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生果课文~~急急急

要全的,记住,不是课件,是课文!!!

我的长生果--叶文玲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清泉流经山谷,每当回忆起少年时代,我心头就自然涌起一种甜美的感情。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恰似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曲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我的故园是浙东南的鱼米之乡。五十年代初,解放了的家乡天地明媚,我这个海角镇的毛丫头,心中一片欢悦。那时我已初识文字,且酷爱读书;接触了书籍,我就觉得自己无知而空荡的脑瓜日益充盈起来。

我最早的读物是被孩子们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这种正面印画、背面印文字比火柴盒略大的硬纸片,是每盒香烟的附赠物。这些印着“水浒”“三国”“七侠五义”故事的小画片,就是我最早见到的“连环画”。

开始我看得津津有味,时长日久,就感到不过瘾了。

后来,我看到了几本真正的连环画——小学校一位爱好美术的老师的几套连环画,叫我看得痴迷而动情:《七色花》引得我想入非非,《血泪仇》又叫我泪落如珠。后来,我也终于有了哥哥的朋友们送我的几册小书了:《刘胡兰小传》《卓娅和苏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那时,只要手中一有书,我便忘吃忘睡。就是因为对阅读酷爱到了连一片带字的纸头都不放过的地步,才使我对文学发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

连环画一类的小书又渐渐不能使我满足了,我终于又发现了一块绿洲——小镇上刚兴办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于是,每天一放下书包我就奔向那里。几个月的工夫,除了那些大部头的理论著作我不敢问津外,这个小图书馆所有的文艺书籍,我差不多都借阅了一遍。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味道。因为那时,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是各种人物的命运遭遇。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对我这样如饥似渴读书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的。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起,我便常常跃居全班之冠,而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能力。在家对着一面花纹驳杂的花墙,我会呆上半天,构想着种种神话故事;路上遇到一个残疾人,我会黯然神伤,编辑他(她)的悲惨身世……

记得上小学时,有次作文题目是《秋天来了》。老师照例援引一段“范文”。当大多数同学千篇一律地开始写“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飘到了地上”时,我忽然掠过了不安分的一念:大家都这样写多没意思!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

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裙袍的仙女,她那轻盈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却将明亮和清爽洒向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谷物和果实献给人间。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日丽气爽,爱她的天高云淡,爱她的香飘四野。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

于是,我得了个“甲优”,老师在文中又圈又点,接着又将它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

这些小小的光荣,使我悟出了一点道理:作文,首先构思就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自然,这些省悟和小聪明,都是课外读物的馈赠了。

上初中后,我又不满足只看一般的故事了,学校图书馆那显然丰富得多的图书又像磁石吸引了我,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如痴如醉,我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这时,我也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精彩的段落……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一次命题作文写《一件不愉快的事》,我的情绪分外激动,我觉得我得到了一个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时看的那些描写人苦恼烦闷心境的词语,全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于是,我从一个清冷的黄昏开始写,以月亮的美丽皎洁和周围人的嬉笑,来反衬这个受委屈的小女孩的孤独和寂寞……写着写着,我禁不住眼泪花花……当然这篇完全发自真情实感的作文也得到了好评,被用大字抄写出来贴在教室的后墙上;老师还用红笔着重圈出文中写月亮的这一段。但当老师指着其中“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一句,说这个“嵌”字用得特别准确时,我脸红了。我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个赞誉——因为这一句描写,这个“特别准确”的“嵌”字,是我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词句。

于是,我又悟出了一点道理:作文,要动真情,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我终于开始学着“创造”了——那是在初中二年级时,我写了一篇八百字的小小说《夫妻间的小风波》,投寄到刚创办的县报,终于在一星期后刊登了出来。看着手稿变成了铅字稿,看到作文被标成了“小说”,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这也许应该算是我当学生时写的最成功的一篇“作文”。

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八百字。是书籍——人类精神文明的“长生果”——滋养了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