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那些「没有事业心」的员工?

如题所述

在一个企业里,不可能每个人都优秀。大部分员工既不是让你骄傲的得力干将,也不是让你头疼的“问题户”。其实他们的水平相差不大,数量确实是公司里最大的。管理者不应该忽视这些人的作用。部门也是如此,中等级别、水平和能力相近的员工构成了部门的主体。忽视他们的重要性,不能很好地管理这些众多的“中产”阶层,对管理者来说肯定不是成功的。



管理平庸的员工,就是为了提升他们。那我们该如何帮助改善呢?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重视】

因为他们是公司和部门里最不引人注目的群体,他们心里会有一点自卑或者委屈。自卑极大地限制了自己的能力,除了少数“顶尖”的成就。这和体育比赛差不多。如果看到对方有优势,你会心慌气馁,肯定打不出水平。越比越亏;如果能坚定信心,重整旗鼓,全力以赴,努力拼搏,不仅能扭转败局,还能压倒对方,化败为胜。所以管理者要和这样的人亲近,和他们交谈,列举他们的优点或成就,证明他们并不比别人差多少,也能做得更好,这样才能和别人恢复意识形态,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指导和沟通】

因为这样的员工对自己缺乏信心,所以管理者也要准备花更多的精力和他们一起工作。给这些人分配工作,要更明确具体,不仅要交任务,还要交方式方法。管理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排除障碍,让他们不断增加经验,满怀信心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但需要指出的是,管理者不可能一辈子都用手教,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说,帮助能力低的人,最好的办法不是“喂”他们,而是想办法让他们多思考,“自己飞”。



【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

每个人都很重视自己的面子,尤其是那些平庸低下到已经有自卑感的员工。他们对伤害自己自尊的言行更敏感,自尊心更强。所以作为管理者,在对这类员工的日常管理中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损害他们的自信心。比如分配工作时,不仅要考虑如何让他们完成任务,还要采取能让他们脸上发光的激励措施。当你需要批评的时候,不要伤害他们的感情和人格,羞辱人,这样很容易让他们产生敌意,或者从此自暴自弃。

【协助他们出成绩】

虽然大多数员工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但每个人都有发展自己的希望,每个人都值得拥有自我发展的机会。为他们准备一些个人发展计划,可以让他们觉得公司真的需要他们,愿意长期聘用他们。如果管理者认为工作过于繁琐,可以将员工分组制定并实施这些计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4

可以设立奖励机制,令员工能够看得到以后的发展路线,有足够的动力去拼搏,而不是一点点看不到希望。同时,可以与一些上进的员工聊聊,让他们帮忙带一带那些没有足够事业心等的员工。

还可设立绩效考核,技能考核,与工资挂钩的话,相信一些员工也会引起足够的重视。

最后,工作还是需要能够看到足够的晋升以及良性竞争才能够更好。

第2个回答  2021-03-04

没有事业心说明工作环境过于安逸,不需要怎么加班努力也可以获得相同的工资报酬。

想要管好这些人,就需要设立比较严格的考核机制,也就是业绩优秀奖励,落后的惩罚,这种机制虽然也有很多问题,但不能否认其对工作整体氛围的改变,会让所有人紧张起来,不管有没有事业心 ,都会认真工作,积极上进。

第3个回答  2021-03-04

第1计:开门见山。与其让下属猜你的管理风格,不如开门见山。明明白白告诉大家你的底线是什么,下属就不敢轻易捋虎须。

第2计:削发立威。曹操马踏麦田,为严明军纪,削发代首以示三军,众人无不耸然动容。所以,领导者要学会自罚立威。

第3计:以德服人。有“德”才有“得”。要想得到下属的心,做人行事要经受“德”的考验。第4计:律己束人。管理下属先从管理自己开始。曾国藩说的好:惟正己可以化人,为尽己可以束人。

第5计:轻财聚人。财聚人散,财散人聚,这是领导圣经。作为一个领导,把利益看的轻一点,身边的人才就会多一点。

第6计:量宽得人。李世民之有魏征,因为大度;齐桓公之有管仲,因为器量。领导者没有大胸怀,难成大事业。第7计:身先率人。喊号子不如做样子,这就是标杆效应。身先就是无声的命令,垂范就是最大的权威。

第8计:徙木立信。商鞅为了推行新法,立木于南门,承诺徙置北门者,赏五十金。领导者一定要言而有信,不可乱开空头支票。

第9计:官法如炉:管理中有一个火炉法则。制度就是火炉,一旦伸手触摸,必然被烫。所以,一定要维护制度的刚性。

第4个回答  2021-03-04
年轻人一生没有事业不是问题;没有事业心才是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这是儒家仁的修养,一个人要在心地上下功夫。刚才我们提到《孟子·尽心》篇,就是讲研究孔子“仁”的学问,我们应该读读《孟子·尽心》上下两篇,对于仁的涵义会有更深切的领会的。

孔子说,富与贵,每个人都喜欢,都希望有富贵功名,有前途,做事得意,有好的职位,但如果不是正规得来则不要。

相反地,贫与贱,是人人讨厌的,即使一个有仁道修养的人,对贫贱仍旧不喜欢的。

可是要以正规的方法上进,慢慢脱离贫贱,而不应该走歪路。接着他讲:“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他说一个人去了“仁”字,就没有中心思想。

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如文学高的,不过是一个才子风流而已,知识渊博的不过是一个才人而已。所以君子没有“仁”这个境界,就没有中心思想,既没有中心思想,靠什么成名呢?所以做学问的人,“无终食之间违仁”,就是说没有在一顿饭那样短的时间违背了仁的境界。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就是创造、作为,次就是这个情况。这句话是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靠仁;倒霉的时候不颓丧,不感觉到环境的压迫,也靠这“仁”的修养而安然处之。换句话说,得意的时候,要依仗“仁”而成功,失败了,也要依靠“仁”而安稳。

摘录自《论语别裁》

一个人立身处世,要有一个立脚点。以现代的观念来说,一个年轻人,要先建立自己的人生观,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年轻人一生有没有事业,不是问题;一生有没有事业心,才是问题。

虽然有事业心,不一定能够做得成事业;但是如果没有事业心,就如同已经被丢进字纸篓的考卷一样,这个年轻人几乎是报废了。

事业心的基础在于仁心,一个人如果没有救人救世之心,在思想上就没有建立一个中心。即使事业做得再大,百年之后,也只是黄土一堆。宋代名臣范仲淹曾说:“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他就有救人救世之心,也就是孙中山先生说的“立大志,做大事,不是做大官”,这都是同样的道理。

摘录自《孟子与离娄》

我们想到一位极有诗才的末代皇帝——李后主被俘后的诗:

江南江北旧家乡,四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孤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又另一阙词: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