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世的灭绝原因

如题所述

在距今2万年到1万年前的某段时期,欧亚大陆北部、大洋洲、美洲马达加斯加的数十种大型动物走向灭绝,北美遭受的打击最为严重,70%的大型哺乳动物在距今大约1.1万年前突然消失。这些大型动物的消失,一直是科学家争论的话题。但据《新科学家》2008年的报道,俄罗斯生物学家正在设想有可能在某一天再现更新世的面貌,他们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修建一座“更新世公园”,希望以此来说明气候突变不应该是更新世大型动物灭绝的元凶。
大多数人认为,更新世末期冰河时代的消退引起气候和植被的剧烈变化,寒冷、干旱的草地让位于温暖湿润的苔原和森林,大型草食类哺乳动物无法适应生态系统的这种剧变,于是走向末路。随着大型草食动物的消失,依靠捕食这些动物的大型肉食动物也随之很快灭绝,包括剑齿虎和洞穴狮子。
还有一种理论将动物灭绝的责任归罪于智人(现代人的学名)的大肆捕杀。这种“闪击式捕杀假说”的支持者认为,动物的灭绝和早期现代人大举迁向受影响的地区并非巧合,这些外来的智能动物利用手中的石制标枪和“协同作战”的围捕方式,大肆捕杀行动缓慢的兽群。北美洲的动物损失最为严重,当地人类猎手在距今1.5万年到1万年前穿过白令大陆桥,寻找动物资源丰富且尚未遭到屠宰的大陆。 气候突变
俄罗斯科学院东北科学站设在萨哈共和国的切尔斯基伊,兹莫夫是这里的主管,尤其对更新世末期西伯利亚东北部的动物灭绝现象感兴趣。他坚持认为“闪击式捕杀假说”是有说服力的,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实验证明,气候突变不应为动物灭绝负责。
在更新世晚期,西伯利亚东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这个生态系统从欧洲西部跨越白令海峡一直延伸到加拿大;从北极一直延伸到中国北部,约占地球大陆总面积的一半。这些地区大部分被冰川重复侵袭,西伯利亚东北部至今仍残留着大量无冰地带。由于冰川运动,寒冷干旱的辽阔草原和起伏的草地开始出现大量成群的食草动物,例如长毛象(猛犸)、野牛、麋鹿、多毛犀牛、牦牛、赛加羚羊、马、驯鹿、麝牛和驼鹿。兹莫夫将这一生态系统称为“长毛象草原”。
长毛象草原在距今大约1万年前突然消失,绝大多数大型动物灭绝———只有驯鹿和驼鹿幸存下来,提供食物的草地也随之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森林和苔原。到底是什么导致这场灾难呢?兹莫夫认为,首先是由于人类的大肆捕杀,动物开始灭绝,动物的灭绝又引发地貌变化。换句话说,维持长毛象草原正常运转的是草食动物,而不是其他生物。它们啃食牧草,排泄的粪便让土壤更加肥沃,不断“践踏”苔藓和灌木丛,成群的草食动物有效阻止了苔藓的蔓延。
兹莫夫指出,今天的中非大草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证明成群的大型草食动物能够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他说:“虽然我们没有亲眼目睹人类如何在北西伯利亚消灭大型动物,也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但那里的气候突变不应该是这些动物灭绝的元凶。好好想想吧,人类到底消灭了多少物种,我们怀疑长毛象草原生态系统也是被我们的祖先破坏掉的。”
兹莫夫认为,更新世末期的气候突变没有一次造成植被变化。
兹莫夫表示,有很多理由让我们相信单是气候改变不能解释“长毛象草原”为什么突然消失。首先,更新世末期的气候突变并不是一次性的。从冰冷干旱到温和湿润,类似这样的变化在冰河时期发生了无数次,但没有一次造成植被变化,以至发生草食动物灭绝的灾难。此外,据最近的碳14测年数据显示,某些大型哺乳动物在更新世末期依然幸存下来。直到大约4000年前,长毛象还生活在东西伯利亚海的弗兰格尔岛,而这也恰恰是人类首次登上这块土地的时间。这很自然地让人将人类登岛与长毛象灭绝联系起来。
阿拉斯加,野生牦牛在更新世末期也存活了很长时间,直至人类猎手开始“大清洗”行动。兹莫夫说:“当地的长者现在还讲述着祖先如何享受牦牛肉的故事。”阿拉斯加已成功再引入野牛。同样,在过去的100年左右时间里,麝牛也完成从冰冷干旱的加拿大北极岛屿到温暖湿润的阿拉斯加的迁居,种族开始兴旺。兹莫夫认为,所有这些现象说明,更新世的动物完全能够适应温暖湿润的气候,只要没有被捕杀的危险,它们就可以成长、繁衍下去。 新世公园。
兹莫夫并不满足于用空想方式为气候突变作无罪辩护。他希望将“闪击式捕杀假说”付诸实践,用科学实验加以证明。道理很简单:如果动物灭绝是由人类大肆捕杀造成的,人们就可以利用相反的方式“赎罪”;如果草食动物能够帮助维持长毛象草原生态系统,人们可以通过再引入让这个生态系统重新兴旺起来。
更新世公园规模还很小,只有一个50公顷的牧场,里面有6匹马、3头驼鹿。兹莫夫承认:“你很难将这么小的区域称为一个生态系统。”但他表示,他的小组正在修建一个1600公顷的牧场,周围架设了结实的护栏,可以容纳300只到400只动物。如果按计划进行,公园在将进入下一步发展阶段,为长毛象生态系统中依然存活的大型草食动物或是它们的近亲———修建新的牧场。首批将引入20匹马和20头驯鹿。兹莫夫还一直努力引入加拿大森林野牛,这种野牛与已灭绝的草原野牛血缘关系。麝牛和驼鹿将成为下一批居民。
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刊发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秀杰等人的一篇论文。通过对中国更新世晚期许家窑(也叫侯家窑)古人类的研究,研究人员指出更新世人类具有异常高的罕见疾病发病率,为探究更新世古人类绝灭或被替代的原因提供了新证据。
许家窑人类化石,被发现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侯家窑村西侧的长形沟,地质时代推断为晚更新世较早时期,距今10.4万年到12.5万年之间。
此次报道的个体,为许家窑11号化石标本,属于一个成年人的双侧顶骨中后部残片。这件标本有一个不同寻常之处:骨壁后方有一个很明显的、两厘米左右的异常穿孔。这一不同寻常之处,吸引了研究人员的注意。在排除了创伤等其他原因后,鉴定结果显示,穿孔为一种罕见的巨顶孔病症。巨顶孔病,是先天形成的血管系统异常,许家窑11号标本是首次在更新世古人类中发现的巨顶孔病例。

新华网郑州3月7日电(记者桂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在孙家洞遗址发现中更新世时期古人类化石,这也是河南境内首次在洞穴中发现中更新世直立人(猿人)化石,为东亚地区人类起源及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河南省文物局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相关专家学者赴现场考察座谈。专家认为,出土的古人类人牙化石层位明确可靠,保存完好,同意将其定为“直立人栾川种”,简称“栾川人”。
孙家洞旧石器遗址位于栾川县伊河南岸的一个崖头之上,此次发掘出土了古人类化石、石制品、河卵石以及丰富的动物化石、动物粪便化石等。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介绍说,尤为重要的是发现6颗古人类牙齿,其中有2颗为幼年个体的牙齿、1颗门齿和3颗臼齿,且包括2个残破的牙床。整体来看,牙齿保存比较完整,磨耗得不是很厉害,有的甚至是幼年个体,牙齿还在牙床中没有长出来,无论是大小,还是咬合面的形态,保存下来的形态学信息清楚。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占扬说,从出土化石的种类看,栾川人的年代应与北京猿人相当,属于地质时代的中更新世。假如这个遗址和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是同期的话,北京猿人遗址最高测年距今73万年,栾川人的测年可能不晚于北京猿人,如果这样,中原地区有古人类生存的历史就大大提前了。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认为,虽然中更新世直立人阶段的化石在中国、世界各地均有所发现,但实际上材料非常少,很多时段、很多区域都是空白。孙家洞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原地区的空白,还会使人类链条变得更加完整,更加重要的是,这批材料信息非常丰富、确凿,学术价值十分明确。
专家认为,孙家洞遗址出土了几十种脊椎动物化石,有望成为中国境内重要的动物化石群之一,这对研究中国第四纪古生物的演化,古气候环境的变化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栾川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附近,对于研究中国中更新世时期该过渡区域动物群的种类及特征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为动物地理区系演化及古气候环境变迁提供重要信息。
据李占扬研究员介绍,直立人俗称猿人,非洲、亚洲和欧洲都有直立人化石出土,大家最熟悉的如北京猿人,也叫直立人北京种。直立人生活阶段,是从200多万年前到20万年前左右,属于地质年代的更新世,主要分布在中更新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