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起源是什么

如题所述

词的起源发展,除了与隋唐时期民间流行音乐有密切关系之外,更与当时为宣扬宗教而创作流行的佛曲、道曲有更为密切的关系,这一点,从甘肃敦煌所发现的唐人写本经卷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在这些残卷中,有不少曲子的曲文,即早期的词,都是佛教僧徒所抄录,而且与佛教典籍及歌偈抄写在一起。后世许多流行的词牌,如《鹊踏枝》、《菩萨蛮》、《望江南》、《洞仙歌》、《破阵子》等那时皆已定型。僧人之从事音乐创作,白齐、梁时代即已有之。佛教僧徒为了宣扬佛法,原极重视转读、唱导、歌吹、赞颂等音乐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更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而唐代的寺院更曾普遍设立戏场,如长安城中的慈恩寺、青龙寺、荐福寺、永寿寺及安国寺等。其宣讲内容、除宗教演说之分,又多以淫秽鄙亵之说以招聚听众。唐赵璘《因话录》即云:
有文淑僧者,公为聚众谭说,假托经论,所言无非淫秽鄙亵之事。不逞之徒,转相鼓扇扶树,禺夫冶妇,乐闻其说,听者填咽。寺舍瞻礼崇奉,呼为和尚。教坊效其声调,以为歌曲。
在此种情形之下,俗曲即可变为佛曲,佛曲也可变而为俗曲。通过这种相互影响,新风格的音乐由之而生,唐代流行的所谓“法曲”即是这五类音乐。它内容无所不有,风格无所不包,雅乐、俗乐、歌曲、舞曲、声乐曲、器乐曲等无不具备,而其内容、性质、旋律、感情等又各不相同。配合着这些音乐,词便产生流行开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09
词大约是在初盛唐产生(注:关于词在何时产生的问题,目前文学史研究者的说法尚不一致。我们根据崔令钦《教坊记》和《旧唐书·音乐志》的有关记载,以及初盛唐时期出现的个别词调,如沈全期的〈回波乐〉、唐玄宗的〈好时光〉等,认为它在初盛唐产生是比较可靠的。)、从中唐以后流行起来的新诗体。词即歌词,它跟乐府歌辞的辞是一个字,本指一切可以合乐歌唱的诗体。唐代称当时流行的杂曲歌词为“曲子词”,后来简称为词。这就是我们今天用以跟诗或曲对称的词。

词有许多调子,每调有一个名称,如〈菩萨蛮〉、〈念奴娇〉等。由于配合不同的乐曲歌唱,每调的句数、每句的字数,以及用韵的位置、字声的平仄,都有一定的格式。比之五七言诗,词最显著的特点是绝大多数词调的句子都长短不齐,因此又称为“长短句”。为了乐曲的反复吟唱,每调一般分为上下二阕,称为上阕、下阕,或上片、下片。也有不分阕的单调,如〈十六字令〉、〈望江南〉等小令。至于分作三片、四片的长调,如〈瑞龙吟〉、〈莺啼序〉等,就更少了。

配合词调的音乐主要是周、隋以来从西北各民族传入的燕乐,同时包含有魏晋南北朝以来流行的清商乐。燕乐的乐器以琵琶为主,琵琶有二十八调,音律变化繁多,五七言诗体不容易跟它配合,长短句的歌词就应运而生。《旧唐书·音乐志》:“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所谓里巷之曲是当时民间流行的俚曲小调,如〈渔歌子〉、〈望江南〉等。所谓胡夷之曲是当时外国和边疆少数民族的乐曲,如〈苏幕遮〉、〈菩萨蛮〉等。这些胡夷里巷之曲在城市流传过程中既不免渗入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在乐工、歌伎的传唱过程中,音乐上也不断得到加工和丰富,这就使词在情调上初步具备了自己的特征。
第2个回答  2020-12-23

汉字的起源,有关汉字起源的资料,汉字的起源传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