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是短篇小说。
《驿路梨花》是中国当代作家彭荆风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
《驿路梨花》的叙述者“我”叙述了在自己与同行老余在哀牢山南段的深山中一间小屋借宿一天的经历,包括行山之苦与焦虑、梨花林中的小屋、所遇瑶族老猎人、哈尼族小姑娘以及他们的故事。该小说是彭荆风在特殊年代经历了一般人难以承受的折磨、重新舒展开写作的双翼后,情不自禁抒发的对在云南边地与朴实、纯洁的少数民族诚挚相处时光的怀念,及对美好未来的呼唤。
2017年,《驿路梨花》再次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四单元第14课(2021年1月教材修订后变更为第15课)。
《驿路梨花》创作背景
1950年春,彭荆风随同军第四兵团进入云南后,为了边疆,几十年来,多数时间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工作、战斗,足迹遍及红河、怒江、澜沧江流域。边疆地势险峻,性格淳朴,风俗特异;那一时期一般人难以经历的战斗生活和民族工作,更是深刻地留存于彭荆风的记忆中。
作为一个作家,彭荆风也有责任把边地勇于告别旧时代,热情拥抱新生活的过程,作为自己的写作题材。他的许多作品,如在1955年、1956年先后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两本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佧佤部落的火把》,197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鹿衔草》以及与人合作的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芦笙恋歌》,都真实地表达了彭荆风对云南边地的美好感情。
彭荆风表示:“我从前走在云南的哀牢山、无量山、乌蒙山、澜沧大黑山那些大山里,尽管山野荒僻,四周无人,但是都会在关键的地段,突然遇见这样无人看守、却能长久在风霜雨雪中存在的小茅屋,一颗悬着的心也顿时得到了安定。小屋的出现告诉我,今夜有了安全的宿处了,不必为无处歇宿而担心。在边地行走时,在深山大岭间错过了站头,不得不进入这类山间无人小屋过夜时,那份如在茫茫大海里获救的心情,是何等激动!所以,每一次经过那些小屋,每一次的歇宿,都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不仅也会在临走时积极地参与拾柴、维修小屋;而且在离开后还会时常想着,应该怎样通过文学作品去描述这些好人好事,把边地这种流传已久的朴实美德传播开去,与新中国成立后新正在提倡的新风尚相融合。”
“”中彭荆风经受了许多磨难。打倒“”后,彭荆风本来有许多痛苦的遭遇可以写,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伤痕文学”特别走红,彭荆风的7年监狱生活更是走俏的题材,但是彭荆风却没有写这些。因为作家总是急于抒写他最关注的事,所以彭荆风“”后写的第一篇作品是传递美好情感的《驿路梨花》。
1977年初春的一个下午,彭荆风正在读《宋诗选》。宋代大诗人陆游那美妙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是那样令人神思遐想,也有力地撞开了彭荆风记忆的闸门,使彭荆风想起了从前在边地山林行走时,遇见的许多美丽的梨花林以及有关的人和事;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强烈的创作激情,冲击着彭荆风,于是他立即伏案疾书。
人物、事件熟悉,构思极快,写起来也就很顺手;那天下午3时开始写作,傍晚6时左右就写完了。虽然写作过程只不过两三个小时,却是经过了彭荆风几十年生活的积累和孕育;特别是经历了“”岁月、监狱生活的折磨以后,彭荆风表达了作为一个作家对人性美好的眷恋与追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