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的翻译策略有哪些

如题所述

 

功能对等理论的翻译策略有哪些

1 、功能对等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Nida,Eugene A.)在《翻译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即将翻译前后源语与目的语接受者的反应进行比较,尽量在译文中还原源语作者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1](Nida,1969)。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奈达以读者反应(readers’reaction)作为译文是否忠实的衡量标准,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形式对等,跳出了源语文本结构的桎梏。

2 、外事翻译的特点

英国的卡特福德(J.C.Catford)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一书中对翻译定义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话语材料与另一种语言的话语材料进行等值的替换”[2](Catford,1965:76)。在外事翻译中,译者尤其要重视中国特色话语的翻译,用最自然、贴近的语言准确传达信息,达到良好的对外宣传效果。

3、 功能对等理论对外事翻译的重要性

功能对等理论以读者反应作为译文是否忠实的衡量标准,将源语读者的反应与译语读者的反应加以比较,要求源语读者与译语读者就同一现象的认识趋同。同样,外事翻译也坚持以目的语受众为中心,精准把握源语文本的内涵,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忠实地传达信息,再现与源语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物。译者充当的是文化之间的桥梁,一方面需要作为读者,阅读外宣的中文材料,另一方面还需要将外宣材料中的相关内容以译入语接受的方式进行语言转换[3](郑海霞,2017:19)。译者需要妥善处理中西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以目的语读者的反应为出发点,运用特定的翻译技巧,转换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译文的可接受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