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更好的补充和吸收维生素B2 ?

如题所述

食物中的维生素B1有3种形式:即游离形式、硫胺素焦磷酸酯和蛋白磷酸复合物。结合形式的维生素B1在消化道裂解后被吸收。吸收的主要部位是空肠和回肠。浓度高时为被动扩散,浓度低时为主动吸收。主动吸收时需要钠离子及ATP,缺乏钠离子及ATP酶可抑制其吸收。大量饮茶会降低肠道对维生素B1的吸收。酒中含有抗硫胺素物质,摄人过量,也会降低维生素B1的吸收和利用。此外叶酸缺乏可导致吸收障碍。
维生素B1进入小肠细胞后,在三磷酸腺苷作用下磷酸化成酯,其中约有80%磷酸化为TPP,10%磷酸化为TTP,其余为TMP。在小肠的维生素B1被磷酸化后,经门静脉被运送到肝脏,然后经血转运到各组织。
血液中的硫胺素约90%存在于血细胞中,其中90%在红细胞内。血清中的硫胺素有20
%~30%与白蛋白结合在一起。
维生素B1由尿排出,不能被肾小管再吸收,由尿排出的多为游离型,尿中维生素B1的排出量与摄入量有关。在热环境中,汗中排出的维生素B1可达90~150μg/L。如果每天摄入的维生素B1超过0.5~0.6mg,尿中排出量随摄人量的增加而升高,并呈直线关系,但当维生素B1摄人量高至一定量时,其排出量即呈较平稳状态,此时可见一折点,可视为营养素充裕的标志。此折点受劳动强度和环境因素影响。 四、过量危害与毒性 由于摄人过量的维生素B1很容易从肾脏排出,因此罕见人体维生素B1的中毒报告。有研究表明,每日口服500mg,持续1个月,未见毒性反应。但也有资料显示如摄入量超过推荐量的100倍,发现有头痛、抽搐、衰弱、麻痹、心律失常和过敏反应等症状。五、营养状况评价 人体维生素B1的营养状况,可通过膳食调查、尿排出量、红细胞转酮醇酶活性等方法进行评价。
(一)膳食调查
通过膳食调查,可了解维生素B1的摄人量。体格检查可发现有无维生素B1缺乏的临床表现。
(二)尿中硫胺素排出量
1.负荷试验成人一次口服5mg硫胺素后,收集测定4小时尿硫胺素排出量。评价标准:<100μg为缺乏,100g~200μg为不足,>200μg为正常。
2.克肌酐尿硫胺素排出量 由于尿肌酐具有排出速率恒定及不受尿量多少影响的特点,因此可用相当于含lg肌酐的尿中硫胺素排出量的多少,来反映机体的营养状况。以维生素B1μg/g肌酐表示。成人评价标准:<27为缺乏,27~66为不足,>66为正常。
3.全日尿硫胺素排出量 收集测定24小时尿。评价标准:<50μg/d为缺乏,50~150μg/d为不足,>150μg/d为正常。
(三)红细胞转酮醇酶活性系数(erythrocytetransketolaseactivitycoefficient,ETK—AC)或称ETK-TPP效应一般认为TPP>15%为不足,>25%为缺乏。由于维生素B1缺乏早期就可见转酮醇酶活力下降,故此法是目前评价维生素B1营养状况的较可靠的方法。六、需要量与膳食参考摄入量 由于硫胺素在能量代谢,尤其是碳水化合物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其需要量常取决于能量的摄人,因此传统上按每4184kJ(1000kcal)能量消耗为单位,来确定维生素B1的需要量。但目前认为用每日摄入量表示,能更好地评价维生素B1的营养状况。
我国王成发等采用缺乏补充法研究结果显示,成年男子每日维生素B1摄入量在1.2mg以下时,每日尿中的平均排出量与摄人量呈直线关系,当摄入量高于1.2mg时,排出量维持在平稳状态,在摄人量1.2mg时出现折点。在尿负荷试验也显示出类似结果,据此认为1.2mg为最低需要量。国外研究认为,男性最低需要量为1.22mg,女性为1.03mg,与我国研究结果类似。
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2000年中国营养学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人量》提出,成年男女的RNl分别为1.4mg/d和1.3mg/d,UL为50mg/d。七、食物来源 维生素B1广泛存在于天然食物中,但含量随食物种类而异,且受收获、贮存、烹调、加工等条件影响。最为丰富的来源是葵花子仁、花生、大豆粉、瘦猪肉;其次为粗粮、小麦粉、小米、玉米、大米等谷类食物;鱼类、蔬菜和水果中含量较少。 维生素B2 维生素B2又称核黄素(riboflavine),维生素B2由异咯嗪加核糖醇侧链组成,并有许多同系物。一、理化性质与体内分布 (一)性质
维生素B2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在27.5℃时,每lOOml可溶解12mg。但其在pH<1时形成强酸盐,在pH>10时可形成强碱盐而易溶于水。维生素B2的中性和弱碱性溶液为黄色。维生素B2在强酸性溶液中稳定,其强酸溶液为白色。
维生素B2在生物和化学还原过程中,从离子态(半苯醌)到无色、无荧光的1、5-二羟形式,后者暴露于空气中可快速地被重新氧化。
(二)体内存在形式与分布
膳食中大部分维生素B2是以黄素单核苷酸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辅酶形式和蛋白质结合。进入胃后,在胃酸的作用下,黄素单核苷酸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与蛋白质分离,并通过磷酸化与脱磷酸化的主动过程快速吸收。进入血液后,一部分与白蛋白结合,大部分与其他蛋白质如免疫球蛋白结合运输。维生素B2在生理浓度下,通过特殊载体蛋白进入人体内组织器官细胞,高浓度情况下可通过扩散进入人体内器官细胞。
在体内大多数组织器官细胞内,一部分转化为黄素单核苷酸(FMN),大部分转化为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然后与黄素蛋白结合。前者占维生素B2量的60%~95%,后者占维生素B2量的5%~22%,游离维生素B2仅占2%以下。肝、肾和心脏中结合型维生素B2浓度最高,在视网膜、尿和奶中有较多的游离维生素B2脑组织中维生素B2的含量不高,其浓度相当稳定。
据估计,成年人体内存在维生素B2可维持机体2~6周的代谢需要。维生素B2亦可通过胎盘转运,人类血液中维生素B2和脐带血中维生素B2的比例为1:4.7。二、生理功能与缺乏 (一)生理功能
维生素B2以辅酶形式参与许多代谢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在细胞呼吸链中的能量产生中发挥作用,或直接参与氧化反应,或参与复杂的电子传递系统。
黄素蛋白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有依赖于嘧啶核苷酸和不依赖于嘧啶核苷酸的脱氢反应、含硫化合物的反应、羟化反应、氧化脱羧反应、氧气还原为过氧化氢等。
很多黄素蛋白化合物含有金属,如铁、钼及锌,黄素通过与金属的结合调节单电子与双电子供体之间的传递。
维生素B2在氨基酸、脂肪酸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中均起重要作用,可归纳如下几方面:
1.参与体内生物氧化与能量生成。维生素B2在体内以FAD、FMN与特定蛋白质结合,形成黄素蛋白,通过三羧酸循环中的一些酶及呼吸链等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与能量生成。
2.FAD和FMN分别作为辅酶参与色氨酸转变为烟酸和维生素B2转变为磷酸吡哆醛的过
程。
3.FAD作为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参与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维持还原性谷胱甘肽的浓度。由维生素B2形成的FAD被谷胱甘肽还原酶及其辅酶利用,并有利于稳定其结构,NADPH在一磷酸己糖旁路中由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产生,谷胱甘肽还原酶在NADPH消耗时,将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转化为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恢复其还原作用,如将过氧化氢转化为水等。
4.与细胞色素P450结合,参与药物代谢,提高机体对环境应激适应能力。
(二)缺乏
1.原因 维生素B2缺乏最常见的原因为膳食供应不足、食物的供应限制、储存和加工不当导致维生素B2的破坏和丢失。胃肠道功能紊乱,如腹泻、感染性肠炎、过敏性肠综合征。有些病人有先天遗传缺陷,影响正常黄素蛋白结构。
体内激素紊乱如甲状腺素紊乱可影响维生素B2利用吩噻嗪衍生物。苯巴比妥可诱导微粒体酶对维生素B2的7.甲基氧化。使用利尿剂和血液透析病人体内维生素B2和其他水溶性维生素丢失增加。用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时,可造成维生素B2侧链的光化学反应,如果不补充维生素B2常导致维生素B2缺乏。处于氮丢失的代谢异常病人维生素B2排泄增加。
如蛋白质一能量营养不良时伴有维生素B2吸收利用减少。机体感染时,即使胃肠功能正常,也有时会吸收不良、利用不良或排泄增加。
2.缺乏表现人体如果3~4个月不供应维生素B2,就可观察到单纯维生素B2缺乏,呈现特殊的上皮损害、脂溢性皮炎、轻度的弥漫性上皮角化并伴有脂溢性脱发和神经紊乱。同时机体中有些黄素酶的活性异常降低,其中最明显的是红细胞内谷胱甘肽还原酶,此酶为体内维生素B2营养状况的标志。在维生素B2缺乏时,黄素蛋白的生物合成将丧失。维生素B2缺乏导致能量、氨基酸和脂类代谢受损。
维生素B2缺乏常伴有其他营养素缺乏,上述维生素B2缺乏会影响维生素B2和烟酸的代谢。维生素B2缺乏在小肠产生粘膜过激反应,小肠绒毛数量减少而长度增加,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转运速度增加,这些形态学上的变化与肠道内膳食铁的吸收降低有关,引起继发性铁营养不良、引起继发性贫血。
此外,严重维生素B2缺乏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和胎儿畸形。三、吸收与代谢 食物中维生素B2与蛋白质形成的结合物,进入消化道后,先在胃酸、蛋白酶的作用下,水解释放出黄素蛋白,然后在小肠上端磷酸酶和焦磷酸化酶的作用下,水解为游离维生素B2。维生素B2在小肠上端以依赖Na的主动转运方式吸收,饱和剂量为66.5μmol(25mg)。
吸收后的维生素B2中,绝大部分又很快在肠粘膜细胞内,被黄素激酶磷酸化为FMN,这一过程需由ATP供能。大肠也吸收一小部分维生素B2。
许多因素可影响维生素B2的吸收,如胃酸、胆汁酸盐有促进维生素B2吸收的作用。维生素B2摄人量与其吸收量成正比。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镁、酒精等可以干扰维生素B2的肠道吸收。其他如咖啡因、糖精、铜、锌、铁离子等也影响维生素B2吸收。牛奶中含有10%~12%的10’-(2’-羟乙基)-黄素,这种代谢产物具有竞争抑制细胞吸收维生素B2及磷酸激酶对维生素B2的作用。
外周血液中的维生素B2大部分与蛋质结合,有小部分与免疫球蛋白IgG相结合转运。在生理浓度下,维生素B2通过特异载体蛋白进入细胞内,但在高浓度时,可通过扩散进入细胞内。组织细胞对维生素B2的吸收具有相对专一性。肝实质细胞和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吸收维生素B2对不依赖Na存在。妊娠田俸内维生素B2载体蛋白增加,有利于胎盘吸收更多的维生素B2。
正常成年人从膳食中摄入的维生素B260%~70%从尿液中排出。维生素B2摄入过量后,也很少在体内储存,主要随尿液排出。另外,还可以从其他分泌物如汗液中排出,汗中维生素B2的排出量约为摄食量的3%。
一些因素可以影响维生素B2的排出。例如,人体长期服用1~10mg的硫胺素可增加维生素B2在尿中的排出,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可减少汗液中维生素B2的排出。黄素可从乳腺排泄,并称之为乳黄素。四、过量危害与毒性 从膳食中摄取高量维生素B2的情况未见报道。有人一次性服用60mg并同时静脉注射
11.6mg的维生素B2未出现不良反应。可能与人体对维生素B2:的吸收率低有关,机体对维生素B2的吸收有上限,大剂量摄人并不能无限增加机体对维生素B2:的吸收。此外,过量吸收的维生素B2也很快从尿中排出体外。五、营养状况评价 人体维生素B2的营养状况评价,除了通过膳食调查得到维生素B2摄人量,以及体格检查发现维生素B2缺乏外,常用测定空腹尿液或24小时任意一次尿样中维生素B2含量,或用尿负荷试验的方法,红细胞中维生素B2类物质含量和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系数等指标予以评价。
在维生素B2摄入量充足时,成人每天从尿中排出的量大于0.32μmol(120μg),或O.21μmoL/g(80μg/g)肌酐为正常;当缺乏时可低至27μg肌酐。我国常用的口服5mg维生素B2后测定4小时负荷尿中维生素B2排出量,评价机体维生素B2营养状况,以≥1300μg为正常,500~1300μg为不足,<500μg为缺乏。
目前,也常测定新鲜红细胞破裂后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以评价机体维生素B2营养状况。此法为灵敏的功能性指标。所得结果以活性系数AC或EGRAC表示,AC<1.2为维生素B2营养水平正常,1.2~1.5为不足,>1.5为缺乏。目前该方法虽然被广泛接受,但对6-磷酸葡萄糖缺乏的病人不能使用此方法,因为,这种病人红细胞中还原酶对FAD的需要量显著增加。另外,用次黄嘌呤和腺嘌呤核苷酸处理血液也可提高AC系数。六、需要量与膳食参考摄人量 维生素B2与体内能量代谢密切相关,有研究结果表明体力活动增加,尿维生素B2排出减少,同时,血中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系数下降,间接说明能量代谢可能与维生素B2需要量有关。
膳食模式对维生素B2的需要量有一定影响,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膳食使机体对维生素B2需要量减少,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膳食或高蛋白、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膳食可使机体对维生素B2需要增加。
机体维生素B2需要量应从蛋白质和能量摄人量及机体代谢状况三方面来考虑。成人每天摄人0.4mg/4184kJ维生素B2可预防临床缺乏症出现。从尿中排出量,红细胞中维生素B2和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等指标估计,成人和儿童每天摄人0.5m/4184kJ时可维持体内需要。
目前对所有年龄段的人维生素B2推荐量为0.6mg/4184kJ。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制订的居民膳食维生素B2推荐摄人量(RNI),成人(18岁~)男性为1.4mg/d,女性为1.2mg/d。七、食物来源 维生素B2广泛存在于奶类、蛋类、各种肉类、动物内脏、谷类、蔬菜和水果等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主要以FMN、FAD的形式与食物中蛋白质结合。粮谷类的维生素B2主要分布在谷皮和胚芽中,碾磨加工可丢失一部分维生素B2。如精白米维生素B2的存留率只有11%。小麦标准粉维生素B2的存留率只有35%。因此,谷类加工不宜过于精细。绿叶蔬菜中维生素B2含量较其他蔬菜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7
五类食物可护肤:一是宜食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比如韭菜,油菜,菠菜,萝卜,南瓜及动物肝脏,虾,蛋黄等,这些食物可防止皮肤干涩,粗糙和出现皱纹.二是宜食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比如动物的肝肾,花生,豆类等,这些食物可平展皱纹,防止脂溢性皮炎,酒渣鼻等皮肤病的发生.三是宜食富含尼克酸性较多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豆类,花生及小白菜,油菜,苋菜等绿叶菜.在日常饮食中,充足的尼克酸供应,可以有效防止癞皮病.四是宜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枣,山楂,橘子,橙子等,饮食中,充分的维生素C的供应,可以有效防止发生血性紫癜.五是宜食动物脂肪.吃适量的动物脂肪,既有利于供给人体热量,也可以使皮肤保持正常的光泽,且富有弹性!
第2个回答  2013-07-27
多吃蔬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