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河长制的目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推行河长制的目的:

1、加强水资源保护落实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强化地方各级政府责任,严格考核评估和监督。

2、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

严格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控,依法划定河湖管理范围。落实规划岸线分区管理要求,强化岸线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

3、加强水污染防治

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河湖水污染防治目标和任务,统筹水上、岸上污染治理,完善入河湖排污管控机制和考核体系。

4、加强水环境治理

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按照水功能区确定各类水体的水质保护目标。

5、加强水生态修复

推进河湖生态修复和保护,禁止侵占自然河湖、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

6、加强执法监管

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加大河湖管理保护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扩展资料:

河长制的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处理好河湖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强化规划约束,促进河湖休养生息、维护河湖生态功能;

2、坚持党政领导、部门联动。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河长职责,强化工作措施,协调各方力量,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3、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立足不同地区不同河湖实际,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解决好河湖管理保护的突出问题;

4、坚持强化监督、严格考核。依法治水管水,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拓展公众参与渠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保护河湖的良好氛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长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2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2018年7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全面建立河长制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部长鄂竟平表示,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面建立河长制,共明确省、市、县、乡四级河长30多万名,另有29个省份设立村级河长76万多名,打通了河长制“最后一公里”。

扩展资料

1、加强组织领导

中国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行河长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2、健全工作机制

建立河长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制度、工作督察制度,协调解决河湖管理保护的重点难点问题,定期通报河湖管理保护情况,对河长制实施情况和河长履职情况进行督察;

3、强化考核问责

根据不同河湖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

4、加强社会监督

建立河湖管理保护信息发布平台,通过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告河长名单,在河湖岸边显著位置竖立河长公示牌,标明河长职责、河湖概况、管护目标、监督电话等内容,接受社会监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长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1

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

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处理好河湖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强化规划约束,促进河湖休养生息、维护河湖生态功能;

2、坚持党政领导、部门联动。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河长职责,强化工作措施,协调各方力量,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3、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立足不同地区不同河湖实际,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解决好河湖管理保护的突出问题;

4、坚持强化监督、严格考核。依法治水管水,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拓展公众参与渠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保护河湖的良好氛围。 

扩展资料:

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长江干流岸线集中整治、长江和内河黄砂禁采、饮用水源地保护、入河排污口治理、河流水质达标和水生态修复等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群众举报的非法电网捕鱼、疑似非法改造采砂船只等问题,均得到妥善处理。

水治理只是开了个头,长效管理更为关键。为了让河道治理不反复,我市重点实行“一河一策”,加大整改力度,加强巡河力度,通过一系列常态化管理,保证芜湖水系“水清岸绿”的长效化。

将主要目标由原来的“水质达标”升级为集“生态安全、供水安全、防洪安全”为一体的河道全面长效管护。通过“水岸同治”,不仅打造了靓丽的水景观带,还有效修复了河湖的水功能,提高了排涝能力,预防水体富营养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河长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4-01

推行河长制目的在于实现“河长治”。

山东省严格按照中央部署,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河长制”为基础,今年9月底前山东还将全面建立湖长制,修复生态环境,呵护绿水青山。

去年以来,水治理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码,2017年公布修改后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已在2018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河长制”、污泥处理、农村污水垃圾畜禽粪便等的处理被首次写入,表明国家对流域治理、市政污泥、农村面源污染的逐渐重视与治理决心。

此外,2017年环保部印发《2017年度水污染防治中央项目储备库项目清单》,共有228个地市水污染防治总体实施方案纳入该项目库,涉及具体工程项目3300多个,总投资约3000亿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5-08

贯彻新发展理念,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要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

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山川秀美关键在水,建设美丽三亚关键也在水。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河湖水域不萎缩、功能不衰减、生态不恶化,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全面推行河长制,目的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扩展资料:

全面推行河长制:

1、第一时间,部门联动。

水利部牵头召开十部委视频会议,全面推进;与环境保护部共同制定实施方案,提出力争2018年6月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加快形成全面治水合力。

2、全面推行河长制意见明确,各级河长肩负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六大任务。

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这成了许多地方的行动指南。

3、长效机制加快建立,推动常态化治理,让河湖有人管、管得好。

全面推行河长制,各地掀起河湖综合治理的新高潮。量水发展、以水定成、以水定产,正成为许多地方的自觉行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全面推行河长制 建设水美生态三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