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是一篇( )(体裁),作者( )

如题所述

《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作者是彭荆风。

这篇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故事发生在哀牢山,作者通过写解放军同志以及梨花等哈尼族小姑娘在瑶山设立了一个驿站,方便了过路行人的故事,歌颂了雷锋精神。

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 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

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作者彭荆风,生于1929年,江西萍乡人。当过报社校对、记者、编辑。1950年随军进入云南边疆,历任创作员、昆明军区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

彭荆风在西南边疆四十余年,足迹踏遍云贵高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出版小说集《边寨亲人》《佧瓦部落的火把》,其中《当芦!吹响的时候》被改编成电影《芦!恋歌》,和另一部电影《边寨烽火》,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28
《驿路梨花》是一篇(记叙文(散文) )(体裁),作者(彭荆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28
1、文中中心句是哪一句?这在写作上叫什么句?
2、第二、三自然段中的“突然站、圆睁着两眼盯住、妈妈、熊、嚷着、使劲推”是从哪三个方面来具体表现孩子的激动的?
3、当孩子说出“可以给阿婆做熊皮手套时”,为什么“我的心猛然一震”?
4、怎样理解“眼泪洒在记忆的门里”?这句话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文中“中断的思维被稚气的声音唤醒、发出昏迷三天来的第一个声音、她吃力地伸过手来抓住孩子的小手”写出了一种什么情景?表现阿婆什么感情?
6、文中四处写熊皮手套的语句在哪?孩子爱阿婆的事迹很多,为什么集中写熊皮手套?
7、孩子爱阿婆的事迹很多,为什么集中写她的手?
8、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回答语句后面的问题.
(1)阿婆拣菜,他忙着端板凳,还常常冷不丁的把糖塞到阿婆嘴里.阿婆真是从嘴里甜到心里.
糖只能甜到嘴里,怎么能甜到心里?这里的甜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2)……我的模糊的眼睛里只有孩子那星星般的眼睛在一闪一闪.
为什么“我”的眼睛是模糊的,孩子的眼睛是星星般的?文章几次写到孩子的眼睛?为什么一写在写?
.1、这绝不是流星,而是一颗心,这颗心比大人们更真诚更纯洁.
2、一是动作上,二是表情上,三是语言上.
3、“我”因为误解了儿子非常后悔,为孩子对阿婆有如此深情而感动.
4、记忆都是封存的,想的时候它是开的,不想的时候它是关的!就像房屋中的“门”一样!作用:承上启下.
5、孩子昏迷,阿婆是最着急的,孩子醒来,阿婆是最高兴的.表现了阿婆疼爱孩子的感情.
6、本文的核心就是熊皮手套,因为阿婆的手,阿婆的手是为孩子受伤的,从此年年承受冻疮的伤痛.
7、孩子爱阿婆,所以知道阿婆冬天手难受,所以要为阿婆做熊皮手套!
8、(1)甜在心里,就是由感官的甜深入到了大脑的甜,思想上受到了启发和感动.
(2)星星般的眼睛,象征纯洁干净的眼神,只是简单的对阿婆好,发自内心,不掺杂任何杂质!主人公的模糊,是因为感动孩子的心地纯净!写了三次,每一次都是一个转折,第一次看到熊的惊喜,第二次代表了希望!第三次是安慰主人公或阿婆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