文风上,初唐时期的诗人作品中气象万千,雄浑博大,已经从南北朝争相纤构狭小的宫体诗中逐渐走了出来,开辟了新的世界。

2、盛唐时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

3、中唐时期

在中唐时期,分为前期与后期,前期处于低潮,后期则重现繁荣景象。

4、晚唐时期

晚唐时期为夕阳返照时期晚唐诗人较著名的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其中,李商隐和杜牧被人们称为“小李杜”。

扩展资料

唐诗主要体裁,是古风(五古、七古)、绝句(五绝、七绝)、律诗(五律、七律)。六言诗,也常出自诗人的笔下。

唐朝诗人刘长卿的六律《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清溪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写景、抒情、用典及平仄粘对皆妙,可称为六律中的上乘之作。

六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式,虽非主流,但从汉魏到清代,许多名家均有六言诗佳作传世。而且,唐朝的六言诗对后世亦有影响,及至宋代,王安石、黄庭坚、苏轼等大家均有六言诗代表作。

王安石是宋代诗人中的大腕,《宋诗三百首》中有他的六言绝句《题西太一宫壁(二首选一)》:“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有趣的是,齐白石在为人书写篆字时,多次写下这首诗,以表达他久别湖南而居北京,白发苍颜之思乡情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唐诗发展历程简介唐代诗歌是在继承过去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的诗歌自三百篇、楚辞之后,经历了汉魏六朝的长期发展过程。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遗产。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光辉传统的建立和发展,不同题材领域的开拓,各种体裁的不断形成,以及声律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创造,手法技巧的革新,创作经验的总结,都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更值得重视的是唐代作家对诗歌遗产所采取的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态度,使之日新月异,出现了高峰。当然,唐代政治、经济的昌盛繁荣,国力的强盛,思想的活跃,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中外文化的交流等等,都是促进诗歌发展繁荣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唐三百年间,诗歌发展的四个阶段,即是初、盛、中、晚四期。第一期自高祖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至睿宗先天元年(公元七一二年)。唐开国之初的诗人皆当时的风云人物,他们有较深的文学修养,又都受齐梁文风的影响,但是他们的诗歌中也散发出一些新鲜气息。“贞观、永徽之时,虞、魏诸公,稍离旧习。”(唐诗品汇�6�1总序)即如太宗的《帝京篇》,胡元瑞曾赞扬它“藻赡精华,最为杰作”。魏徵《述怀》气韵高古,虞世南的边塞之什,追琢精警,风格苍劲,亦称力作。而模仿陶潜的生活与诗风的王绩,则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到了武后时期,四杰挺出,他们是齐梁中健将,渊源于庾信,才调纵横,气象宏阔,改造了宫体诗,声律及风骨兼有的唐诗正式形成。特别是七言长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是完全正碓的评价。继而有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李峤的《汾阴行》,浸入玄想。以后发展成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将诗情和哲理自然地融合起来,成为“孤篇横绝”(王闿运语)的宫体极致。同时沈佺期、宋之问继承了前人以声律入诗的成就,完成了五、七言律诗形式的创造。自此以后,诗之分为近体和古体有了明确的界限,诗人在创作上,专工近体和古体也渐渐有分道扬镳之势,这的碓是“词章改变之大机”(《诗薮》内篇卷四)。陈子昂于举世为齐梁之际,独举复古的大旗,提出汉魏风骨,以振衰起敝,端正诗歌发展的趋向,为以后唐诗的发展和繁荣打好了基础,开拓了道路。他的《感遇》三十八首是这一主张的实践。在内容上广阔地反映社会现实,在形式上一扫藻饰华艳。上承阮籍《咏怀》,下启李白《古风》,韩愈所称“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者以此。第二期自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七一三年)起至代宗永泰二年(公元七六六年)。主要是开元、天宝时代,是唐朝的鼎盛时期。诗人们为了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表现各种愿望和理想,把诗歌艺术继续推向前进,在创作实践中发展了各种体裁和形式,开创了众多流派,表现了多种风格,而蔚为诗国中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壮观。其时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形成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中的极为繁荣的时代,即文学史家所羡称的“盛唐”。天宝以前,奋厉无前、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诗风是这时期诗坛的主流。以高适、岑参为主,并有王昌龄、李颀等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强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这一派名家中还有王翰、王之涣、崔颢、刘湾、张谓等。同时,有以孟浩然、王维、储光羲等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派。他们上承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的艺术传统,描写山川的自然和田园闲适生活。在他们的笔下,有壮阔的湖山,有恬静私村落,也有清新秀丽的园林。或以素描见长,或以刻画见工,使晋宋以来形成的山水诗更加丰富,描写技巧上有所发展。这一派的作家还有常建、祖咏、裴迪、丘为、崔曙、綦毋潜等。这两个流派诗人的作品并不局限于本派之内。王、孟除田园山水诗外,高、岑子边塞诗外,他们都写过反映其他现实生活的诗篇,说他们是田园山水诗人或边塞诗人,只不过是就其作品的主要方面而言。例如王维,作品中就有一些边塞名篇,如洋溢著慷慨报国精神的《陇头吟》、《老将行》等。至于就风格上说,虽然同一流派的诗人有其同的特点,但每个诗人都建立起自己的风格,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的特色,也是我国诗歌艺术已经成熟的标志。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而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则是这座高峰的顶点。李白以儒家的兼济天下思想为主,道家的功成身退思想为辅。他有宏伟抱负和进步理想,但生活在唐朝统治阶级开始走向腐化、政治趋向黑暗的时期,无法实现。特别是经过三年供奉翰林的政治生涯,洞悉当时的腐败现实,因而在放还之后写出许多猛烈抨击黑暗政治、极度蔑视腐朽无能的权贵、冲击封建礼教的光辉诗篇,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和热烈追求光明的理想。他的笔力变化,极于七古杂言歌行,如《蜀道难》、《远别离》、《将进酒》、《天姥吟》等等。他的诗风壮浪纵恣,热情奔放,豪壮飘逸,摆去拘束,千变万化,丰富多彩,使梁陈宫掖之风,扫地并尽,不愧为屈原以后另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年杜甫写出了震烁古今的杰作《奉先咏怀五百字》,揭露了阶级的对立。此后他写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北征》、《洗兵马》、“三吏”、“三别”、《秦州杂诗》、《秋兴八首》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热爱人民的伟大诗篇,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在作法上,集传统遗产之大成而独开生面。他的乐府诗即事命题,无复依傍,古近体以时究入诗、议论入诗,使诗歌历史化各散文化,开辟了诗歌的新天地。在风格上极尽沉郁顿挫,雄浑激壮之能事,成为变古开新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第三期自代宗大历元年(公元七六六)至文宗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这是中唐时期。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社会上疮痍满目,宪宗元和时期国家实力有所增强,平定了两个藩镇,这就是史家所谓的‘中兴’,对中唐文学的繁荣有很大的刺激作用。此期诗歌的派别最多,可分前后两小期:(一)大历,(二)元和。大历前期有元结、顾况等揭发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的诗歌,成为杜甫的同调。刘长卿多写山水隐逸,清新含蓄,字句研炼,权德舆推为“五言长城”;韦应物高雅闲淡,为白居易所称道,皆接近王、孟。大历有十才子之说,他们的诗皆以华美灵秀为宗。《四库全书总目》云:“大历以还,诗格初变,开、宝浑厚之气,渐远渐漓,风调相高,稍趋浮响,升降之关,十子实为之职志。”(《钱仲文集》)这个评断是中肯的。独李益的七绝,音节神韵,可追王昌龄、李白。后期元和,诗歌又出现第二次高潮,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窄天地,显现出多种流派和多种风格。就其趋向而言,大致为韩孟诗派及元白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和白居易。韩愈在倡导古文的同时,也致力于诗风的革新,力矫大历十才子的平弱诗风。他学习李、杜,继承并发扬李白豪放和杜甫沉雄的传统,他的诗驱驾气势,崭绝崛强,万怪恍惚,采取为文作赋的笔调,铺张扬厉,议论纵横,开创了奇险生新的风格。他的表作有《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石鼓歌》、《山石》等。而思苦奇涩、硬语盘空的孟郊,备受韩愈的推崇。属于这一派的还有卢仝、刘叉、贾岛、李贺等人。他们各以自己独具风格的作品丰富了诗歌园地,其中李贺以浓丽的色彩、出人意表的想像,警迈奇诡,绝去翰墨畦径,尤为杰出。同时以平易通俗的语言继承杜甫新题乐府传统而加以发展各革新的白居易,代表了当时的现实主义流派。写了《秦中吟》和《新乐府》等伟大作品,使他成为此期的伟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晚唐郑嵎的《津阳门》、韦庄的《秦妇吟》,一直到明末吴伟业的《永和宫词》、《圆圆曲》,以及近代王闿运的《圆明园词》、王国维的《颐和园词》,皆是他的流风遗韵。与白同派的作家有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皆以新乐府著名。元稹的《连昌宫词》是其力作,论者以为高于《长恨歌》;他的《遣悲怀》抒情真挚,脍炙人口。李绅则是标榜并创作新题乐府的第一人。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兴起于贞元、元和年间,以白居易、元稹为主要的倡导者。新乐府运动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运衰微,各种矛盾加剧。一些关心国运的有志之士殷勤地关注现实政治,希望国家能再度繁荣。因此他们放弃了盛唐的理想主义,而走向现实主义,以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的新乐府运动便应运而生。在这两大派以外,自树一帜的有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二人都是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的杰出作家。刘禹锡在当时有诗豪之目,其诗雄浑老苍,尤多感慨讽刺之什,近体高于古体,七绝为当时之最,在学习民歌上有卓越的成就。柳宗元以五古山水诗为最,他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澹泊之音,而嵯峨萧瑟之感自蕴其中。苏轼评云:“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诗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又云:“外枯中膏,似淡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然溯柳诗之渊源,则刘熙《艺概》谓:“陶谢并称,韦柳并称,苏州出于渊明,柳州出于康乐,盖各得其性之所近。”斯言得之。第四期自文宗开成元年(公元八三六年)至哀宗天佑四年(公元九O七年),是为晚唐。此期唐朝国势衰微动乱,诗有深沉的感伤情调,向著华艳纤巧的方向发展。这时期的杰出诗人有杜牧和李商隐。杜牧具有政治抱负而不得施展,在《河湟》诗中,他对朝政的混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在《早雁》中对边地人民表示受情。他的律诗、绝句成就最高,咏史诗很著名,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独到的议论,这种史论绝句的形式,颇为后来文人所仿效。他的抒情写景的七绝,爽朗俊逸,雄姿英发,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李商隐在牛、李党争中站在李德裕的革新力量一边的。当李党处于无可挽回的失败情况下,他却用自己的一支笔为之申冤辩诬,表现了他坚持进步倾向、追求理想的气概和品质。由于当时腐朽势力的强大,革新派的最终被扼杀,唐朝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李商隐悲剧的根源,也就是他创造出沉博绝丽而又扑朔迷离的富有悲剧色彩的诗歌的真正原因。他的名篇《安定城楼》、《重有感》,或关怀国运,或痛愤时局,慷慨激越。他的咏史绝句,曲折地对政治问题发表意见,形象鲜明,讽意强烈。而对唐帝国的奄奄一息,在《乐游原》中发出了低沉末世的哀音。他的作品中最为人传颂的是无题诗。这些七律被后人认为是最高的艺术成就。在艺术上继承了杜甫七律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的幻想象徵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唐末五代,政治极度黑暗腐朽,战祸连年,经济衰退,诗坛的总趋势也走向衰落。这时,有一批比较贫寒的诗人,如杜荀鹤、聂夷中、罗隐、于濆等。他们以通俗的语言反映现实,特别反映劳动人民的疾苦。也有一批以凄婉轻艳的风格,抒写伤离悼乱的诗人如韩偓、司空图、韦庄等。还有皮日休、陆龟蒙,宗奉韩愈,诗境艰涩、用字奇僻,在吟咏个人生活中写对世事的沉痛。还有一批效法张籍、贾岛专写律诗的如李洞,方干、唐求等人,这些作家一般说来成就不大。(亲,采纳吧,我很专业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6-02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诗人,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
1、边塞风光;
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内容不仅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陆游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边塞诗代表人物是:高适,王昌龄, 岑参 ,李贺,李益。
第3个回答  2020-06-22
萌芽,发展,崛起,兴盛,到被打压,后来新一阶段的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