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当代世界思想品德教育的五个特征

如题所述

【英盛观察】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世界范围来看,思想品德教育在社会上越来越受重视。而从思想品德教育自身来看,它在总体上表现出以下五个总体特征:1.毫不减弱的“意识形态化”;2.回归“生活世界”;3.社会与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4.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5.百花齐放的社会适应性。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学生从小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公民意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渗透五个总体特征,是很必要的。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热爱、拥护社会主义
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要把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变为学生的爱国思想、变为学生的爱国情感、变为学生的爱国行动,爱国信念,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要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才能加深对学生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取得教育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从爱学校、爱家乡入手,通过参观、领略学校及家乡的巨大变化,增加对学校、家乡的热爱之情,使学生有亲身体验。还通过建党90周年来国家的巨大变化,让学生搜集整理材料,设计手抄报或图片展览,感受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样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巧妙设计教学,使思品教育更好地回归生活世界
1.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情境,并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2. 启发诱导,回归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选取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的联想、分析、归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还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循循善诱,“引出”学生心灵深处尘封已久的生活片段,使学生有话可讲、有感可发,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教学自然融入生活。不知不觉地让学生在回味生活中,受到了教育。
3.课外延伸,拓展生活
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共识。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学习《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这一目时,安排了“体验生命价值”、“感知生命价值”、“反思脆弱生命”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树立了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我布置了课外探究题:请深入自己生活之实际,关注那些沿街乞讨的、残疾人、老年人等,真正去体验一做个关爱他人生命、珍爱他人生命的公民。从而使教学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4.活动参与,探究生活
新课程改革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课堂实践活动,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
三、灌输文化多样性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
进入21世纪以来,思想品德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正在成为一个新的趋势。它表现在思想品德教育的理念、内容、科研方法等许多方面,文化多样性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重视精神家园建设的观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等等。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也属于人文性的体现。这些都要在思品课程中渗透和体现。
四、强调社会与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
通过思想品德教育,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这些价值观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确自己在社会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创造条件、适应社会
各国思想品德教育都有自己的特色,适应本国国情和时代变化,呈现百花齐放的社会适应性。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如讲到《热心公益,服务社会》这一内容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少先队活动等实践活动。适当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跟生活接轨,贴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生活,走入社会,走进家庭,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的提高,不断的进步。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学会如何的待人接物,从而提高思品教学的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不断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源源不断的输送给学生,并从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评价事物,逐步提高提高他们的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的能力,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