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唐代是我国历史上音乐文化高度发达的朝代?

SOS!

  音乐在中国五千年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不管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和《乐经》中,还是在《周礼》所言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乐”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历代皇朝对音乐都很重视。

  唐皇朝对音乐的重视程度更是达到极致,他们认为“乐者,太古圣人治情之具也。人有血气生知之性,喜怒哀乐之情。情感物而动于中,声成文而应于外。圣王乃调之以律度,文之以歌颂,荡之以钟石,播之以弦管,然后可以涤精灵,可以祛怨思。施之于邦国则朝廷序,施之于天下则神只格,施之于宾宴则君臣和,施之于战阵则士民勇。”

  唐代在朝廷对外对内的大小事务中广泛使用音乐,因应不同的场合、不同事务,使用不同乐曲和表演方式。

  唐代音乐表演大都集器乐、歌、舞于一体,故后世研究者基本上将其归于“唐大曲”,研究唐代音乐基本上也是以“唐大曲”为主。

  唐代乃大曲艺术发展之盛期。唐大曲不仅数量多,来源广,而且艺术水平亦很高,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唐代是最文明开放的朝代,唐文化不仅传播影响周边民族和国家,更是传入、吸收了更多的外来文化。唐大曲除少量前代承传下来的清乐旧曲外,主要是当代创作了大量新声:一是在清乐的基础上吸收西凉、龟兹、疏勒、高昌等西域少数民族音乐和天竺、高丽等外国音乐的滋养产生的“杂用胡夷里巷之曲”;一是各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在传入内地后,汲取清乐的滋养和经验形成的大曲。由于应用场合与来源不同,这些大曲可分为用于郊庙祭祀等重大典礼的雅乐大曲,用于宴飨、元旦朝会、重大节日的燕乐大曲与源于宗教的道调法曲三大类。其中,以燕乐大曲为最具代表性。燕乐大曲包括□乐大曲、清乐大曲、西凉大曲、龟兹大曲、疏勒大曲、高昌大曲、安国大曲、天竺大曲等。燕乐大曲和法曲的艺术水平最高,结构也较庞大复杂。如《破阵乐》在雅乐大曲中只有两遍(段),而在燕乐大曲中却有52遍之多。

  据唐崔令钦《教坊记》等书记载,唐燕乐大曲的主要作品有《破阵乐》、《绿腰》、《凉州》、《伊州》、《玉树后庭花》、《泛龙舟》等60余曲。法曲的主要作品有《霓裳羽衣曲》、《火凤》、《倾杯乐》、《泛龙舟》等20余曲。

  唐大曲为歌舞大曲,故歌与舞于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歌,释名曰:“人声曰歌。歌者,柯也。所歌之言,是其质也。以声吟咏,其上下如草木之有柯叶。”说文曰:“咏,歌也,从言,永声也。”尔雅曰“徒歌谓谣”,齐歌也。

  歌即人声唱咏 。段安节《乐府杂录》曰:“歌者,乐之声也。故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肉居诸乐之上。”白居易也有“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的诗句。乐记:“师乙曰:‘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商人识之,故谓之商;齐者,三代之遗声也,齐人识之,故谓之齐。’又曰:‘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言歌声之着,动人心之审,有如此事也。郊特牲曰: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贵人声也。(注云:匏,笙也。)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由此可见歌于唐代音乐中之重要地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