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对仗与对联的不同在哪?

如题所述

对偶,对仗,与对联之相似和不同,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可能很难区分对偶句与对仗句及对联的差异在哪里,甚至还可能以为是所指同一种形式的句子。先看几组句式:

只对偶,不对仗: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既对偶,又对仗: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既对偶,又对仗还关联:

并剪难裁痴女怨,
长歌当笑少年愁。

对偶与对仗差别最大的一点就是,对偶无须替,对仗则要求替 。而对联,不仅需要替,还要有关联。

对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联的早期定式模式的出现。而对偶句,则是对联的初期模式的萌芽。

也可以说,对仗是律诗的表现形式的一个提升,律诗中间那两个对仗句,是诗的凝炼所在,是诗体的核心价值所在。

那么,对偶能不能归为对联之列呢?不能!偶句就是偶句,虽然象,但不能归为对联之列,一如词,很多词牌跟诗体近似,但是不能称诗,各有各的招式,外行看热闹,内行看的就是门道了。

春天繁花开遍峡谷,
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这就是偶句,而不是对仗,更不是对联了。

对仗也可以重字,包括现在的对联也可以重字,但是这个重字只能在各自的半片中出现,不能在上下句中同时出现同一个重字。

当然,现在的对联,也允许特定的情况下出现上下联中的虚字同时出现,比如,之,兮等 对仗句,更多的是为全诗起到一个整体的窜联作用 。

对仗的主轴,象一根线,从头窜到尾,达到让诗有骨,意有凝的作用。诗中的对仗句,也起到一个起承转合的作用,让诗意流畅而不离主题,内容紧凑而不凌乱,增加了可欣赏性,品评性。

对联必须是对仗的,对联是比对仗更精炼的一种句式结构 。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很多人说这句是对联,实则不然,它只能算对仗。

比如: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前四个字对的没问题,双飞翼和一点通的词性显然是无法对应,所以只能算对仗,不是对联。

那么,律诗中的两联,应该是对偶还是对仗?当然是是对仗。

对联的定义又是什么呢?简单说 :对联,源自诗中对偶句及对仗句的表现形式,但是,又与对仗不同,对仗句更多地是服务于诗中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对联,则自成一体,可以独立成文成意。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象这样的对仗句,更多的是服务于律诗的表达,独立成文成意就显得单薄了许多。因为,律诗中的第二联,是承的关键点,他的意,肯定要承起句之意,第三联,也必须要转,这个转,也关系到全诗的意景,所以,如果单独把律诗中的任何一联拿出来的话,就会觉得表达得有点突兀的感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