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社会学来源及演变

如题所述

文化社会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社会学分支,起源于德国和法国,特别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社会动荡时期。这个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面临着危机,哲学社会科学家们开始关注文化价值体系的危机,将研究重心转向了文化领域,重新定义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方法。德国社会学家如G.齐美尔和法国的□.迪尔凯姆分别提出了形式社会学和“集团表象”社会学,以应对这一挑战。


齐美尔将社会学细分为一般、形式和哲学三种类型,其中形式社会学被视为重点,它关注社会现象的纯粹形式。然而,这种纯粹形式过于抽象,后来的学者如L.von维泽和A.菲尔坎特引入了“关系”概念,将社会学定义为关系学。M.韦伯、W.桑巴特和M.舍勒等人在这些基础上发展出了文化社会学,将文化作为研究核心,如O.斯本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分析了不同文化类型的发展与衰落,而韦伯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则探讨了宗教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迪尔凯姆的“集团表象”社会学则关注集团意识、行为方式和制度等外在强制性特征,他主张社会学应以集团表象为研究对象。在英国和美国,文化社会学的形成与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的现代化转型紧密相关。美国的文化社会学在都市化、移民等现象推动下,逐渐从研究原始文化转向现代社会生活,F.博厄斯和A.L.克罗伯等人强调研究各民族的文化价值,W.F.奥格本的《社会变迁》则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探讨社会变迁。而民族社会学则为美国文化社会学提供了研究材料,强调特殊文化的特殊性与普遍文化的关系。


英国的文化社会学则源自功能学派的社会人类学,如B.K.马林诺夫斯基和A.R.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理论,他们主张通过功能分析来理解文化,强调文化的整体性和社会学方法的应用。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现代社会的人类学研究》都强调了文化的功能性和比较社会学的重要性。


扩展资料

文化社会学这一学科的名称,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P.巴尔特在《社会学的历史哲学》(1897)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H.斯宾塞只说到了“自然时代的社会学”,而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文化时代的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有两个来源:德国和法国的社会学;英国和美国的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由于来源不同,涵义也不一样。主要有作为新的综合社会学和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文化社会学两种涵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