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的风流名士为何喜学驴鸣,有何典故?

魏晋风流名士为何喜学驴鸣,有何典故?

古代人们认为驴鸣悦耳,每每喜闻之。考其开风气者,应为后汉戴良(字叔鸾)的母亲。范晔《后汉书·逸民传》载戴母“喜驴鸣”,儿子戴叔鸾“常学之,以娱乐焉”。戴叔鸾是位孝子,可以想见,为了让母亲高兴,他学习驴叫一定是学得惟妙惟肖。魏晋时期的风流名士们,多喜模仿驴鸣,认为有音乐感,竞相延习,并不以为粗俗聒耳。如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载曹魏时著名大文士王粲喜闻驴鸣之声,在他死后的葬礼上,“文帝临其丧,顾与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皇帝曹丕的意图当然要认真领会,说不准大家还在暗暗比赛谁学得像呢,以表明是在真正地沉痛哀悼,从而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真如同一场口技艺术比赛演出。魏晋名士们的确风流,即使葬礼也是那么潇洒、旷达而轻松。又载名士孙楚凭吊同乡友人王济,“临尸恸哭,宾客无不垂泪。哭毕,向灵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这就如同今天悼念死者,长歌当哭,齐唱死者生前喜欢唱的歌曲以寄哀思一样。因为此故事,驴子又有“孙楚声”的雅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4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涌现了像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一批文学才子。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曹氏父子的关心和支持分不开。当时,曹操在邮城专门建造了一一个铜雀台,台高十丈,上面建有房屋百余间,专供建安七子等文人名士活动之用。曹丕当时是文坛领袖,与建安七子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们经常在一起饮酒作诗,虽然曹丕官位显赫,但他与建安七子在一起仍以文人的身份出现。“行则连兴,止则接席”。建安七子中的王粲最富才华,也很恢谐幽默。王粲,才学俱佳。少年时为著名学者蔡邕看重。传说,有一次,他到蔡邕府中拜访。蔡邕闻知,忙撇下众多客人,连鞋子都没穿好,就跑着去迎接他,王粲到府中后,大家见他年纪轻轻,个子矮小,相貌平常,都很惊奇。蔡邕向大家介绍说:“这位王公子,是天下奇才,我自愧不如,将来我家藏的书籍文章都会传给他。”王粲入曹操幕府以后,官居侍中。他的诗文语言刚健,词风慷慨激昂,一直为曹丕所敬重。太子曹丕总以朋友的身份与王粲交流学问。王粲有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爱好,就是爱听驴叫。只要在他高兴的时候,总喜欢学驴叫,常引得大家捧腹不已。魏晋时期建安22年,体弱多病的王粲不幸突然死于瘟疫,终年仅39岁。消息传来,整个建安文坛被震动了,曹丕更是不胜伤感悲痛。王粲被亲朋好友安葬到洛阳东郊外。身为魏国王储的曹丕,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因与建安七子交往深深,便率众前来吊唁。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后,在王粲墓前,曹丕说道: “仲宣 (王粲的字)平日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送他人土为安吧!” 说完,曹丕到王粲的灵前,神色庄重地学了一声驴叫。随同曹丕前来吊唁的才子们见到贵为太子的曹丕亲自为王粲的亡灵学了一声驴叫,都非常感动。于是,大家都排着队到王粲的灵前,每个人学了一声驴叫来送别王粲的亡灵。也一起学起了驴叫。于是,王粲墓前响起了一片此起彼伏的驴叫声。这种颇带滑稽色彩的送葬行为,说明曹丕与建安七才子的特别感情,也表现了曹丕随和、幽默的一面。这在封建社会里,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后来,曹丕为朋友亡灵学驴叫的事情传开后,人们都纷纷称赞他对朋友的深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