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托钵乞食」有什么规矩

如题所述

托钵又作乞食、分卫、团堕(食物落于钵中之意)、持钵、捧钵。即以手承钵之意,亦即持钵游行街市,以化缘乞食,乃印度僧人为资养色身所作之行仪。在印度,原始佛教以前的婆罗门教及其他教团已有此行仪,而佛教沿袭当时风俗,亦以托钵方式取得食物。

出家比丘有250条戒律,其中就有过午不食戒。古代印度的出家人都是要出去乞食的,佛陀手上拿着个圆圆的碗就叫钵,用钵来乞食。所以,在古印度所有出家人早上起来以后,做完功课就出去托钵。施主会走出来,往钵里倒食物。有些是刚刚煮好的饭菜,有些是他吃剩下的饭菜,总之施主给什么,僧人就吃什么。我们知道,在古代僧人们习惯叫自己“贫僧”,哪里像现在啊,有的僧人真是“富僧”,想吃啥吃啥,还能自己点菜,根本不需要施主奉献饭菜了。“托钵”这个传统,现在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斯里兰卡等地方依然保存着,规规矩矩,挨家挨户去托钵。但在中国不少地方,一提到托钵,人们就想到要钱,在这些区域中托钵的传统发生了变化。

古时托钵不能敲门,更不可大喊大叫。需震动三次锡杖,锡杖上的小铁圈会碰撞发出“锵,锵”的声音。僧人们就静等施主的供养,如果没有,就要换下一家。每次托钵只能去七户人家,如果连着七户都没有出来供养,当天就不可以再继续托钵,只能回去。所以,从早上到中午之前,不一定每次都能托到饭。能有一整碗饭已是非常不错了,还要赶回寺庙,自己吃三分之一,另三分之一给没能出来托钵的老、病师兄们吃。最后三分之一会布施给寺庙周边的一些乞丐,或是流浪狗之类的可怜动物。托钵吃饭,基本上也就能吃三、四分饱,饿不死就行。为了能好好修行,晚饭就不吃了,减少欲求,不再出去乞食,所以叫过午不食。

托钵意义

1、佛陀贵为王子,出家修道解脱,用托钵乞食得到食物等生命的必需品。这是世人值得景仰,出家人必须学习实践的。


2、佛陀教导佛弟子修习正命,用正当的方法取得生活必需品,出家人的方法就是托钵行乞。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光明地接受信众布施,清净安心。不可以装神弄鬼、符咒妖术等邪命方法骗取信众布施,也不可以从事生产或买卖事业来赚取物品。


3、佛陀教导出家人托钵行乞,少欲知足、专心修行。出家舍离世俗的家业、生产事业,经济的贩卖贸易,少事少烦扰,安心修行。透过最简单的托钵行乞获得食物、衣服、住所、药品等生活必需品,这是佛陀教导出家人修习少欲知足的最基础方法。


4、托钵是出家人每天应做的事,于四种资具的供养,懂得适量,不积蓄物品。避免为了积蓄所起的贪心,去除因为财产物品的积蓄所产生的骄慢。出家人也可以随缘接受人们送至寺院供养的物品,或接受信众邀请到家里接受供养,但这些都是一餐之量,知量知足。


5、托钵乞食去除骄慢。剃头出家,破身好相,舍弃一切装饰品,穿着袈裟,背着钵,天天托钵,以行乞养活自己。天天这样审视观照自己,还会增长骄慢吗!佛陀第一次回到自己的故乡弘法,很自然地托钵行乞,但他的父王反而觉得很丢脸,可见世俗人去除骄慢心有多难!为了解脱烦恼,自降身份来行乞,这是佛陀智慧的教导。


6、托钵可去除自己的贪心。托钵是次第乞食,平等接受布施。不为了食物而攀缘施主,不为了美好的食物而结好贵人。培养平等心,去除贪心。


7、托钵去除瞋心培养慈心。托钵见到施主欢喜布施的善业,出家人随喜他的善,心存感激,对他修习慈心,祝福施主安乐、没有痛苦,成就一切善。


8、托钵让施主有机会修习善业。修习不杂染的善业要有好的因缘,供养如法修行的出家人,这是修习清净善业的难得因缘。出家人托钵让信众为自己的生命种福田,自己的生命培养资粮,得到美好的果报。


9、托钵让在家人有机会接近三宝,进一步学习佛陀纯正的妙法。在家人透过布施的善业与三宝结缘,或则亲眼目睹三宝住世而有缘学习佛法。如法托钵的清净善业是三宝住世的表显,对世间是一大功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28
二千多年前佛世时代,印度社会人民的宗教情操浓厚,对于修道沙门都有供养的习惯。因此,比丘在早晨太阳还没出来前就得出去托钵。

说到托钵乞食的规矩,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每次外出托钵,都专找贫穷人家乞食,为的是让他们有机会种植福田,以度脱贫穷。须菩提则刚好相反,为了不增加穷人的负担,会到有钱人家乞食,让富者能够继续广种福田,未来才不会穷苦。佛陀知道这样的事情之后,有一天特地召集大众开示:“佛法应该建立在平等上,托钵乞食应当不分贫富,不计贵贱,不分精粗,次第乞食。”所以,托钵乞食要依照次第,不能因为这户人家比较贫穷,没有好东西吃,就不去托钵;那户人家吃的比较好,就到那家去托钵。另外,在所得食物上,也没有荤素的忌讳,只强调遵守“三净肉”的规范。

当然,托钵也不是像叫化子讨饭一样,挨家挨户到人家门口去要,而是正好哪个信徒家里有喜丧婚庆,他会预计好当天供养的人数,把饭菜摆到门口,当比丘经过时,就一份一份地分送给他们。如果有比丘迟一点出来托钵,供养结束就托不到东西吃了。

目前南传佛教国家仍实践托钵乞食制度,而且是全国人民奉行,但是在台湾、美国等地,信仰自由,人民不完全是信仰佛教,若要托钵乞食就不方便了。因为每个国家、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托钵乞食的制度不容易实行。所以,中国丛林便采集中修行的方式,让出家人一起到斋堂吃饭,称为“过堂”;如同“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到斋堂里吃饭,只是经过一下,不贪心、不好吃,也不计较饮食的好坏。所谓“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吃饭只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能吃饱就好。所以,在佛门里,“过堂”也是一门修行功课。

无论托钵或是过堂,都是“借假修真”,人总要吃饭才能存在。50多年前,我刚开始弘法的时候,有个医生跟别人说:“我才不相信星云法师!有一次我看到他还吃饭呢!”这也奇怪了!难道做医生的人不懂得人都要吃饭吗?所以,有时候佛教会被社会大众误解,都是由于对佛教的认识不够。
第2个回答  2017-11-28
净钵乞食,过午不候,乞食不过七家,不能以贵贱之分而乞。
第3个回答  2017-11-28
施主一粒米大于须弥山,今生不了道皮毛带角还
第4个回答  2018-07-29
  南传佛教,寺院内设有学校,讲经说法。出家僧团过着剃除须发、三衣一钵、托钵乞食、日中一食、半月诵戒、雨季安居、赤脚走路、寺院内不开火做食等生活,出家师父们一日只乞食一次,乞到的食物大家利和同均,倘若每次乞食有多的食物,师父们就送去供养贫困人群及孤儿院,出家师父们过着如法如律的生活。
  说到托钵乞食的规矩,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每次外出托钵,都专找贫穷人家乞食,为的是让他们有机会种植福田,以度脱贫穷。须菩提则刚好相反,为了不增加穷人的负担,会到有钱人家乞食,让富者能够继续广种福田,未来才不会穷苦。佛陀知道这样的事情之后,有一天特地召集大众开示:‘佛法应该建立在平等上,托钵乞食应当不分贫富,不计贵贱,不分精粗,次第乞食。’所以,托钵乞食要依照次第,不能因为这户人家比较贫穷,没有好东西吃,就不去托钵;那户人家吃的比较好,就到那家去托钵。”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