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如何走向卓越

如题所述

  优秀教师走向卓越教师:
  书画巨匠郑板桥一生写竹、画竹,造诣极深,他曾为自己的一幅墨竹画题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画竹如此,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真正的名师不是靠什么工程打造出来的,而是修炼而成的。打造与修炼的根本差异在于,前者主要靠外力作用,后者则侧重于内功的提升。
  以备课为例,年轻教师将课由“生”备“熟”,这是他的长进;但对老教师而言,教材、教法都已烂熟于心,课又该如何备呢?我认为,应该着力把课由“熟”备成“生”。此“生”非彼“生”,指的不是生疏、陌生的“生”,而是一种充满新意、生机盎然的“生”。如此看来,由“熟”到“生”绝不是倒退,而是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唯有这样不断超越,教学才能常备常新、常教常新,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升。那么,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注重哪几方面的修炼呢?
  清代诗人袁枚有诗云:“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诗中的“学”指知识,“才”指能力,二者都与教师的学术素养有关;诗中的“识”指见识,一个人的见识,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诗中的“鹄”指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即专业目标、学术素养和思维方式,是教师走向成功的三要素。因此,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应该自觉加强以下三项修炼:一是愿景修炼,即不断追求卓越,使自己成为一个永不停歇的行者;二是学术修炼,即提升学术素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孜孜不倦的学者;三是心智修炼,即学会哲学思考,使自己成为一个慧眼独具的智者。简言之,优秀的教师应是行者、学者、智者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
  一、愿景修炼
  名师的诞生是追求卓越的结果。追求卓越并非企求最好,而是要力求更好,不断超越。我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跨越三个台阶:教学技能、教学模式、教学境界。
  首先,要练好教学基本功,熟习教学常规,掌握教学技能,站稳三尺讲台;其次,要深入探索教学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彰显教学个性,凝练教学风格,构建具有自己印记(而不是照搬照抄)的教学模式,从而跨上第二个台阶。教学从“无模”到“有模”,固然是个进步,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哪怕当时看起来尽善尽美,也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局限性,一旦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况,又会出现新的不足。如今,我们若对自己的教学模式予以重新审视,就会发现其中一个很大的“硬伤”:它还是以“教”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为中心。这种教学重心的失衡,显然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我们都牢记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却想不到另一句话: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前一句话从“授鱼”到“授渔”,是优“教”的过程,后一句话从“授渔”到“学渔”,则是优“学”的过程。我们已有的教学模式,只是在优“教”,上做了一些探索,而在如何实现优“学”方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因此,正确的做法不是抱残守缺,而是要将原有的模式改造、重构。这样,我们似乎又从“有模”回到了“无模”,但这并非倒退,而是一种进步,因为教学模式的发展逻辑是:先从无模到有模,再从有模到无模,又从无模到有模……这正是否定之否定辩证规律的生动体现。如果有人要问:怎样的教学模式才是最好的呢?我认为,最好的模式并不存在,但最好的回答是有的,那就是:无模之模,乃为至模,即教学模式并非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阶段,我们应追求更高的目标。
  作为一名有抱负的教师,理应拥有长远的眼光、博大的气度,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更加贴近教学本质,从而跨越教师成长历程中的第三个台阶。
  太史公有曰: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如果说“高山仰止”是指理想的教育,那么“心向往之”则是教育的理想;理想的教育虽无人可及,但教育的理想却应人皆有之。今天,我们探求教学境界,也正是体现了我们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和无限逼近。朱自清先生在《教育的信仰》一文中说得好:“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我们拥有了这样的情怀,就会从内心深处对教育事业进行终极追求,每一天都朝此迈进,不敢懈怠。”
  二、学术修炼
  教师在学术素养方面应该达到“三有”要求:有底气、有眼界、有根基。
  首先要有底气,即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师的知识构成是多元的,除了学科知识外,还包括课程知识、教学知识以及学生知识等。这些知识并非截然割裂,而是相互关联的,它们的交集构成了教师所特有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缩写为PCK)。按照美国教育研究专家舒尔曼的观点,PCK是关于教师如何针对特定的学科主题及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组织、调整与呈现,以进行有效教学的知识。由此看来,PC K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教师所拥有的“转化”智能,即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将学科知识转化成教学知识;再通过教学过程,将教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智能。在这两次转化过程中,教师所具备的学科教学知识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要有眼界,即具有宽广的学科视域。实践表明,一位教师的教学功底是否深厚,取决于他的学科视域是否宽广。所谓学科视域,指的是教师对其任教学科内涵及本质的理解与把握。对教师而言,学科视域就反映在对“学科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上。
  作为教师,能够对所教学科做一番深入的审视与剖析,拓展自己的学科视域,是十分必要的。眼界决定境界,如果教师仅仅关注学科知识层面,那他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名“经师”;如果在教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能突出学科思维,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思想和方法,从而提升智慧,他就是一位“明师”;如果在教学科知识、思维方法的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学科文化的熏陶,润泽他们的心灵,那才称得上是教书育人的“人师”。
  再次还要有根基,即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应关注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并反躬自问:学科知识有多少?教师当然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但更应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科知识应处于教师知识结构中的一个角落,而不是中心,更不应是全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并出色地完成教育任务。
  有人将学校教育喻为一盘磨:上磨是科学,底磨是人文,磨心是哲学。这就对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理科教师要有人文素养,文科教师要有理科背景,都应有哲学头脑。
  三、心智修炼
  课改实践中,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学过的新课程理念,为什么一到教学中就会走样?这是因为在公认的教育理念与个体的教学行为之间,并没有一条自发的、直达的通道,而是隔着一个“中介站”,这就是教师的教育信念。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有经过充分内化,真正融合于教师的教育信念之中,才能最终外显为正确的教学行为。
  所谓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指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淀而成的、对于教育根本问题的理解和主张。教育信念对教师的意义往往是不言而喻的,它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时刻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行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新教育理念的关键是更新教师个人的教育信念,或是重构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而要做到这一点,则依赖于教师批判意识的觉醒和反思能力的提高,取决于教师对教育问题进行的哲学思考。也就是说,要回溯到教育的原点,运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本质进行寻根究底的反思。
  为何教?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在这些问题的背后,还可进一步发现,它们又分别与价值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等紧密关联。这也表明,我们只有通过对这些本原问题的深刻审视,进而理解、把握他们的真谛,才有可能牢固树立起相应的新观念。
  诺贝尔奖获得者劳厄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这位物理学家一语道破了教育的真啼,即教育的终极追求并不是知识,而是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东西,即人的素质;而素质的核心又集中反映在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上。同样,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尤其是科学素养。正如《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指出的:“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为人们能够过一个实现自我和负责任的生活做准备。”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今天学习知识并不是为了明天去进一步研究知识,而是为他们正确去面对和决策今后所遇到的大量非学科问题以及过上文明、健康、高质量的生活奠定基础。
  总之,教师拥有了明晰的、符合教学本真的教学观,就等于为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到了主心骨和目标,年轻教师应及早抓住教学的根本问题,同时进行深刻地审视与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主张的学科教师。若能如此,我们的教师一定会在专业发展之路上走得更快、更远、更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2-03
优秀教师如何走向卓越

12月24日,《谁是最具成长力教师》新书发布会暨《教育时报》创刊25周年座谈会在沁阳市永威学校举行。永威学校校长蔡林森、焦作市教研室代表、焦作市教科所代表、中原课改名师代表、前三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代表和沁阳市教育局代表参加了座谈会,以“优秀教师如何走向卓越”为主题进行了研讨。
座谈会上,代表们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的意义、教育专业媒体的引领作用等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分享了教师专业发展中值得其他老师学习借鉴的方法、途径和理念,探讨了从优秀走向卓越的途径问题。在对本报办报25年来对中原教育发展的记录、对教师专业发展上所起的促进作用,与会代表给予了高度认可,并认为《教育时报》将对全省优秀教师走向卓越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

优秀的教师是什么样的
蔡林森(永威学校校长、著名教育专家):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能教好学生的就是好教师。能教出特别多、特别好的学生,就是特别好的教师。我给河南最具成长力的教师说句心里话:不管有多少成绩,不管有多少荣誉,不管碰到多少困难,不管遇到什么特殊情况,都要坚持教好每个学生。这是人民教师一辈子的追求。如果教不好学生,即使写了不少文章、出了不少书,也不能称之为名师。
曹松峰(焦作市教研室主任):我首先想起于漪老师的一句名言: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教了一辈子的课,教了一辈子遗憾的课。在感叹于漪老师大家风范的同时,我更深切地感受到,教师的专业成长,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项伴随终身的不断超越、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目标的激励,需要艰辛的付出,需要定力的支持,需要动力的助推,更需要执著坚守。
张硕果(焦作市教科所研究员):小讲台呼唤的是大教师,热情、爱心、奉献,解决不了教育当中的诸多问题,很多时候还会因为爱的名义戕害更多的孩子。教育的复杂性,需要我们不断提升专业智慧来应对。最终决定一个教师能够走多远的,是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自身的开放、吸纳、领悟能力以及由此习得的专业水平。那些渴望优秀、追求卓越的教师,必须摆脱课的束缚、关注人的发展。
范通战(武陟县实验中学教师、首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教师第一要坚守心中的教育梦。一个教师若是心中缺失了对理想教育的追求,其专业发展的脚步自然会失去前行的动力。第二要坚守教育教学第一线。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对那些已经小有成就的教师来说,这一点更显得重要。第三要坚守一颗教育的良心。
张存敬(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首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想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基本途径和方法,二是专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三是教师发展坚持不懈的努力。多年来,我们在这些问题上已经“浓墨重彩”,形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共识,但很多老师依然不会读书、写作、思考。优秀教师对教师成长规律是高度的认同和坚守的,所以树立自信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非常重要。
何丹龙(郑州市第96中学副校长、第二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我以为成长需要炼狱般的磨砺,是一个脱胎换骨、改变自我的过程。把苦难当磨炼,成功就会在不远处等着你。教师的成功之路有很多,有一条走通了就可以独步教坛,一人一模,各有千秋,没必要邯郸学步、亦步亦趋。
韩素静(濮阳市高新区实验学校教师、第二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朗根据教师关注的焦点,把教师的专业成长分成三个阶段:一是关注生存阶段,此阶段的核心任务是能否站稳讲台;二是关注情景阶段,此阶段的核心任务是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三是关注学生阶段,此阶段的核心任务是教师是否以学生为本。优秀教师应该是成长到第三阶段的教师吧。
优秀的教师要怎样思考和实践
曹松峰:我们的研究大多是一种行为研究,是一种“草根”研究,它应该深深地扎根在教育教学的土壤中。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而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的主阵地。我们还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合作的意识,善于吸纳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的研究成果,拿来梳理、甄别、为我所用。我们要以研究催生写作,以写作促进研究,不断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发出更加理性的声音,勇立潮头,做课程教学改革的领跑者。
张硕果: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工作者需要怎样的教育信仰?我有自己的信仰吗?对这些本质问题的反复追问和思考,将决定着教师行动的动力和方向。这些思考有使教育者脱胎换骨的潜质。如果对这些问题是生疏的,教育实践就一定是盲目的。
杨文科(沁阳市教育局副局长):从优秀走向卓越,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关键:一是读书。教师不仅需要读书守住心灵的宁静,更需要博览群书获取渊博的知识。二是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说读书是为了学习前人的经验,那么,思考就是将学习到的经验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取其精华,融会贯通后为我所用,变为己有。三是写作。所有教师的工作都是一样琐碎而辛苦,但最后,为什么只有少数教师成为教育专家或研究型的教育者呢?区别就在于是否思考并写作。
董文华(鹤壁市山城区实验小学教师、中原课改名师):随着读书的增多、走出去交流机会的增多,教育视野不断扩大,我反而觉得困惑越来越多。我甚至觉得这几年成长的脚步很慢,甚至还要往回走一些,去重新审视自己曾经的教育教学行为。比如我会一遍一遍地问自己: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好”教育?我为什么要做教师?我现在在哪里?最终要到哪里去?沿着怎样的路径才能达到?
张存敬:教师要善于准备。机会为有备人而来,成功为有心人而生。平时多读书、勤反思,我们应该作好终生的准备与超越,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教师要追求完美。有老师说:“你已经获得全国目标教学优质课一等奖了,为什么还在研究课堂?”我想开始的课堂只能算是完整的课堂,完整不等于完美,虽然永远没有完美,但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在不断变化。教师要能享受寂寞,要能静下心来坚持读书、反思、写作。
武艳艳(洛阳市高新区实验小学教师、首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我曾想当然地以为:优秀的教师按照自己既定的想法、做法走下去,必然会达到卓越。看到高万祥老师的话“优秀是卓越最大的敌人,因为你一旦满足于自己的优秀,便是平庸的开始”,我才意识到从平庸到优秀再到卓越,实现这“三大步”的跨越绝非易事。如果在我12年的教学生涯中有什么经验供年轻教师借鉴的话,我想主要有激情工作、敬业精神、潜心修炼三方面。
刘娟娟(河南油田实验小学教师、第二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什么叫教师专业化,就是教师在整个教学生涯中,不断地提高自我,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过程。而这种不断提高、不断成熟的要素首先不是有什么样的理论支撑,而是是否在执著前行。当然,在自身执著坚持的力量下,教师的发展也需要外力。
何丹龙:教育教学之路,一个人行走会很孤单、很寂寞,一群有共同信仰的教育者结伴同行,相互鼓励,互相帮助,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将会形成一个群体效应、集体合力,更有利于个人的成功,新课程称之为同伴互助,心理学叫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心理同盟,用团队的优势做自己走向卓越的坚强后盾。教师应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通过研讨会、报告会、座谈会、交流会向名家大师或同道朋友学习。
刘忠伟(襄城县文昌小学副校长、第二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我们河南具备名师潜质的优秀教师不在少数,但是,“优秀”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期”,就像我们成长力教师,“成长力”是“潜力”,要把“潜力”变做“实力”、“实力”转化为“影响力”,还需要对专业发展有清晰的认识:为何我们是优秀而不是卓越?这就需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原点去追问。我认为原因有四方面:第一,面向教育现实的思考深度和写作力度还远远不够,对课堂教学的研究还略显肤浅。第二,优秀教师展示自己的机会太少。第三,缺乏名师成长的氛围和环境。第四,很多优秀教师缺乏专业规划的“名师路线图”。
韩素静:仅仅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较好的分数、在同行以及领导面前赢得良好的评价,这只说明教师过了“技术关”。仅仅过了技术关,还不足以说明这位教师优秀,更谈不上卓越。只有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获得同行和领导的好评”抵达“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获得学生的好评”,这样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也就是说,优秀教师要有学生立场,必须向“下”看。
付以华(南阳市油田第二小学教师、第三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公开课+网络行走+同伴互助。这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成长公式。其核心是成长的价值。每一名成长中的教师都遵循着这一基本方式,并按照自己不同的学科而有所侧重。作为一名成长力教师,我回顾自己的成长道路,认为并不是我比其他老师优秀。我更多地觉得,我只是一直在坚持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言放弃,在不起眼的学科里低头脚踏实地、抬头仰望星空,坚持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始终保持激情。
库亚鸽(襄城县库庄乡第一初中教师、第三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优秀老师如何走向卓越?从个人层面上讲,我认为最值得推荐的方法是专业阅读。在我个人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最值得一提的应该是专业阅读。如果说教学是个“外显”的过程,专业阅读便是“内化”的过程,没有大量的积淀,就很难有精彩的“外显”过程。一个成熟的老师需要有底气、有眼界、有底蕴,而这些从根本上都只有通过广泛而深入的专业阅读来获得。
姚俊松(濮阳市第四中学教师、第三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第一,我们要强迫自己早些、再早些迈入“读书——写作——反思”的成长快车道。第二,面对每天宝贵的时光,我们要让自己在最早的时间里做最正确的事情。第三,将教学困惑课题化,将育人问题故事化,在研究与创作的过程中体验教学的精彩,享受育人的幸福。第四,珍惜机会,打造属于自己的舞台,寻找鞭子,激发自己不竭的潜力。最后一点应该是忠告:永远不要脱离课堂,因为那是我们成长的根基;永远不要疏远学生,因为那是我们灵感的源头。
优秀教师如何向更高层次发展
赵莉莉(焦作中站区府城办事处造店回民学校教师、第三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记得孔子和学生冉求有过这样的对话。冉求说,不是自己不喜欢先生的“道”,只是因为自己的力量达不到。一向谦和的孔子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很多时候,我正像冉求,为自己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让借口横在成长的路上,然后躲在一边偷懒。冉求的心理很值得剖析,概而言之,应该是缺乏求“道”的勇气、缺乏对自己的规划吧。在通往优秀、通往卓越这条路上,会有许多无法预测的困难。犹如上漏洞处处的短板,像我这样的人,很容易被吓住,很容易蜷一蜷身子缩回去。于是,寂寞时,倦怠时,告诫自己不妨开张视听,重温夫子那句话——“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蔡林森:20多年来,我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坚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坚持“教书育人责任制”,时时、事事注重效果。长期的实践证明,这些是正确的,洋思中学、永威学校就是成功的典型案例。下一步,我将继续不赶时髦、不图形式,坚持老老实实地依靠科学、遵循规律,持之以恒地注重实效、深化课改,尤其要继续常年赛课、评课,不断“打假”,也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课改新路,求得课堂高效。
曹松峰:优秀教师要保持读书的良好习惯。优秀教师要历练自己思考的大脑。学习需要思考,更需要研究。研究与学习不尽相同。学习更多的是获取知识,而研究则是建立在学习基础上的思考,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有机结合。我们要有教育的敏锐性和洞察力,要多对一些教育现象问一些为什么。优秀教师要有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自觉性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张硕果:对于优秀的教师来说,专业成长同样存在去功利化的问题。以阅读为例,很多时候,我们拿起一本书,首先想到的是,这本书对我有用吗?从成长的角度来说,读书也要去功利化,有时候不妨多读读“无用”的书,从关注学科知识的积累到丰富自身的阅读视野。有时候,正是那些看似“无用”的书,启发和促进着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力,决定着我们精神生长的场域。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