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称男子20岁为什么之年,30岁为什么之年,50岁为什么之年,60岁为什么之年,100岁为什么之年。

如题所述

20岁:弱冠之年、30岁:而立之年、50岁:知命之年、60岁:花甲之年、100岁:期颐之年

出处:《论语·为政篇》

原文: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扩展资料

其他年龄称谓:

1、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2、还历寿:61岁的寿辰。

3、从心之年:70岁。

4、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5、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6、耄[mào]:古称八十岁至九十岁的年纪,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

7、耋[dié] :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8、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9、耄耋之年、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10、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11、中寿:指80岁以上。

12、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13、上寿:90岁为上寿。

14、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5、期颐:指百岁高寿。

16、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17、双稀、双庆:140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9

20岁:弱冠之年、30岁:而立之年、50岁:知命之年、60岁:花甲之年、100岁:期颐之年

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是来自于《论语·为政篇》:

“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扩展资料

一、成人称谓

1、冠者:指成年人。

2、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

3、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

4、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

5、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

二、儿童称谓

1、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2、初度:周岁。

3、生小:幼年。

4、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5、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6、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1

20岁,弱冠之年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之年

50岁,知命之年(又称杖家之年)

60岁,花甲或耳顺之年(又称杖乡之年)

70岁,古稀之年(又称杖国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至90岁,耄耋之年

100岁,期颐。

来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扩展资料:

1.《论语·为政》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2.释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参考资料:

论语·为政-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二十岁为 弱冠之年, 三十岁为 而立之年, 五十岁为 知天命(或者是知非)之年, 六十岁为 花甲(或者是平头甲子)之年, 七十岁为 古稀之年, 一百岁为 期颐之年。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4-02
20岁:弱冠之年、30岁:而立之年、50岁:知命之年、60岁:花甲之年、100岁:期颐之年,希望能帮到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