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

如题所述

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要看我国高校现在的生源以及高考制度。大部分的高等院校的学生是通过高考选拔出来的。(当然也包括我,我高中的时候就是学理科的。)很多人现在对高考很不满意,甚至主张废除高考。但就目前看来,高考是我们这个社会长期以来不可替代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因为他起码守住了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和最基本的公正,试问如果没有了高考,一般老百姓家的孩子还有什么出路?但是现在的高考的确是有缺陷的。最核心的一点:他培养出来的是一种应试型的人才。一般的学生经历过中考、高考以后做题能力都很强大,可以考出很高的分数。这种学习是很死板的,如果在试卷里放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就可以把他们难住。而那些平时成绩一般,学习思维独特的学生的表现就要好得多。因此,作为一种补充,现在又有了高考前的提前招生和推荐制。这样的确可以缓解创新型人才紧缺的现状,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说完高考制度,我们再来谈谈现代大学的现状。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高,而在大师。现在我们的楼越造越高,而思想却越来越矮!的确,现在我们听过很多讲座,其中有多少是大家自己积极主动的想要去听的呢?现在大家关注的不再是学习知识,而是就业。而衡量一个高校的标准也不是他究竟培养了多少创新型人才,而是就业率有多少。关于就业有这样一种说法-----“逢进必考”。不用考试的工作,大多出卖的是劳动力,是基层蓝领。到了大三、大四相信有很多人会为了各种的考证、考级而奔波了。这就是说,社会需要高校培养优秀的应试型人才。对于高校来说不是没有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是因为制度不允许。如果一所高校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但解决不了学生的就业问题,还有谁会去报名。绍兴文理学院就是因为在教师就职考试中的成绩比我好,但他们的学生的素质和浙师大的学生的素质明显是不在一个层次上的。这种情况出现的结果是我们学校教学制度的改革,而不是绍兴文理学院。这种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我们这个社会价值导向的问题。当所有人都信仰实用主义的时候,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会被扭曲。这种深层次的扭曲映射到高校就是人人为了一份好的收入而奔波,能够闲下时间去研发一个项目变成了一种非常奢侈的事情。 在大学的入口处,我们有一个扭曲的高考制度;在大学的出口处,我们有一个更加扭曲的就业制度。在中间左右为难的高校又能做什么呢?“国家养士”,养的是优秀的应试之才,这和满清时期背诵八股文考取功名的文人毫无二致。应试之制,的确我们是需要的,起码他是能够有效地选拔社会人才。但是如果大部分人都去应试的话,那么创新型人才自然地就短缺了。以上所述的是制度方面的原因,在社会传统思想上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大学》开篇第一句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要做到“明明德”,就要做到格物、致知、修身、治国而后齐天下。“至善”就包括了讲究孝悌,要尊敬长者、贤者、智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听话:在家听爸妈的话,在校听老师的话,在单位听领导的话。儒家思想的大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人是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地人,是不会去主动打破传统的“良民”。而这种精神恰恰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之一。这样一来,我们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会长成一个知礼、严谨的翩翩君子,而不是有“叛逆”思维、突破意识的创新者。最后,我们再来关注一下现代大学生的家庭背景。随着一次次的大学扩招,大学不再是一个象牙塔。而且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光荣妈妈),人口空前膨胀、社会就业压力大。高等教育已经逐步沦落为一种大众化教育而非精英教育。这样,在大学中就会有许多同学是来自较落后地区。浙江的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之间的区别不是太大。可是要把孩子从小学开始培养到大学毕业还是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条件差的甚至需要全家为了家里的这个“大学生”而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连浙江都是如此,那么就更不必说我国的偏远落后地区了。在学生毕业以后,家长最希望的是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份好工作,能够供得起一套房子。很多学生自己也会觉得该给家里一个交代---这个交代就是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不会是去搞什么不知道前景在哪里的创新。(话说中国人生那么多孩子干嘛啊!)经过这四方面的思考,我们不难看出高校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这一问题不在于高校本身,而在于我们的社会。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本身的特征将不可避免地反映到高校中来。这种反映就是我们看到的花里胡哨的各种活动、缺乏良好的学术环境(如自习室、图书馆、实验室到点关门)、教授讲课不深入等等。这些都是社会深层原因所反映出来的表层现象。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算进行了一些表面上的形式主义的改革,我们的大学仍然培养不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至于实践中的改革,我觉得现在有些活动就有不错的效果,应该大力提倡,健康发展。除去前面提到的高考制度的改革,还有像大学生自主创业,学校鼓励的创业基地,真正有保障的项目申报体系,家庭的支持,计划生育等等。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创新之才,在于思考。 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1
这得从小学说起,就说我的经历吧!1-4年级在农村小学,师资力量差,学习管的并不是很紧,可以经常玩,可以像很多问题!可是全市期末考试我们学校成绩总是很差的,后来到四年级由于各种原因转学了,(我上初二的时候这所小学已经没有了,都到镇上上小学了)到了一所比较好的镇小学,那里的教学特别的严!而且整个学校里死气沉沉的,下课后院里都没出来玩的,由于刚去,野性不该被老师点名批评多次并附加体罚,就因为贪玩。两年半的时间把我打老实了很多,刚到这所学校第一次考试我考了个倒数第一,数学70几分,语文51分,全被挂名,也成为班级的反面教材,一直到小学毕业,我一直在老实的棍棒下顽强的生存者!当然我的成绩也上升到了17名左右,班里有接近60个学生。当然也老实多了,后来除了上厕所从来就不敢出教室门!每次其中考试期末考试前一个月一天八节课都是枯燥的语文数学,其他的各种可都停。当然最抱怨的就是体育课,哎印象中就没上几节!周六周末都不休息,当然每次考完试以后老实都有炫耀的资本,全市第几名什么的,还经常的全市第一。慢慢的就没时间想别的了,总是考虑语文数学,还有怎么避免不被惩罚。作业又那么的多。有想法的学生就这样被棍棒教育出来的“人才”给淘汰了,上不了高中,又怎么能上大学,这就应验了老师们总是对我们说的,现在不考虑学习,老想乱七八糟的,将来就只能一直考虑如何生存了!!!!就这样听话的孩子就进入了大学,参加科研。从小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循规蹈矩。本本分分!因为这就是高精尖人才成功的经验,他们就是这么走过来的。被淘汰的能创新没机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