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逆境不谈情怀,务实才是根本,啥意思?

如题所述

身处逆境,不谈情怀,务实才是根本,这句话说的很有哲理。首先说,什么是逆境,说的就是在自己遭遇坎坷甚至是不幸的时候,不管是在工作上、生活上、感情上以至于身体上,出现了麻烦,出现了困难,那么,这个时候,首先要调整心态,亡羊补牢也好,咸鱼翻身也好,养精蓄锐也好,当务之急的就是处理好眼下的问题所在。什么是情怀,有一句人们常说的词:家国情怀,这是个很大的范围,也是所思、所想的大目标,这是浪漫的,没有具体指向,当一定是为国为民的大目标,具有这个情怀的人,要在事业如火如荼,精力如日中天的时候才能考虑的,说白了,那就是理想。很多人都是在成功之后,才有资格谈家国情怀。试想,一个人到处碰壁,四面楚歌,还有讨论情怀的心情吗,要解决温饱,有一份收入,这才是务实啊。可以这么说,不要说逆境时分,就是解决了温饱,有了微薄收入,也没有资格谈什么情怀、格局、风度一类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还是实事求是,安分守己的下里巴人比较实际。人们都知道:自知之明这个词,要真正做到,肯定有点儿困难,但这是人之根本,也是人生最重要的做人格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27
做人做事勿待极致,用力勿至极限,悬崖撒手,适可而止,才能确保平安。做事是这样,做人也是如此,知行知止,掌握分寸,才是做人处世的良策。《菜根谭》中说:“笙歌正浓处,便自拂衣长往,羡达人撒手悬崖;更漏已残时,犹然夜行不休,笑俗士沉身苦海。”意思是说,歌舞娱乐兴味正浓的时候,便毫不留恋地拂衣离去,真羡慕这些心胸豁达的人,能够临悬崖而放手;在夜深漏残时,还有人在不停地奔走忙碌,这些凡俗的人在苦海中挣扎真是可笑。 年羹尧是汉军镶黄旗人,进士出身,颇有将才,主持西北军务多年,战功日着,权势日盛。 康熙末年,由于太子被废,诸皇子见机,都加紧忙于争夺嗣位的斗争。胤稹(即雍正)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很清楚,除了用精明务实的办事能力博取父亲的信任外,必须集结党羽,拉拢拥有兵权的朝中重臣,所以极力拉拢年羹尧和隆科多。当时隆科多统辖八旗步军五营两万多名官兵,掌管京城九门进出,可以控制整个京城局势。而年羹尧管辖地正是胤禵驻兵之所,处在可以牵制和监视胤禵的有利地位上,西安又是西北前线与内地交通的咽喉所在,可谓全国战略要地,所以后来史家也认为:“世宗之立,内得力于隆科多,外得力于年羹尧。” 雍正即位之初,年羹尧和隆科多便成为新政权的核心人物,恩宠有加,雍正将西北军事“具降旨交年羹尧办理”。 雍正元年十月,青海厄鲁特罗卜藏丹增发生暴乱,雍正帝又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也不负圣恩,率师赴西宁征讨,平定成功,威震西南。雍正帝诏受年羹尧一等公爵。 雍正不但对年羹尧加官晋爵,赠予权力,还关心其家人,笼络备至,甚至把年羹尧视为“恩人”,非但他自己嘉奖,且要求“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对年羹尧“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又口口声声对年羹尧说:“从来君臣之遇合、私意相得者有之,但未得如我二人之耳!总之,我二人做个千古君臣知己榜样,令天下后世钦慕流涎就是矣。”这类甜言蜜语出自皇帝之口,实在罕见。 年羹尧就这样陷入雍正的甜言蜜语之中,天真的以为皇帝是真的要与他做知己,他就这样以雍正皇帝为后台,居功自傲、骄肆蛮横起来。年羹尧凯旋还京,军威甚盛,盛气凌人。雍正亲自到郊外迎接,百官伏地参拜,可年羹尧却不为所动,与雍正并辔而行。这时雍正心中甚是不快,哪能容臣下如此不恭,始有嫌恶之意。 雍正三年四月,皇帝仅以年羹尧奏表中字迹潦草和成语倒装,就下诏免其大将军之职,调补杭州将军,以解除兵权。而臣僚们见年羹尧失宠,便纷纷上奏,检举揭发年羹尧的种种违法罪行。此时雍正又听说年羹尧在西北之时,曾与胤褪等人有所交往,密谋废立等谣传,生性猜忌的雍正便决意要杀年羹尧。 最后议政大臣等罗列了年羹尧几十条罪状,拟判死刑,家属连坐。雍正以年羹尧有平青海诸功,令其赐死自裁。其父以年老免死,其子年富立斩,其余15岁以上男子具发往广西、云南极边烟瘴之地充军。族人全部革职,有亲近年家子孙之人,也亦党附叛逆罪论处。 从这个事例中不难看出,年羹尧的悲剧就在于他不懂得功高震主的危害,不明白一个人臣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明哲保身。身处官场中,首先是要保护自己。明哲保身不是懦弱,而是智慧。 处顺境不骄矜,处逆境不颓唐 大丈夫不论得不得志,皆能恬然处之。孟子说:“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观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不得志的时候也不忘记义理,在得志的时候更不违背正道。孟子还认为君子是不受外界动摇的,只要不做欠缺仁德,违反礼义的事,则纵使有什么突然降临的祸患,也能够坦然以对,不以为祸患了。 孟子本人不仅坐而言,而且早已起而行,达到那种境界了。有一次,公孙丑问他,“倘若夫子做到齐国的卿相,得以推行王道政治,则齐国为霸诸候,称王天下,也就不算什么稀奇事了。可是当您实际担负这项重职时,也能够做到毫不动心的境界吗?”孟子回答:“是的,我四十岁以后就不动心了。”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孟子列举了两个方法,即“我知言”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所谓“知言”是指能够理解别人所说的话,同时也能明确地判断。《孟子》中讲,“听到不妥当的话,就知道对方是被私念所蒙蔽;听到放荡的话,就知道对方心里有邪念;听到邪僻的话,就知道对方行事有违反正道的地方;听到闪烁不定的话,就知道对方已经滞碍难行了。”换言之,拥有这种明确的判断力,就不会被那些无关痛痒的小事所愚弄,更不会因而动摇自己的心意了。 第二,“浩然之气。”公孙丑问孟子,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言也。其力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这段话的大意是,这种气极其广大,刚健,若能对自己所行的正道抱着相当的自信,以这种方法来培养它,就能充塞于天地之间。但它只是配合着道与义而存在的,若缺乏道与义,则浩然之气也就荡然无存了。只有在反复实行道与义时,才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如果仅是偶一为之,就不可能获得。总之,首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合乎正道之事抱着坚定的信念,然后才能产生“浩然之气”。 在《论语》中有“孔子绝礼于陈”的故事。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时,在陈卷入政治纠纷中,连吃的东西都没有,连续几天动弹不得。最后,弟子子路忍不住大叫:“君子也会遇到这种悲惨的境遇吗?”孔子对于子路的不满视而不见,只是淡淡地回答:“人的一生都会有好与坏的境遇,最重要的是处在逆境时如何去排遣它。” 荀子根据这段故事指出:“遇不遇者时也。”任何人的一生总会有不遇的时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有和预期相反的结果。长此以往,任何人都不免产生悲观情绪。然而,人生并不仅有这种不遇的时候。当云散日出时,前途自然光明无量。所以,凡事必须耐心地等待时机的来临,不必惊慌失措。相反,在境遇顺利的时候仍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成功;可是总有一天,不遇的时刻会悄然来临,因此,即使在春风得意之时也不要得意忘形,应该谨慎小心地活着。 身处顺境而不骄矜,身处逆境而不颓唐,这才是聪明人所应采取的生活态度。
第2个回答  2022-06-27
做人做事勿待极致,用力勿至极限,悬崖撒手,适可而止,才能确保平安。做事是这样,做人也是如此,知行知止,掌握分寸,才是做人处世的良策。《菜根谭》中说:“笙歌正浓处,便自拂衣长往,羡达人撒手悬崖;更漏已残时,犹然夜行不休,笑俗士沉身苦海。”意思是说,歌舞娱乐兴味正浓的时候,便毫不留恋地拂衣离去,真羡慕这些心胸豁达的人,能够临悬崖而放手;在夜深漏残时,还有人在不停地奔走忙碌,这些凡俗的人在苦海中挣扎真是可笑。 年羹尧是汉军镶黄旗人,进士出身,颇有将才,主持西北军务多年,战功日着,权势日盛。 康熙末年,由于太子被废,诸皇子见机,都加紧忙于争夺嗣位的斗争。胤稹(即雍正)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很清楚,除了用精明务实的办事能力博取父亲的信任外,必须集结党羽,拉拢拥有兵权的朝中重臣,所以极力拉拢年羹尧和隆科多。当时隆科多统辖八旗步军五营两万多名官兵,掌管京城九门进出,可以控制整个京城局势。而年羹尧管辖地正是胤禵驻兵之所,处在可以牵制和监视胤禵的有利地位上,西安又是西北前线与内地交通的咽喉所在,可谓全国战略要地,所以后来史家也认为:“世宗之立,内得力于隆科多,外得力于年羹尧。” 雍正即位之初,年羹尧和隆科多便成为新政权的核心人物,恩宠有加,雍正将西北军事“具降旨交年羹尧办理”。 雍正元年十月,青海厄鲁特罗卜藏丹增发生暴乱,雍正帝又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也不负圣恩,率师赴西宁征讨,平定成功,威震西南。雍正帝诏受年羹尧一等公爵。 雍正不但对年羹尧加官晋爵,赠予权力,还关心其家人,笼络备至,甚至把年羹尧视为“恩人”,非但他自己嘉奖,且要求“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对年羹尧“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又口口声声对年羹尧说:“从来君臣之遇合、私意相得者有之,但未得如我二人之耳!总之,我二人做个千古君臣知己榜样,令天下后世钦慕流涎就是矣。”这类甜言蜜语出自皇帝之口,实在罕见。 年羹尧就这样陷入雍正的甜言蜜语之中,天真的以为皇帝是真的要与他做知己,他就这样以雍正皇帝为后台,居功自傲、骄肆蛮横起来。年羹尧凯旋还京,军威甚盛,盛气凌人。雍正亲自到郊外迎接,百官伏地参拜,可年羹尧却不为所动,与雍正并辔而行。这时雍正心中甚是不快,哪能容臣下如此不恭,始有嫌恶之意。 雍正三年四月,皇帝仅以年羹尧奏表中字迹潦草和成语倒装,就下诏免其大将军之职,调补杭州将军,以解除兵权。而臣僚们见年羹尧失宠,便纷纷上奏,检举揭发年羹尧的种种违法罪行。此时雍正又听说年羹尧在西北之时,曾与胤褪等人有所交往,密谋废立等谣传,生性猜忌的雍正便决意要杀年羹尧。 最后议政大臣等罗列了年羹尧几十条罪状,拟判死刑,家属连坐。雍正以年羹尧有平青海诸功,令其赐死自裁。其父以年老免死,其子年富立斩,其余15岁以上男子具发往广西、云南极边烟瘴之地充军。族人全部革职,有亲近年家子孙之人,也亦党附叛逆罪论处。 从这个事例中不难看出,年羹尧的悲剧就在于他不懂得功高震主的危害,不明白一个人臣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明哲保身。身处官场中,首先是要保护自己。明哲保身不是懦弱,而是智慧。 处顺境不骄矜,处逆境不颓唐 大丈夫不论得不得志,皆能恬然处之。孟子说:“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观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不得志的时候也不忘记义理,在得志的时候更不违背正道。孟子还认为君子是不受外界动摇的,只要不做欠缺仁德,违反礼义的事,则纵使有什么突然降临的祸患,也能够坦然以对,不以为祸患了。 孟子本人不仅坐而言,而且早已起而行,达到那种境界了。有一次,公孙丑问他,“倘若夫子做到齐国的卿相,得以推行王道政治,则齐国为霸诸候,称王天下,也就不算什么稀奇事了。可是当您实际担负这项重职时,也能够做到毫不动心的境界吗?”孟子回答:“是的,我四十岁以后就不动心了。”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孟子列举了两个方法,即“我知言”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所谓“知言”是指能够理解别人所说的话,同时也能明确地判断。《孟子》中讲,“听到不妥当的话,就知道对方是被私念所蒙蔽;听到放荡的话,就知道对方心里有邪念;听到邪僻的话,就知道对方行事有违反正道的地方;听到闪烁不定的话,就知道对方已经滞碍难行了。”换言之,拥有这种明确的判断力,就不会被那些无关痛痒的小事所愚弄,更不会因而动摇自己的心意了。 第二,“浩然之气。”公孙丑问孟子,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言也。其力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这段话的大意是,这种气极其广大,刚健,若能对自己所行的正道抱着相当的自信,以这种方法来培养它,就能充塞于天地之间。但它只是配合着道与义而存在的,若缺乏道与义,则浩然之气也就荡然无存了。只有在反复实行道与义时,才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如果仅是偶一为之,就不可能获得。总之,首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合乎正道之事抱着坚定的信念,然后才能产生“浩然之气”。 在《论语》中有“孔子绝礼于陈”的故事。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时,在陈卷入政治纠纷中,连吃的东西都没有,连续几天动弹不得。最后,弟子子路忍不住大叫:“君子也会遇到这种悲惨的境遇吗?”孔子对于子路的不满视而不见,只是淡淡地回答:“人的一生都会有好与坏的境遇,最重要的是处在逆境时如何去排遣它。” 荀子根据这段故事指出:“遇不遇者时也。”任何人的一生总会有不遇的时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有和预期相反的结果。长此以往,任何人都不免产生悲观情绪。然而,人生并不仅有这种不遇的时候。当云散日出时,前途自然光明无量。所以,凡事必须耐心地等待时机的来临,不必惊慌失措。相反,在境遇顺利的时候仍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成功;可是总有一天,不遇的时刻会悄然来临,因此,即使在春风得意之时也不要得意忘形,应该谨慎小心地活着。 身处顺境而不骄矜,身处逆境而不颓唐,这才是聪明人所应采取的生活态度。
第3个回答  2022-02-17

意思就是人在逆境的时候要脚踏实地努力拼搏,而不是相信那些心灵鸡汤。

第4个回答  2022-02-17
每个人都有顺境的时候,也会有逆境的时候,身处逆境不谈情怀,更加务实才是根本,很有道理。如果一个人在逆境时还不求务实,努力改变自己,做一些没有意义的花拳绣腿,浪漫风流,亲亲我我之举,只会让自己在逆境中呆的时间更久,甚至很难走出逆境。
在逆境时,首先我们要敢于面对逆境,要坚定自己的信心,理思路,更务实,才能够战胜逆境。其次是对于逆境中的你,不要被这种困境所击败,反而应该从中受到激发,主动回击它。三是遇到了逆境,说明人生中的一个低谷已经到来,我们应该蓄势待发,不要急躁,冷静下来,找到逆境发生的原因,蛰伏一段时间,让自己能有自由的时间充充电,不要做没有意义的情怀虚缈之举,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逆境,享受更加美丽的雨后彩虹,春花秋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