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如题所述

1、说服教育法,说服是使对方放弃原来的观点和认识,接受新的意见,努力使对方心服口服,有即时或可见性的收效。

2、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形式主要有: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同龄人中的优秀学生的示范。

3、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的种类有:一、人格感化,即教育者靠自己高尚品德、人格以及对学生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来触动,感化学生,促进学生思想转变,积极进取。二、环境陶冶,即通过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三、艺术熏陶,指通过音乐、美术、舞蹈、诗歌、影视等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

4、自我教育法,激起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

5、实践锻炼法,实际锻炼法包括:

一、执行制度,即让学生按照学生守则、课堂纪律、作息制度等必要的规章制度进行锻炼;

二、委托任务,指教育者或学生集体委托学生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

三、组织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的活动,如:学习活动、课外活动、劳动以及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拓展资料:

德育: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词目:德育

拼音:déyù

基本解释

[moral education] 指针对学生群体的道德教育与培养

引证解释

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五:“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德育目标的概念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德育依据

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中小学的德育原则主要有:

其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又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

其二,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 严格要求是指严格按照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展。

其三,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保证所有学生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相一致,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其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又要通过个别教育来加强和影响学生集体。

其五,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既要重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27

一、榜样激励法

通过优秀人物、模范人物的优秀品质、模范事迹来影响学生。例如向学生讲述雷锋、焦裕禄等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因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都崇拜英雄、善于模仿,用真实的实例来教育学生更能感染激励学生,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真诚说教法

意思品德教育课为主阵地,通过课堂讲授,对学生品德教育,让学生明确善恶是非标准,使学生掌握良好的行为规范,从而提高学生的品德水平。

三、实践锻炼法

让学生参与学校、社会实践,例如组织学生到社区、到敬老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和锻炼,从而形成良好的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帮助他人、奉献爱心等良好品格。

四、思维训练法

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五、情感陶冶法

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方法。

六、理想激励法

以适当方式促进学生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从而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

七、行为训练法

通过道德实践和奖励、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八、修养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提高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从而提升道德水平的教育方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2-19

德育的主要方法包括:

1、说服教育法

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养成道德行为。首先要提高认识、启发自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的认识提高了,认识到道德的必要性,才能自觉去履行。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方法。

2、榜样示范法

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典范、示范、评优等方法。

3、实际锻炼法

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方法。

4、品德修养指导法

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等方法。

学生品德的提高是一个能动的发展过程,它的成效同学生个人能否自觉主动进行道德修养紧密相关,学生的年龄愈大,他们个人进行的道德修养在自身品德发展中的作用也愈大,所以德育不得不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提高他们的修养能力,如果没有道德的修养,个人的进步就是不可能的。

5、陶冶教育法

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6、品德评价法                 

德育的各种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每一种方法都是进行德育所不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它们之间相互补充、配合,构成了德育方法的完整系统。

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不可能通过个别方法来实现,必定是科学地综合运用全部德育方法的结果。所以教师要熟悉全部德育方法,善于创造性地运用。

扩展资料

德育目标具体要求:

1、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荣誉、独立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视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立志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努力学习初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提高自我就业能力,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

5、树立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

6、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

7、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德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德育教育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1

1、说服教育法,说服是使对方放弃原来的观点和认识,接受新的意见,努力使对方心服口服,有即时或可见性的收效。

2、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形式主要有: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同龄人中的优秀学生的示范。

3、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的种类有:一、人格感化,即教育者靠自己高尚品德、人格以及对学生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来触动,感化学生,促进学生思想转变,积极进取。二、环境陶冶,即通过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三、艺术熏陶,指通过音乐、美术、舞蹈、诗歌、影视等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

4、自我教育法,激起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

5、实践锻炼法,实际锻炼法包括:一、执行制度,即让学生按照学生守则、课堂纪律、作息制度等必要的规章制度进行锻炼;二、委托任务,指教育者或学生集体委托学生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三、组织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的活动,如:学习活动、课外活动、劳动以及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德育目标而展开的有秩序和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它受德育内容、任务所制约,是以德育规律、德育原则为依据的。

【定义】它受德育内容、任务所制约,是以德育规律、德育原则为依据的。德育方法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在具体德育工作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内容针对性】针对性是提高说服教育实效性的前提和条件。在说服中,必须实事求是地从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年龄特点、个性差异以及心理状态等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防止“放空炮”、“模式化”、“一刀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3-02-21
德育教育内容是如下:
1、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又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
2、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严格要求是指严格按照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展。
3、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保证所有学生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相一致,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又要通过个别教育来加强和影响学生集体。
5、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既要重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