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消极的还是积极?

希望对佛教有所了解的朋友说说你的看法。完全没接触过佛法的人请不要发言了,谢谢!

原来佛教徒以慈悲为本,忍辱为行。对于声色货利,五欲六尘,多远避之。不似世人心无厌足,惟得多求。这就使一般自命为积极前进的人,给加上消极逃世的帽子,认为佛教不适合于现代这种物竞天择的竞争社会。
 但是佛教真的是消极逃世的宗教吗?不,只要对佛法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佛教积极入世的精神。比方从一对生老病死的看法,乃有中国黄老的清静无为,魏晋名士的放浪形骸。而在佛教,却慈悲勇猛,精进不懈。这是佛教的伟大处,也表示佛教的积极性。
  也许有人问:“我常看见和尚或信佛的人,只在深山中或寺院里诵经念佛,这种生活怎能说是积极呢?”这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大乘佛法的精神是普度众生,要度众生就要先学习度众生的方法。譬如有人溺入水中,你纵有救人之心,但因不会游泳,只好站在岸上呼号。
  另外有人虽会游泳,但却不愿多管闲事,他只袖手旁观,这时若有一个既有救人之心,又会游泳技术的人,跃入水中,就可把溺水的人救上来。
  而佛门弟子——不拘是出家的比丘,或在家的信众,那些诵经念佛的,都是发下救人的宏愿,而正在练习游泳技术的人。
  我并不是拿这些话来为佛门弟子辩护,事实上佛教的基本精神本来如此。释迦世尊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不惟入地狱,且常住地狱,不惟常住地狱,而且庄严地狱。”地藏王菩萨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大乘理趣经》说:“不怖地狱,不求生天,不为己身,而求解脱。”这都是佛教中自我牺牲的服务精神。
 佛教不是唾面自乾主义者,大乘六度,虽重忍辱,但舍身为法,也是佛教的教义,倘使暴力侵凌,正法有将灭之忧,在理喻感化都无效果时,佛子也会奋起勇猛大力,起而抗暴的。
  《如因缘僧护经》所载:“为护生命,宁舍钱财;为护一家,宁舍一人;为护一村,宁舍一家;为护一国,宁舍一村。”毒蛇啮手,壮士断腕,上面这段经文,是何等奋迅果敢。
  世人所说的积极进取,不外是名利上的争逐,声色上的沉醉。谁会想到牺牲自我,普度众生,上求大觉,精进不懈才叫积极呢?
 释迦世尊在往昔因中修行时,曾经舍身饲虎,割肉喂鹰。唐代玄奘大师为求正法。西行取经,涉八百里荒漠,途中失水,几至丧命。但他宁愿向西方进一步而死,不愿向东方退一步而生。禅宗二祖慧可,参拜达摩祖师,立雪断臂,不退初心。
  世人如果对这些事实稍有了解,谁还能说佛教是消极逃世? 大乘六度,有毗梨波罗密。毗梨波罗密者,精进度是,这足以说明佛教的积极。
  六祖慧能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这足以说明佛教的入世。
  《大智度论》卷十六载一故事云:“昔野火烧林,林中有一雉,勤身奋力,飞入水中,渍其毛羽,来灭大火。火大水少,往来疲乏,不以为苦。是时天帝释来问之言!‘汝作何等’?答言,我救此林,愍众生故。此林荫育处广,清凉快乐。我诸种类,及诸宗亲,皆依仰此—我身有力,云何懈怠,而不救之?”天帝问言:“汝乃精勤,当至几时?”雉言:“以死为期……”
  这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皆离苦的精神,就是佛教积极入世精神的最高表现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5
佛教既不偏入过度的消极,也不偏入过度的积极,严格的说应该是无极。
佛法其实没有固定之法,八万四千法门,对应的是八万四千种烦恼,她是应烦恼而生的,为解脱而来的。面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烦恼,佛法会讲出不同的法,所以她不存在定法,更不存在消极还是积极,她是可以包括一切的无极。
有些人,因为太执着了,于是产生了种种痛苦烦恼,甚至会在痛苦烦恼的驱驶下而做害人害己的事,这时佛法就会劝他们放下执着,慈悲包容。
也有些人,非常慈悲包容,与世无争,对任何东西都没有了执着,甚至看透了一切而厌世求死,觉得活着很痛苦很没意思,这时佛法就会引导他们去做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帮助他们找回活着的动力,帮助他们明心见性,帮助他们去深悟宇宙真理,引导他们把人生奉献给众生,做有利众生的事情,让他们的人生不虚度不无味,让他们的一生过的快乐而又充实。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6-13
佛教从自身的角度说是积极的,因为他要达到究竟觉悟,(对事理的最终明白但是从世间法来说是消极的,因为他混淆了虚实,(佛家的极乐世界是不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的所以说是对虚妄的积极求索,而恰如此成为了对现实的消极逃避
第3个回答  2013-06-13
确切的说是积极的
第4个回答  2018-04-06
1创造了一帮对社会无用的和尚
2封建社会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消极人的意志)
3所谓遁入空门四大皆空出家出家 就是不用孝敬父母不用繁衍后代了 说小了不忠不孝 说大了灭绝人类
奉劝国人把这个消极宗教赶出中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