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己想的计划确完不成早上起来早读

如题所述

你制定的目标却总是完不成,那是因为你太看得起你自己了。

回忆一下,你制定计划或者目标时的一些情形。

某一天你心血来潮,突然觉得自己该锻炼了,于是给自己定了个计划,每天早上6点起床,出去跑个步。

新年第一天,你希望自己新的一年一定要有所改变,于是给自己定目标,今年要看完12本书。

你看完一本励志书籍,书中写了一个普通人也可以制作课程赚大钱,然后你也兴致勃勃的计划,我要制作一门课程。

好了,计划是制定了,但结果是什么呢?

不出意外的话,你制定的计划都完不成。

本来计划早起跑步,但坚持了两天,某一天因为天下雨,实在太累,天太冷等各种原因没有起来,于是早起跑步计划宣告失败。

你计划今年要看12本书,可一个月过去了你连一本书都没看完,你觉得目标太难,不想坚持了。

你想制作一门课程,但当时只顾着看书时的兴奋劲儿,完全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计划即拖延。

当我们每次计划失败,没能按照计划完成的时候,我们往往都会后悔,甚至痛恨自己为什么这么无能。

为什么我们不能完成自己制定的计划呢?

我觉得主要还是我们太看得起自己了。

我们总是认为自己能力很强,于是一次就会制定了很多目标,想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自己,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

我们总认为现实会和计划一样,没有任何事情能够干扰到我们的计划。但现实往往与计划相反,每天都会有层出不穷的突发状况,影响到计划的实施。我们总认为自己执行能力很强,不管再难的任务,只要我们认定的都能做下去。但实际上情况是目标太难,只会让我们无限拖延。

那你可能会说,既然计划制定了也完不成,那我就不制定计划了,这样总行了吧,免得自己因为完不成计划而伤心痛苦。

千万别这样想。

计划虽然不一定能够完成,但制定计划确是必不可少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个是因为如果没有计划,我们就完全不知道我们到底要做什么?如果自己没有计划,那别人就会帮你计划。

第二个是因为做计划其实就是在反思总结。虽然计划可能失败,但如果你再次开始计划,其实就是在不断看清自己的过程,能更好的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上限,优势和劣势。比如你计划每天起来跑步,但根据实际反馈,你可能一周只有四天能够起来,那你下次制定计划的时候就会更务实,直接制定一周三天起来早起跑步。也就是持续做计划能够让我们做出更合理更符合实际的计划。

所以无论计划能否完成,对我们都非常重要。

那如何能够提高我们制定计划的完成率呢?

我这里有三个建议分享给大家,也是我学习实践以后觉得很有效的几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目标一定要量化。分解到可执行的步骤,将大的目标分解到每一天的小目标。我们平时制定的目标往往都是一些大而空的目标,比如每年阅读12本书,这个目标如果不进行分解,那你完全不知道每天应该干什么。是拿起一本书随便看看,这本书看完以后,下一本又看什么,自己完全不知道。都是凭。兴趣,凭感觉去看书,这样你肯定很难坚持下去。

更好的方法是什么呢?比如每年读12本书这个目标,我们可以先去找到这12本书,分配到每一个月一本,然后对每本书再次进行分解,比如一个300页的书,那如果只要求读一遍的情况下,那我们就可以计划每天读十页书。这样就把大的目标分解到了每天。

第二个方法是小步子原则,也就是不要贪求制定目标时的爽感,每一次制定目标尽量把目标定小一点。还是拿读书来举例,不要一上来就计划我一天要读一本书,那你这样在执行过程中,只会把自己吓住。小步子原则就是我们只要求每天读一页书,或者每次只读一分钟。目标越小我们更愿意去执行。而一旦只开始执行目标,那我们往往能够超额发挥,完成本来想要完成的计划进度。

第三个方法是运用习惯垫脚石。什么意思呢?我们在写执行层面计划的时候,不要只写完成的量,应该把我们想要完成的计划和已经养成的一些日常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也就是当我们做一些习以为常的习惯动作的时候,把我们想执行的计划加进去,计划就更容易实现。比如我们每天计划读一分钟的书,为了更好完成这个计划,那我可以先思考下,自己每天都会做哪些固定的动作,或者有什么固定的习惯?我想到每天中午吃完午饭,我都会在办公室沙发上休息一会儿,找到这个习惯后,我就可以把计划和这个习惯结合起来。计划可以改写成:中午吃完饭,坐上沙发上的时候,拿起某某书看一分钟。你看,在这个计划里面,我们既写了时间和地点,也把计划和我们的日常习惯相结合。这样的目标,更容易执行。当我们吃完饭坐上沙发的时候,我们大概率会想起看书这件事,认为看一分钟书也不难,于是自然而然就把书给看了。

当你能够把复杂的目标分解为简单的可执行目标,而且能够和自己已有的习惯相结合自然启动。那你的计划就具有可操作性。而当你能够完成越来越多自己制定的目标计划后,你就会越来越看得起你自己。

好了,我是钟生,每天和大家一起读书学习,明天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