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会有“同姓不婚”的规定?

同姓不婚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条婚姻禁忌,这是为什么?

在遥远的古代,由于思想落后科技落不发达他们对于遗传学并不了解。显然他们并不知道近亲结婚的危害。因此古代人是能够近亲结婚的,历史就记载了多位帝皇,都是近亲结婚。然而他们却明令禁止,同姓之间不能结婚。这条禁令其一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觉得同姓的人会相克,两者结合在一起会生不出孩子。

想想生不出孩子,在古代的时候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情。因为男女结婚,唯一的目的就是生孩子继承香火。没办法,那个时代人们封建思想是多么的顽固,生不出孩子是会被关进猪笼的。因此大家都非常的忌惮,这样的事情。所以也不敢去打破这样的规矩,认真的实行同姓之间,不能够结婚。

其次,古人都是以群居而生,因此大部分的村镇都是一个族人,也就是说是同姓的人。人们为了更好的区别是外族人员,就以姓氏来区别外族人员。而且古代最早的时候都是实行外族通婚这样一个制度。既然是外族的人,肯定姓氏就不一样。后来就慢慢的演变成异姓才能够结婚,久而久之,这也形成了一种习惯。

以至于到了现在人们于同姓不能结婚的规矩,还是非常的敬畏。特别是在比较偏远的乡镇,都会如实的实行。首先同姓的人结婚很难过获得别人的祝福,反而会受到族人的嘲笑与歧视。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农村的人一般都是异性结婚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05
同姓的很多都是亲戚,近亲结婚会影响后代,不利于人口繁衍,所以古人就规定了“同姓不婚”。
第2个回答  2019-07-05
因为古人早早就发现了近亲结婚会影响后代质量。但又无法判断是不是近亲,所以干脆同姓就别结婚了。
第3个回答  2019-07-06
虽然当时没有近亲结婚这个概念。但是可能大量的例子是人们认识到近亲结婚会生出来不健康的孩子,所以才规定同性不婚。
第4个回答  2019-07-06
这个也是根据所处朝代而言的,同性不婚我认为最大的原因在于扩展家族的势力,你与其他姓的家族通婚可以帮忙扩大家族势力,而同性如果互婚可能使家族衰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