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代讽谏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30

1. 文言文翻译《苏代讽谏》

原文

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译文

苏代为燕国去游说齐国,没有见齐威王之前,先对淳于髡说道:“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早晨守候在市场里,也无人知道他的马是匹骏马。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早晨,也没有哪个人来问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回头再瞅一眼,这样我愿意给您一天的费用。’伯乐于是就照着卖马人的话做了,结果一下子马的身价竟然涨了十倍。现在我想把‘骏马’送给齐王看,可是没有替我前后周旋的人,先生有意做我的伯乐吗?请让我送给您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此作为您的辛苦费吧。”淳于髡说:“愿意听从您的吩咐。”于是淳于髡进宫向齐王作了引荐,齐王接见了苏代,而且很喜欢他。

评析

“货好不怕巷子深”,这样的落后观念不仅在现代社会,而且在古代有识之士眼中也是很迂拙的意识。有才能的人一定要推销自己,而且要善于推销自己,要象卖马人借助伯乐提高马的身价一样,要借助一些要人提高自己的身价。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尚且采用这样的手段,作为有真才实学者,采用这样的手段推销自己是完全应该的。面对广告学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如果怀才不遇千万不要怨天尤人,人的本性如此,如果不采取一些策略引起他人和社会的重视,那只能怪自己愚笨得出奇了。

2. 苏代游说文言文翻译,不必太准确

苏秦的弟弟叫苏代,代的弟弟叫苏厉,他们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苏秦因反间计而死,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泄露出来。后来,齐国听到这些秘密,就恼恨燕国,燕王很害怕。苏代就去求见燕王哙,打算承袭苏秦的旧业。他对燕王说:“我,是东周学识浅陋的人。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很愚笨,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到了赵国邯郸,看到的情况和我在东周听到的相差很远,我暗暗地认为有负于我的一片期望之心。等到了燕国朝廷,看到大王的臣子、下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国君啊。”燕王说:“凭什么认为我是贤明的国君呢?”苏代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一定愿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请允许让我列举一下大王的过失。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后援国家。如今,大王却去帮着仇敌去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国家,这对燕国是没有好处的。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让您听到的人,就不是忠臣。”

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据有清济可以用来固守,长城足以作为要塞,果真是这样吗?”苏代回答说:“天时不给他有利的机会,即使有清济怎么能够固守呢?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骄横的国君只贪图眼前利益,亡国的臣子一定贪婪。大王如果能够不以侄儿、弟弟做人质感到羞耻,用宝珠、美玉、布帛去贿赂齐王的亲信,那么,就可以灭掉齐国了。”燕王说:“我终于凭借您而可以从天那里接受意旨灭亡齐国了。”燕国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齐国充当人质。

燕国的宰相子之与苏代结为姻亲,子之想夺取燕国的政权,就派苏代到齐国去侍奉做人质的那位公子。齐王派遣苏代回复燕国,燕王哙问道:“齐王可能要称霸了吧?”苏代回答说:“不可能。”燕王说:“为什么呢?”苏代回答说:“齐王不信任他的臣子。”于是,燕王专一重用子之,不久又把王位禅让给子之,燕国因此大乱。齐国趁机攻打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燕国拥立昭王即位,因此苏代就再不敢回到燕国,最后都归附了齐国,齐王友好地对待他们。

苏代经过魏国,魏国替燕国拘捕了苏代。后来魏国释放了苏代,苏代到了宋国,宋王友好地对待他。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危急,苏代就写了一封信给燕昭王。燕昭王认为他写的这封信很好,就说:“先王曾对苏家有恩德,后来因为子之的乱子,所以苏氏才离开了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非得苏氏不可。”于是就召回苏代,又很好地对待他,和他一起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终于打败了齐国,迫使齐湣王逃离齐国。

燕王派苏代联络各国合纵相亲,就如同苏秦在世时一样,诸侯们有的加入了联盟,有的没加入联盟,而各国人士从此都尊崇苏秦所倡导的合纵联盟。苏代、苏厉都得终天年,他们的名声在各诸侯国显扬。

太史公说:“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名扬天下,他们的学说擅长于权谋机变。而苏秦承担着反间计的罪名被杀死,天下人都嘲笑他。然而社会上流传的苏秦事迹有许多差异,当时有和苏秦相类的事迹,都附会到苏秦身上。苏秦由普通百姓起家,终于联络六国合纵相亲,这说明他有过人之处。

3. 文言文翻译: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

原文: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

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

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然则仲尼之说非乎?曰:仲尼之说,纯乎经者也。

吾之说,参乎权而归乎经者也。如得其术,则人君有少不为桀、纣者,吾百谏而百听矣,况虚己者乎?不得其术,则人君有少不若尧舜者,吾百谏而百不听矣,况逆忠者乎? 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

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请备论其效。

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吾独怪夫谏而従者百一,说而従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

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赵卒以两贤王之意语燕,而立归武臣,此理而谕之也。

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鲁连以烹醢惧垣衍,而魏不果帝秦,此势而禁之也。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

原文: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

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

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然则仲尼之说非乎?曰:仲尼之说,纯乎经者也。吾之说,参乎权而归乎经者也。

如得其术,则人君有少不为桀、纣者,吾百谏而百听矣,况虚己者乎?不得其术,则人君有少不若尧舜者,吾百谏而百不听矣,况逆忠者乎? 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

请备论其效。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

吾独怪夫谏而従者百一,说而従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

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

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赵卒以两贤王之意语燕,而立归武臣,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鲁连以烹醢惧垣衍,而魏不果帝秦,此势而禁之也。

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邹阳以爱幸悦长君,而乐王释,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睢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郦生以助秦凌汉,而沛公辍洗听计,此激而怒之也。

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蒯通以娶妇悟齐相,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

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吾观昔之臣言必従,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译文: 不论古时还是现代,人们议论进谏,往往赞成讽谏,贬低直谏,这种说法大概是由孔子首先提出来的。我认为,讽谏、直谏,是一样的,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

伍举使用隐语进谏,楚王荒淫放纵更加厉害;茅焦解开衣服,正言进谏,秦帝立即省悟过来。讽谏当然不能一概赞成,直谏也不能轻易贬低的。

所以我说: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如果能掌握适当的方法,那么君主比夏桀、商纣还稍强一些,我进谏一百次他会听从一百次的,何况是虚心纳谏的君主呢?如果不能掌握适当的方法,那么君主比唐尧、虞舜还稍差一些,我进谏一百次他会不听从一百次的,何况是拒绝忠言的君主呢? 情况如此,那么什么方法才可以呢?答道: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就像古代游说诸侯的策士那样就可以了。

那般游说诸侯的策士,靠着这些品质助成他的诡诈;我要进谏君主,靠着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助成我的忠贞。让我全面论述一下它的实际效果吧!周朝衰落,游说之风在诸侯各国间兴盛起来,从此以后,世世代代都有这样的人物。

我只是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进谏君主而被听从的仅有百分之一,游说君主而被听从的却占十分之九,进谏君主因而丧命的比比皆是,游说君主因而丧命的却没有听说过,然而触犯君主的禁忌,戳到君主的痛处,有时游说比进谏还严重呢。由此可知,关键不一定在讽谏上,而一定在方法上。

游说的方法可供进谏时取法的有五种:讲清道理开导他,从形势上禁止他,使用利益引诱他, *** 他以便警醒他,含蓄委婉地讽谕他,这些就是所说的五种方法。触龙认为赵太后爱女儿胜过爱儿子,眨眼之间长安君就出国做人质去了;甘罗拿武安君死。

4. 苏世长讽谏文言文翻译

武德四年,高祖平定王世充后,他的行台仆射苏世长带着汉南来归顺。

高祖指责他归顺迟了。苏世长深深作了一个揖说:“自古以来帝王登基,都是用擒鹿来作比喻,一个人获得了,其他众人便放手了。

哪里有捕获鹿以后,还忿恨其他同猎的人,追究他们争夺鹿的罪名呢?”高祖和他有旧交,便一笑而过。后来苏世长与高祖在高陵围猎,那天收获很多,高祖命令将捕获的禽兽陈列在旌门。

高祖环顾四周后问众位大臣说:“今天围猎,快乐吗?”苏世长回答说:“皇上您错过了许许多多的猎物,今天围猎,不过收获一百来只,不算十分快乐!”皇上吃惊得脸色都变了,后来又笑着说:“你发颠了吗?”苏世长回答说:“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苏世长曾经在披香殿侍候皇上用餐,酒喝到高兴的时候,上奏道:“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高祖回答说:“你好进谏像个直率的人,其实内心狡诈。你难道不知道这座宫殿是我建的,为什么要假装不知道而怀疑是隋炀帝建的呢?”苏世长回答说:“我实在不知道,只是看见倾宫、鹿台、琉璃等如此奢华,不是一位崇尚节约的君王所做的。

如果真是您建造的,实在不合适呀!我是一介武夫,有幸能在这里陪侍。看见皇上的房屋能蔽风霜,就认为足够了。

隋炀帝因为竭尽奢靡,百姓不堪忍受而造反,您得到了江山,其实是对他竭尽奢靡的惩罚,自己也要不忘节俭呀。现在在他的宫殿内又大加装饰,想拨乱反正,难道可能吗?”高祖每次都给他好的脸色。

苏世长前前后后多次进谏,高祖从中得到极大的好处。

5. 邹忌讽谏齐威王,苏代讽谏赵惠王的目的各是什么

1 希望王上慎重考虑。

2 希望皇帝能正视自己和国家的缺点,善于接纳他人建议。改正错误。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苏代借用寓言故事阐明赵燕对峙会给两国都带来祸患,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成语即从此演化而来。它通知人们: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假如对立的双方对峙不下,就会两全其美,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通知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结合起来,消弭矛盾,团结分歧,共同对付敌人。处置内部事务也是这样,部分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久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全其美,使第三者得利

6. 邹忌讽谏齐王 文言文整理

(一) 一词多义

1.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皆朝于齐

2.吾妻之美我者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4.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5.乃下令 受下赏

6.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门庭若市

(二)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三)古今异义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7. 邹忌讽刺齐威王,苏代讽谏赵慧王的目的各是什么

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苏代借用寓言故事阐明赵燕对峙会给两国都带来祸患,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成语即从此演化而来。它通知人们: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假如对立的双方对峙不下,就会两全其美,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通知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结合起来,消弭矛盾,团结分歧,共同对付敌人。处置内部事务也是这样,部分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久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全其美,使第三者得利

赞同

8. 《淳于髡》、《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

1、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间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这种变化说明,齐威王听劝邹忌关于奖励群臣吏民进谏等推行的改革取得了成效。

2、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词解,讽:讽谏,讽喻。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谏。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别人(采纳自己的意见)。

邹忌用妻、妾、客人夸自己美的事例,巧妙地讽喻齐王不要受人蒙蔽,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3、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这篇文章的主题:本文以邹忌向妻、妾、客人问答“(自己与徐公)孰美”的小故事,引出自身的生活体悟。继而由小悟大,将生活小事与国家大事相联系。用自己的“蔽”,婉讽“王之蔽甚”,劝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改革齐国政治。表述了邹忌的从政谋略。

4、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比喻、类比来说理的。

本文以生活小事比喻治国大事。以邹忌受蔽于妻、妾、客人的自身体验,类比齐王(国君)(不可)受蔽于众臣(而误治国大事),来劝说齐王纳谏除弊。

5、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现实意义:领导者要自知之明,广开言路,积极听取不同意见(尤其是批评意见),推进国家、地方、企业等各项改革,努力实现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淳于髡

1.解释括号内词语:

沉湎不(治):治,治理(政事)。

(朝)诸县令长:朝,诏令。。来朝。

2.翻译句子:

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使国家受过屈辱。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只鸟不飞罢了,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罢了,一叫就使人惊异。

3.将此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行比较,淳于髡与邹忌在劝谏的方式上有什么异同?

《邹忌讽齐王纳谏》,方式采用的是,邹忌用自己生活中的小事比喻、类比治国大事。

而淳于髡采用的方式是,激励(激将法)。

相同处,都是讽谏。不直指其事,而用曲折的言语巧妙地进谏。设喻说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