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曲乐舞是怎样融入进杂剧的?

如题所述

大曲乐舞发展到了宋代,逐渐与宋代杂剧故事情节相结合了。在宋代杂剧中,就有一部分以大曲演唱的节目,这种节目有个鲜明特点,就是利用大曲形式来咏唱故事。

在宋代,作为古代歌舞音乐的大曲,演变为戏曲音乐,这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历程。宋杂剧还不是成熟的戏曲形式,其中用大曲演唱的节目还不是戏曲音乐,但大曲在历史上对戏曲音乐的形成却有重大的影响。

这一方面表现在大曲的不少曲调进入了戏曲音乐,成为传统的曲牌被广泛运用。有的单支曲牌,如《八声甘州》、《梁州第七》、《水调歌头》等,在杂剧戏曲中的应用更为广泛。

另一方面,大曲所用的节拍变化的方法,对宋代杂剧戏曲的影响更为深远。宋代杂剧所采用的套曲形式,虽然并非一首大曲反复变奏,但不同曲牌的前后排列顺序,却需按固定节奏变化原则,这便是宋代杂剧继承唐宋大曲的有力证据。

其实,唐代燕乐大曲渐变而成的“宋杂剧”,最早见于唐代,意思和汉代“百戏”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在宋代,“杂剧”逐渐成为一种大曲以外的新表演形式了。

宋杂剧也确实称得上“杂”的,它包括有歌舞、音乐、调笑、杂技,它分为3段:第一段称为“艳段”,表演内容为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大概是表演故事、说唱或者是舞蹈;第三段叫散段,也叫杂扮、杂旺、技和,表演滑稽、调笑,或间有杂技。

宋杂剧三段各有一个内容,互不连贯。杂剧的音乐,有些直接取自宋大曲,有些来源于民间小曲。但这一时期的宋大曲结构已经比唐代燕乐大曲简单多了。

在北宋以后,宋杂剧既有随南宋南迁的,也有为金朝所继承的,金朝继承的宋杂剧也称院本,性质上与宋杂剧却没有区别。北宋末南宋初,南方也产生了一种与宋杂剧不同的戏曲,这便是南戏了。

南戏又叫戏文,又因为产生地在浙江温州,所以又叫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南戏完全表演故事,结构可随故事变化,不至宋杂剧基本由3段构成。南戏音乐以南方流行的小曲、歌谣为主,大概后来受到宋杂剧的影响,也采用唱赚、词调和大曲的部分曲调。

南戏虽不讲究宫调,时间久了却也自然形成了集曲成套的规律,曲牌连接已有一定次序。在南戏的舞台上,一般角色也可以歌唱,因此便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各种形式,这一时期杂剧音乐的路子显得开阔了。

大曲在宋代逐渐演变成宋杂剧,到了元代,又产生了元杂剧。元杂剧是在宋杂剧和大曲诸宫调基础上兴起的新杂剧,它既与宋杂剧不同,也与南戏不一样。

元杂剧的结构,在音乐上以“套”为单位,所谓一“套”,与大曲诸宫调的一组类似,都是把为数不等的不同曲调编集在同一宫调内。一“套”的唱词也一韵到底,而且几乎每句押韵,不押韵的较少。

元杂剧一般由四“折”加一“楔子”构成一本连贯的戏。四折也就有四“套”曲调。“楔子”插在一二套或三四套之间,或加在套前,但楔子不用长套曲调。元杂剧的曲牌来源很广泛,其中包括唐宋大曲、诸宫调和一些外民族歌曲等。

相对于南戏所用为“南曲”,元杂剧的曲调便通称为“北曲”。

唐宋燕乐大曲的宫调本来应有其音高和音列方面的限定,到了元代,在元杂剧中这些意义已经基本上失传了,这可能与主要伴奏乐器由唐的琵琶到宋的筚篥再到元杂剧的笛的变化,以及杂剧曲调必须适应单独演唱者的嗓音条件等原因有关。

元杂剧和南戏不同之处,不但在结构上前者为“四折一楔子”,后者以“出”为单位,普通一戏即有二三十出之多。显然,南戏较元杂剧可塑性强些,因此就更有发展的潜力。

元代中期形式比较自由的南戏首先采北曲与南曲共同构成“套数”,称为“南北合套”,这使得元代戏剧的音乐兼具南北之长了。

宋代歌舞大曲对于杂剧的影响,更主要是通过歌舞戏的形式进行的。宋代的歌舞戏是继承了唐代大曲而发展过来的。这种歌舞戏的特点是一边配合歌舞,一边表演故事。

然而,这种歌舞戏还缺少形成戏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即在叙述故事情节上,是叙述体,而不是代言体。因此,这种歌舞戏还不是真正的戏曲。

但是,这些戏曲艺术与古代大曲舞蹈的联系实在是太密切了。宋代音乐舞蹈的丰富,正说明了以曲为中心的这种载歌载舞的戏曲艺术就要来临了。宋代歌舞戏对元杂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种艺术形式。

宋代大曲还常常与宋杂剧同演于春秋圣节三大宴上。因为大曲和宋杂剧都咏叙故事的,加以相间演出,终于形成以歌舞加说白扮演而为歌舞剧。

在宋代著名学者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很多宋代剧目便是根据大曲题名的。这种宋大曲与宋杂剧同台演出的形式,对于后世元杂剧的形成与流行是有很大影响的。

还有,元代杂剧一折用同一宫调到底的定格或许就出自宋代大曲。后来晚清著名学者吴梅在他所著的《元剧略说》中说:

元代戏曲的起源,并不是凭空出来的。是从宋朝的大曲变出来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种大曲,虽然是全用词牌凑拢来的,但是却有许多名目。

元剧里面每句曲子一支有八九变,多的也许有十七八首,唱起来先慢后快,还有锣鼓,按定拍子,意是同大曲一鼻孔出气。我就觉得,元剧是宋大曲变成的。

其次是曲破的影响,曲破是将一部大曲破开用其中的一遍演为歌舞,一般有曲无词,将故事融入歌舞之中,类似于歌舞戏。比如宋代的《凉州彻》、《伊州遍》、《霓裳中序》、等都是属于曲破的歌舞曲。

还有,史书《宋书•乐志》记载了宋太宗亲制曲破29曲,琵琶独弹曲破15曲。

宋代学者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中记载天基节排当乐,有《薄媚曲破》、《万岁梁州曲破》、《齐天乐曲破》、《降黄龙曲破》、《万花新曲破》,这些所谓的曲破,都是大曲的摘遍。

宋代的《薄媚曲破》,其实就是大曲《薄媚》中的一支入破曲,《万岁凉州曲破》,就是用大曲《凉州》中的一支入破曲谱写祝皇帝万岁的歌词。

宋代曲破则开始用于表演故事。在曲破中一般有念白、化妆、表演,以及男女对舞等,后来这些北曲杂剧中还一直保存。这说明,元杂剧与宋曲破的演出形式颇为相近。

转踏是北宋时期歌舞戏的另一种形式,转踏正式演出时用一诗一词来歌咏一个故事。表演结束后还有放队词。元杂剧套曲中的尾声和煞由此而来。

另外,元杂剧中的子母调,也出自宋代大曲的转踏,即是两三个调迂回环绕,这与转踏两个曲调反复使用是相同的。

我国的歌舞大曲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以后,在宋代以后最终融入了杂剧这一新的艺术样式之中,而歌舞大曲,也成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