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中的十二因缘具体指的是什么?十相又是哪十相?

如题所述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
一、无明,指心的无知,包括不明善恶、不明佛法教义,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二、行,因为无明而做出善或恶的行为。
三、识,因为过去的行为累积了一定的因果,从而投生于今世,成为新的生命。
四、名色,指由精神要素与物质要素和合而形成的身心。
五、六入,人在胚胎发育时,产生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能力。
六、触,人在出生后,对外界事物有所接触。
七、受,由于与外界事物的接触而产生苦、乐、忧、喜的感觉。
八、爱,对苦有强烈的憎恨,对乐有热烈的渴望,强烈的欲求或渴望,就是爱。
九、为爱努力地追求。
十、有,今生为爱产生诸多行为,成为下一世的果报。
十一、生,有了今生的业因,而受来生的生命。
十二、老死,有生必有死。
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
十二因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就是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其中无明和行属于过去世,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属于现在世,生和老死是属于未来世。
十二因缘的三个阶段中有两重的因果: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
过去因是无明和行,无明是过去世的迷惑,行是过去世的造业。现在果是识、名色、六处、触、受,正是由于过去因才有了现在的果,这就是第一重因果,过去因被称为“能引”,现在果被称为“所引”。
现在因是爱、取、有,爱和取是现在世的迷惑,有是现在世的造业。未来果是生和老死,正是由于现在因才能了未来的果,这就是第二重因果,现在因被称为“能成”,未来果被称为“所成”。
逆观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生命现象的总结,也是生命痛苦的原因。在《长阿含经·大缘方便经》中,佛祖说此法时,采用了逆观十二因缘。
逆观十二因缘,就是把十二因缘从后往前推,从老死逐渐逆观到无明。
老死是观察人生的起点,老死之所以会忧悲苦恼,是由于有生,因为没有生就没有死。生的条件虽有种种,但是重要的条件是有,有就是身、口、意所造的善业和恶业对后果潜伏的一种力量,有了业力为缘,必然有后果的生和死。
有又缘于取,正是对色、声、香、味、触五欲的执著追求。才造成了善业和恶业。
取又缘于爱,爱就是生命欲,正是有了生命欲才有执著的追求,产生了业力。
爱又缘于受,受是对客观之事物产生的苦乐,正是这种苦乐的感觉,激发着生命的欲求。
受又缘于触,触是根、境、识三者和合而有心理活动的开始,才有了受。
触又缘于六处,六处是六根对六境的认识,由此产生了触。触又缘于名色,名色是身心合成的组织,六根依存于身心组织。
名色又缘于识,识是名色的中心,它们之间互相依存。
识又缘于行,识和名色都是由过去所造的业,也就是行而来的。
行又缘于无明,无明就是对无常、无我的真实不认识,是人们生死痛苦的根本。
十二因缘的意义
因为十二因缘的每个要素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导致轮回流传不止,所以只要我们暂断轮回链上的任何一个接点,尤其是破除无明,就可以不再被十二因缘所束缚,跳出六道轮回,摆脱无休止的生死循环,这也是我们参悟十二因缘的目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02
  十二因缘有生灭二种观法:
  一、生观者
   一、无明缘行  二、行缘识  三、识缘名色  四、名色缘六入
   五、六入缘触  六、触缘受  七、受缘爱   八、爱缘取
   九、取缘有   十、有缘生  十一、生缘老死
  二、灭观者
   一、无明灭则行灭   二、行灭则识灭   三、识灭则名色灭
   四、名色灭则六入灭  五、六入灭则触灭  六、触灭则受灭
   七、受灭则爱灭    八、爱灭则取灭   九、取灭则有灭
   十、有灭则生灭    十一、生灭则老死灭
谓无明等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藉为缘,三世相续,无间断也。(三世相续无间断者,谓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识乃至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三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间断也。)
  [一、无明],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于本性,无所明了,故曰无明。
  [二、行],谓过去世,身口造作一切善不善业,是名为行。
  [三、识],谓由过去惑业相牵,致令此识,投托母胎,一刹那间,染爱为种,纳想成胎,是名为识。(梵语刹那,华言一念。)
  [四、名色],名即是心,谓心但有名而无形质也;色即色质,即是身也。谓从托胎已后,至第五个七日,名形位,生诸根形,四支差别,是名为色。(四支者,即两手两足也。)
  [五、六入],谓从名色已后,至第六个七日,名发毛爪齿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是名六入。(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六、触],谓出胎已后,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触对六尘,未能了知生苦乐想,是名为触。
  [七、受],谓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因六尘触对,六根即能纳受前境好恶等事,虽能了别,然未能起淫贪之心,是名为受。
  [八、爱],谓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于种种胜妙资具及淫欲等境,然犹未能广遍追求,是名为爱。
  [九、取],谓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五尘境,四方驰求,是名为取。(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十、有],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十一、生],谓从现世善恶之业,后世还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是名为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
  [十二、老死],谓从来世受生已后,五阴之身,熟已还坏,是名老死。(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十相﹝出华严经疏﹞
  海以深广为名,以喻如来智海,深广无涯。故经中以大海十相,喻十地菩萨修行,而得入于佛之智海也。
  [一、次第渐深],此喻欢喜地菩萨修行,入于智海,渐次而进,而能成就大愿也。
  [二、不受死尸],此喻离垢地菩萨修行,入佛智海,获功德清净,离诸垢染也。
  [三、余水入失本名],此喻发光地菩萨修行,入佛智海,获平等功德,舍离世间一切假名也。
  [四、普同一味],此喻焰慧地菩萨修行,入佛智海,获无差别功德,与佛如来同一体相也。
  [五、无量珍宝],此喻难胜地菩萨修行,入佛智海,获广大无量方便,利益众生也。
  [六、无能至底],此喻现前地菩萨修行,入佛智海,获甚深功德,利益众生无穷尽也。
  [七、广大无量],此喻远行地菩萨修行,入佛智海,获无量功德,以广大觉慧,观察诸法,无有穷尽也。
  [八、大身所居],大身即鲲鲸之类;此喻不动地菩萨修无功用行,入佛智海,获住一切功征(编者注:‘征’疑是‘德’),以无量身,现广大庄严也。(无功用行者,谓虽加功用行,以顺性而修,而无功用之相也。)
  [九、潮不过限],此喻善慧地菩萨修行,入佛智海,获护世功德,利于世间,随机授法,不差根器也。(护世者,谓救护世间也。)
  [十、普受大雨],此喻法云地菩萨修行,入佛智海,获护世功德,能受如来大法云雨而无厌足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7-02
这是十二因缘: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十相自在意为:寿命自在、心自在、愿自在、业自在、受生自在、解自在、神力自在、资具自在、法自在、智自在。在这里藏文man-bcu,汉文泽为“十相”,可以理解为10个符号所象征的须弥山和人的身体的各部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