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是什么

如题所述

民族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而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所以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会有明显的差异。

一、民族舞是什么

民族舞是泛指一些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是一个民族的标志物,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灵魂,它产生流传于民间,受到民俗文化的制约,虽然大多是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民族舞的特点是形式多样、朴实无华、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等,练习民族舞能够培养舞者的气质,有益身心健康,使人身体愉悦,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民间舞蹈会受到风俗习惯、生存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民族性格、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在风格和表演技巧上有很明显的差异。

二、民族舞的艺术特点

1、载歌载舞,自由活泼。舞蹈与歌唱会紧密结合,内容自由、生动、活泼,比纯舞蹈更通俗易懂,易于表现更多的生活内容,中国的许多民间舞还会巧妙的运用一些道具,如手帕、扇子、手鼓、单鼓、花灯、花棍、花伞等,加强了舞蹈的艺术表现力,使舞蹈动作更加绚丽多姿、丰富优美。

2、情节生动,形象鲜明。因为着重于内容,所以大多数民族舞都是以一定的故事传说作为依据的,因此会显得人物的性格突出、形象鲜明,有的舞蹈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片段出现,如福建的《大鼓凉伞》传说内容是表现郑成功抵御外寇练兵的活动。

3、自娱娱人,意旨统一。民间舞常常是自娱性和表演性统一的,对于舞者来说,一些舞蹈活动是自娱,同时也是为了表演给观众看,因此舞蹈演员会注重自身舞蹈技艺的提高。

4、情之所至,即兴发挥。中国各地区民族舞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格式和规范,但也存在一定即兴发挥的传统,一些民族舞蹈家在舞蹈中情感达到最激动的时刻,常会出现闪烁着独特光彩的舞蹈的时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4
民族舞是什么舞蹈
民族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历来都是各国古典舞、民间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



中国民间舞蹈很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舞蹈与歌唱的紧密结合。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自由、生动、活泼,可以比纯舞蹈易于表现更多的生活内容,而且通俗易懂,所以非常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巧用道具,技艺结合。中国的很多民间舞蹈都巧妙地使用道具,如扇子、手帕、长绸、手鼓、单鼓、花棍、花灯、花伞等等,这就大大地加强了舞蹈的艺术表现能力,使得舞蹈动作更加丰富优美、绚丽多姿。
第2个回答  2020-11-24
大规模地开展了“抢救遗产”的工作。体现在舞蹈领域,一方面是有效的考察、搜集、整理散见于民间的各民族舞蹈,通过加工——再创作,以其精华展现于舞台;另一方面则是对戏曲舞蹈的继承、发展,使其脱胎为独立的舞蹈艺术。各民族自然传衍的舞蹈——尤其是技艺性较强的,在传衍过程中其基本风格往往集中体现在一些有代表性的艺人身上,他(她)们大都是农民,堪称民间舞蹈家,但长期以来地位低下,甚至过着忍饥挨饿、颠沛流离的生活。所以,“抢救遗产”也是对身怀高超技艺的民间艺人的拯救,他们自身和他们的艺术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破天荒地登入了大雅之堂。

这一工作,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实行的基本政策,也可说是“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延续和发展。新一代的舞人自觉沿着《讲话》的指导思想,深入生活,向群众学习,认真地对于那些,看似“粗糙”却是“最生动”的民间舞蹈进行学习、搜集、整理,本着“去其糟粕”——剔除封建社会遗留下的不健康成份,“取其精华”——选取最具人民性的审美特质进行提炼、加工——再创造。

民族舞
在建国后的十多年中,在毛泽东所提倡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洋溢着时代气息,反映了人民精神面貌的优秀舞蹈。它们不仅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而且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为世界舞坛所瞩目。前面已经提及的如:戴爱莲的《荷花舞》、《飞天》;贾作光的《鄂尔多斯舞》……等都是这一时期领时代风骚之佳作,象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如:《红绸舞》(群舞)首演于1949年,编导:金明(1927——)等,编曲:程云,首演者:长春文工团郑建基、王亚彬、刘海茹。一队男女青年,高举着“火把”跳着欢快的秧歌,“火把”变成了红色的长绸——如火龙飞舞,矫健的舞姿与变幻的“火龙”交相辉映,洋溢着青春活力。舞蹈以民间秧歌和传统技艺——“百丈帆”为基础,选取了“燃烧的火把”这一有意味的形式,宣泄着人民得解放的共同心声。1950年该舞第一次进京演出,轰动首都。次年,入选参加第3届“世青节”获金质奖。半个世纪以来,演遍了中国大江南北和世界的五洲四海,人们不约而同地说它是:“中国之火的象征”。

其它汉族舞蹈,如:《花鼓舞》、《丰收歌》等,都堪称佳作。《花鼓舞》(群舞),首演于1956年,编导:张毅(1934——),作曲轶名;首演者:大连市歌舞团,张毅领衔。“花鼓”流传于山东省,长年以来,它是贫苦农民流浪乞讨的一种卖艺形式。鼓棒上系有半米多长的鼓穗,舞者以鼓棒与鼓穗的顶端交替击鼓形成一种独特的技艺。张毅赋予“花鼓舞”以乐观向上的时代精神并将鼓穗加长突出其技艺性,在激昂、多变的节奏中,人体健美的律动与彩色鼓穗的丰富线条相交织,构成舞蹈的独特魅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