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土木堡之变”?

如题所述

公元1449年,瓦剌军队大举进攻明朝。明英宗听信宦官王振怂恿,亲帅50万大军出征,结果兵败土木堡,英宗被俘。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

后世普遍认为这是王振为了满足自己的军事成就感造成的,但事实仅仅如此吗?

元朝灭亡以后,元朝分成三个政权,西部就是瓦剌。明英宗即位后,瓦剌就已经强盛起来,也先继承王位后,统一了蒙古部族,势力进一步扩大,控制了大片土地。

本来,为了和平相处,明朝和瓦剌达成协议,在大同宣府等地设立马市,开展贸易。

瓦剌用马换取粮食、布匹、武器等。

公元1446年,也先派使臣进贡两千匹马,诈称是三千匹,向朝廷邀赏,但被王振发现了。不仅只按实际数量给赏,还减去2成市场马价做惩罚。

这一下瓦剌损失可不小,从此瓦剌与明朝关系破裂,局势开始紧张起来。

就在这一年7月,瓦剌军队兵分四路,向明朝大举进攻。也先率领主力部队向大同一带进军。企图占领大同,然后进逼都城北京,大同守军当然没能挡住瓦剌铁蹄。

16日,英宗命令弟弟?王朱祁钰据守北京,然后和王振率文臣武将一百多人,带领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从北京出发,向大同挺进。

本来英宗御驾亲征也没什么,毕竟有几十万大军。

可是王振在朝堂之上习惯了,在军中照样滥施淫威。随军的战将虽然不少,但是都要受王振掣肘。

不成想,正赶上连日下雨,明军粮草供应不上,军心涣散。

其实按照当时双方的军队实力,只要振作起精神,做好部署,仍然能够碾压瓦剌。

可是王振不懂战略战术也就算了,又完全不体贴将士,使明军士气低落,丧失了信心,严重影响了战斗力。

前锋部队,很快就被瓦剌打的溃不成军,之后明军撤退到了土木堡,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怀来。

撤退期间还特意绕了个远,因为王振是蔚州人,怕军队踩了家乡的田地。

土木堡,只是荒郊野岭。

会打仗的将军们都纷纷劝英宗,赶紧回到怀柔县城,同时组织精兵断后。

然而王振不管这套,命大军就地扎营。

果然瓦剌夜袭明军大营,明军被打的丢盔弃甲,四散奔逃。

慌乱中,王振被明军大将樊忠一铁锤砸死。

战场上尸横遍野,5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之后樊忠自己也战死沙场,随军的百名文臣武将,也几乎尽数命丧于此。

明英宗虽然比较昏庸,但是被俘后表现的铁骨铮铮,一年后被放回了京城。

其实话说回来,此次战役惨败,固然是因为王振乱指挥,但是根本原因,还是粮草供应不上。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就是连小孩子都知道,难道一国之君加上百名文武大臣会不懂吗?

我们不难看出,王振对瓦剌,一直是很强硬的。英宗决定御驾亲征,实则是两个人一拍即合。

现在很多学者认为是于谦在背后算计。

因为王振忠的是皇帝自己,而于谦忠的是百姓社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