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煮茶有什么讲究,是如何煮茶的?器皿都有些什么?

需要图

宋朝人喝茶,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一边冲一边搅,快速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这叫“点茶”。点好的茶汤上面还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

点茶无需茶壶,故此宋朝并不生产茶壶,只烧造茶碗。宋朝人最喜欢的茶碗是建州窑出产的小黑碗,胎特别厚,造型古朴,看起来很笨重,但是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

宋朝人则喜欢用黑瓷碗。因为宋朝最好的茶汤都是乳白色的,只有用黑碗才能凸显茶汤的乳白。如果用白瓷碗、白瓷杯或者透明的玻璃杯,就分不出哪是杯子哪是茶了。

扩展资料:

茶冲泡时间过长,茶叶中的茶多酚,类脂,芳香物质等可以自动氧化,不仅茶汤色暗,味差,香低,失去品尝价值。而且由于茶叶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P,氨基酸等因氧化而减少,使茶汤营养价值大大降低。

同时由于茶汤搁置时间太久,受到周围环境的污染,茶汤中的微生物(细菌和直菌)数量较多,很不卫生。冲泡次数过多 一般茶叶在冲泡3-4次后就基本上没有什么茶汁了。

据有关试验测定,头开茶汤可含水浸出物总量的50%,二开茶汤含水浸出物总量的30%,三开茶汤则为10%,四开茶汤却只有1-3%,再多次冲泡就会使茶叶中的某些有害成分也被浸出,因为茶中的微量有害元素往往是在最后泡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宋朝的茶道:烧水泡茶有讲究 用瓷碗喝茶成风

                        人民网-多喝茶不如会喝茶 喝茶养生要注意7个禁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煮茶:分两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烧水。
(1)一沸:水出现象“鱼目”般小气泡,并伴有微微响声,这便是第一沸。
(2)二沸:水的边缘有气泡如涌泉连珠般往上冒时,称第二沸。
(3)三沸:水似波浪翻腾时,为第三沸。三沸以上,水就变老了,不宜饮用。
第二道工序:煮茶。
(1)一沸时,随加入适量的盐调味。
(2)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转圈搅动,使沸水出现旋涡;接着便用“则”量茶末从旋涡中心投下。过了一会,水大开,如波涛翻滚,水沫飞溅,就把刚才舀出的瓢水重新加进去止沸,以保养水面孕育出来的“华”(指沫饽,即茶上的浮沫)。
6、酌茶:酌茶是将茶舀进碗里。这个过程,讲究颇为细微:
第一次煮沸的水,要去掉浮在上面的一层像黑色云母似的膜状物,因为它的味道不好。
第一次舀出的茶汤,味道至美,称为“隽永”。通常将它贮存在“熟盂里”,以作抑制沸腾和孕育精华(指沫饽)之用。
以后舀出的第一、第二、第三碗茶汤,味道都差于“隽永”。第四、第五碗之外,要不是口渴得厉害,就不值得喝了。
酌茶时,要使各碗的沫饽均匀,才能保持各碗的茶味相同。
煮水一升,可分酌五碗,乘热接着喝完。如果茶一冷,浮在茶汤上的精华就会随蒸发的热气跑光。
一“则”茶末,只煮三碗,才能使茶汤鲜美馨香;其次是五碗。至多不能超过五碗。
如果茶客五人,就煮三碗传饮(所谓“传饮”,就是每碗茶都 Lun流着喝完,而不把三碗均匀分成五碗各人自喝);茶客七人,就煮五碗传饮;茶客六人,则照五人妥三碗的标准处理;所缺一人,就用原先留着的“隽永”来补充。
反对在煮茶时加入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配料的陋习,因为这会掩盖茶的原味。
综上所述,炙饼、碾末、取火、煮茶、酌茶六个主要程序,便是组成“茶艺”的核心内容。
此外,为适应品茶艺术实践之需,时人往往讲究茶具的艺术美。《茶经》中便详述了煮水、茶叶加工、煎茶、饮茶等用具二十四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7-04
煮茶,又叫烹茶,是久远的饮茶方式,其中意趣,自在心中,不必展说。

陆羽说煮茶有“三沸”: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06-23
  古代人煮茶的方法:
  凡是炙烤茶饼,注意不要在有大风的地方,因为风吹使火焰骤急,飘忽不定,茶就会受热不均匀。烤饼茶时要靠近火,同时不停地翻动,等到烤出突起的小疙瘩,然后离火五寸,继续烤。当卷曲的茶饼又伸展开,再按先前的办法又烤。做茶时,用火烘干的要烤到有了香气为止,靠太阳晒干的茶饼至柔松为止。
  制茶之初,对于很柔嫩的茶叶,要蒸后乘热捣杵,叶捣烂了,而茶梗还是完整的。要是光凭力气,用极重的杵来舂捣,也不易被捣烂。这就如同圆滑的漆树子粒,虽然轻而小,但壮士反而捏不住它是一个道理。捣好后,就像禾黍脱粒后的穗皮。这时来烤,柔软得像婴儿的手臂。烤好了,趁热用纸袋装起来,以免茶叶的香气散失掉。等到茶叶冷了,再取出碾成末。好的茶末像细米粒,不好的像菱角皮。
  《茶经》曰:“其火用炭,次用劲薪。”烤茶的火,用炭为好,最好不要用火力猛的木柴如桑、槐、桐、栎之类。曾经烤过肉,染上了腥膻油腻气味的炭,或是有油烟的柴以及朽坏的木器,都不可用来烤茶。《茶经》云:“古人有劳薪之味,信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晋代杜育的《荈赋》中也说:“所谓水要取与江河之源相通纯净的清流。”山水,最好选取乳泉、石池漫流的水。长喝奔涌湍急的水,会使人颈部生病。而几处溪流汇合停蓄于山谷的水,虽澄清,但不流动。从夏天到冬至之前,会有虫蛇以及腐败草木之毒潜浸在里面。喝这种水,应先挖开缺口,把污秽有毒的水放走,使新的泉水涓涓流来,然后饮用。江河的水,要到离人远的地方去取,井水则要从有很多人汲水的井中汲取。
  煮茶时,当水沸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声,是第一沸;当边缘连珠般的水泡向上冒涌时,是第二沸;水波翻腾时,是第三沸。三沸过后,水已煮老,味不好,就不可饮用了。当水初沸时,可以根据水的多少适当加入一点食盐来调味,切莫因无味而过分加盐。第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转圈搅动,用“则”量出定量的茶末,于沸水中心投下。过一会,水大开,波涛翻滚,水沫飞溅,就把刚才舀出的水掺入,使水不再沸腾,以保养水面生成的“华”。
  喝时,舀到碗里,让“沫饽”均匀。“沫饽”就是茶汤的“华”。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轻的叫“花”。“花”的外貌,很像枣花在圆形的池塘上浮动,又像回环曲折的潭水、绿洲间新生的浮萍。那“沫”,好似青苔浮在水边,又如菊花落入杯中。那“饽”,煮茶的渣滓时,水一沸腾,面上便堆起很厚一层白色沫子,白白的像积雪一般。《荈赋》中所说:“焕如积雪,烨若春敷”,确实是这样的。
  初沸之后,要把泡沫上形似黑云母的一层水膜去掉,因为它的味道不正。从锅里舀出的第一碗茶汤叫“隽永”,通常贮放在“熟盂”里,以作育华止沸之用。而后依次从锅里舀出来的第一、第二、第三碗味道比起隽永就差了一些,第四、第五碗以后的,除非实在太渴,否则就不要喝了。一般烧水一升,分作五碗,趁热接着喝完。因为重浊不清的物质凝聚在下面,精华浮在上面,如果茶一冷,精华就随热气跑光了。要是喝得太多,也同样不好。
  茶性“俭”,水不能加多,否则,味道就淡薄。茶汤的颜色浅黄,香气四溢。味道甜的是“荈”,不甜的而苦的是“槚”;入口时有苦味,咽下去又有馀甘的是“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