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的三个发展阶段?

如题所述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春秋末、战国初,代表作有《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

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代表作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代表作是《荀子》和《韩非子》,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它们的篇幅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而开拓、纵恣,代表着春秋战国时代各个阶段的理论文。

扩展资料

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

先秦诸子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首先是儒家学派的孔孟思想,其次是道家学派的老庄思想。这两派思想在过去学者文人的头脑中,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常起着不同的积极或消极作用。

一般说,儒家的入世精神是积极的,但维护封建秩序的说教却有不良的影响;道家对待现实的态度是消极的,但不肯同统治阶级合作,不肯同流合污的“清高”思想,在一定历史时期也有一些好影响。

就诗家来看,接受前者的影响的,其艺术风格多表现为现实主义;接受后者的影响的,其艺术风格多表现为浪漫主义。杜甫和李白就代表着这两种不同的影响和作风。

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散文发展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汉初政论家贾谊、晁错等的政论文都是从荀卿、韩非及战国其他法家的议论文发展出来的。

例如贾谊的《陈政事疏》、晁错的《论贵粟》、《论募民徒塞下》等疏,分析问题,切中时弊。而贾谊的论事,指陈利害,激切锋利,淋漓酣畅,风格尤近韩非。《论语》一书虽后人亦有摹仿,如扬雄的《法言》,王通的《中说》,但对文学则影响不大。

魏晋以后,老庄子学大盛于世,影响于我国学术思想和文学方面更大,嵇康有《养生》、《声无哀乐》、《难张辽叔自然好学》、《释私》等论,阮籍有《通易》、《通老》、《达庄》三论及《大人先生传》,纵谈名理,大畅玄风。而《达庄论》、《大人先生传》都用辞赋问答体裁,发挥老庄思想;语言形象,声韵和谐,是我国理论散文的进一步发展。

东晋时,玄言诗风独盛,孙绰、许询、桓玄、庾阐诸人之作“皆平典似《道德论》”,固不必说,就是齐梁间的文论、书札,理精语隽,为当时文坛树立爽朗的新风格,形成南朝散文的特色,也未尝不是受老庄思想及文风的影响。

唐宋以来的古文家对先秦诸子散文的爱好和学习也是很多的。著名的古文家韩愈曾以“庄”、“骚”并称,尤推崇孟子为“醇乎醇”,荀子则“大醇而小疵”。

他力排佛老,就是继承孟子辟杨墨的战斗精神。其文如《原道》、《与孟尚书书》、《送王秀才序》等篇,精神面貌都接近《孟子》。《答李翊书》论为文以学养并提,实由孟子知言养气之说而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先秦散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9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他们纷纷著书立说,互相辩论,因而促进了诸子散文的发展。诸子散文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这个时期主要作品中的《论语》《老子》都用词简约,含义深刻丰富。《墨子》基本形成论说文的形式。第二个时期是战国中叶,主要作品有《孟子》《庄子》等,它们的文辞比前一个时期繁富,论说畅达有力。第三个时期是战国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等。其代表性文章都写得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笔流畅,逻辑性强。先秦诸子的散文是阐述哲理的理论著作,但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诸子散文各有特色,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在战国诸子著作中,以《孟子》和《庄子》的文学价值最高,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更重要。《荀子》和《韩非子》则以论说文见长,它们对后来论说文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孟子的文风以辩论见长,写得刚柔相济,曲折尽情,波澜壮阔。孟子的议论文“鱼,我所欲也”。“舜发于畎亩之中”(《告子下》)是其代表作。《孟子》的议论文,善用比喻说明道理,有时也用寓言来说理,如“揠苗助长”和“齐人有一妻一妾”等故事。孟子的散文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唐宋古文家如韩愈、苏洵、苏轼等,不但在思想方面受到他的影响,在文章方面也效法他。
庄子的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庄子的散文中有所谓“寓言”“重言”和“言”三部分。寓言包括一些神话幻想故事,也包括通常所说的寓言。“重言”是引证一些历史故事和古人的话,其中有许多只是作者的假托。“言”是抽象的论说。庄子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于他的寓言和重言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意,《秋水》和《逍遥游》就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作品给后世文学家以极大的启发,许多诗人和散文家都爱学习庄子的风格和技巧。在战国诸子中以庄子给后世文学的影响最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1-18

我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典籍和古老丰富的历史文献,散文的传统悠久而丰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散文是一种仅次于诗歌的主要文学形式。先秦散文可以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有《尚书》、《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等。《尚书》亦称《书》或《书经》,是殷商的典册,它实际上是一本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内容收载的主要是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政治文献。其中追述传说中虞、夏时代的《尧典》、《皋陶谟》、《禹贡》、《洪范》等,是由后来的儒家学者补充进去的。在甲骨文与钟鼎文之外,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散文。由于时代相隔久远,它的文辞简古,读来估屈聋牙,很不易懂。现在流传的《春秋》,则是经孔子修订过的鲁国编年史记,它提纲絮领,微言大义,极为简略,其文学价值不及《尚书》。



古代最初记载帝王言行和历史事件的是史官。东汉班固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这种记言、语录,就成为后代语录体散文的始祖。记事,就成为历史散文的始祖。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书写物质条件的改善与史学的发展,就出现了《国语》、《左传》、《战国策》这样几部历史散文,它们在记叙的生动、描写的形象、议论的深刻方面大大超过了《尚书》和《春秋》的表现力。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代变化急建,社会矛盾错纵复杂,无论是政治斗争的曲折变幻,人事更替,成败兴亡,还是天时地利,人心向背,这些都要求人们进行及时的总结和估价,历史散文就是应这种时代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这些历史散文,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的,要推《左传》与《战国策》。



诸子散文作为记录学者的学术思想的著作,它们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多方面的文化成就。比较优秀的为《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书。散文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未有文字之前,早有口头诗歌,而散文产生于有文字之后。生产力发展了,才有书写工具,如竹、帛、绢、笔之类。随着社会上手工业的发展,文化工具有了改进,书写日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渐才为长篇大论的散文和有组织、有系统的散文著作提供了物质条件。先秦诸子是当时新兴阶层的“士”,他们多凭借自己的学术和游说,向统治者献计献策。而各诸侯列国,为维护自己的统治,也招徕贤能之士为其自身利益服务。于是掌握各种知识的士阶层,在阶级斗争和社会斗争的要求下,纷纷登上了政治舞台。



他们进可以取相卿,退可以著书立说,成为当时的显赫力量。“士”阶层的流品很杂,其中著书立说者主要为学士,如儒、墨、道、法各派的孔子、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苟子等。这是些具有各种不同倾向的思想家,他们标志着整个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这些学士各立门户,聚徒论道,到处游说,著书立说,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孕育和发展着的各种矛盾斗争,在哲学和思想上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活跃的学术局面。这些争论是复杂的、剧烈的、崭新的。当他们要系统、细致、深入地表达自己意见时,原来的四言二拍的诗歌形式就远远不敷需要了,就采用了新的宜于说理的不受拘束的散文形式。可见,散文形式的发展,是社会生活斗争促成的,是时代的需要,是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赋予文学的新的使命。



诸子散文风貌各异,墨子注重说理的辟(譬喻)、伴(衬托)、援(引证)、推(推理)等方法,他的文章富有很强的逻辑性。孟子讲究文章的气势,他的文章锋芒毕露,气势逼人。庄子说自己为文有三种方法,“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卮言是合于自然的无成见之言,为夸张、推衍手法;寓言是寄托寓意的故事,借以推广其道理;重言是假托要人之言,以示其真实可靠。这些,正是《庄子》散文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原因所在。其他诸子散文,也各树其帜,独具特色,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呈现出百花争艳、璀灿夺目的壮丽景象。

第3个回答  2021-04-01
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道德经》;第2阶段是战国中期,代表作是《庄子》《孟子》;第3阶段是战国后期,代表作是《墨子》《韩非子》《荀子》,选入教材的有庄子的《逍遥游》,还有荀子的《劝学》。
第4个回答  2021-04-01
1、第一阶段是春秋末、战国初,代表作有《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

2、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代表作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3、 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代表作是《荀子》和《韩非子》,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它们的篇幅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而开拓、纵恣,代表着春秋战国时代各个阶段的理论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