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普通话没有入声,当初为什么要去掉?

如题所述

入声,是指《广韵》等古代韵书中同属入声部的入声字所具有的声调。入声作为一个声调以及它所特有的入声韵 入声作为一个声调。

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已经归并到其它声调中消失了,连入声字特有的入声韵尾也脱落了因为:入声和很多的方言音相近,不便于分辨。入声发音很不好掌握。入声在现代汉语发展到今天的水平没有存在的必要。

普通话有四个声调,这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汉语词典还是各类学校的中文教科书都是这样说的。但是,我发现,在一些句子中,叹词有时候能发入声。比如,“啊!真美!”这句话中的“啊”字,我们更多的时候读它为短促音,也即入声。

如果在这个句子中把“啊”读成去声,也能说的过去,只是不地道而已。还有其它一些叹词在特定情况下也能发入声。比如,“噢!我明白了!”中的“噢”;“嗯!很好!”中的“嗯”。

我征询过一些其它高校导师的意见,他们也都认同我的观点。汉语定音标准化常常对异读词、轻声词、儿化词进行整理,可能没有注意到入声这个问题。

因为普通话四个声调(阴、阳、上、去)的理论早已盖棺论定了,很少有人怀疑它。从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日常口语、相声小品、诗歌朗诵还是新闻广播,上面列举的几个叹词也都是读入声的。

为了顺应语言的发展变化,我们把“呆板(ai ban)”改读成“呆板(dai ban”;把“确凿(que zuo)”改读成“确凿(que zao)”;把“特殊(te shu/chu)”统一读为“特殊(te shu)”等。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据此把上面列举的几个叹词在特定的语境里统一读为入声呢?能不能把这些特定用法归结到音变中去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9

入声是一种下降的、对较短的声音和生硬的发音。古代和现代的闽南语,粤语和一些方言也有入声,例如山西方言有很多入声。例如,“不”,太原人的发音就是ba的短降调,并且大多数入声都是非常短的调音。"

因为现代汉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北方方言为基本方言,典型的现代方言为普通话的语法规范。北京的发音没有入声,所以普通话也没有入声。这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因素决定的。

南京方言中的汉语入声并没有消失如果你说普通话,你应该要求北京话的三个声调更准确。进入声音消失的时间接近韵尾塞脱落的时间。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多数学者认为,北方普通话大部分地区声调类型的消失始于晚唐至宋末或元初。

入声是汉语四种声调之一。声音很短,可以马上听到。吴语、闽语、粤语、客家话、平话、赣语、新乡语、回族语、晋语、江淮语、一些西南官话和少量冀鲁官话保留了入声,但是现代普通话的入声消失。中世纪的入声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曲声,但是基于现代北方汉语的现代标准汉语中没有入声。使用普通话方言(除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和少数冀鲁官话)的人失去了作为母语的入声,包括基于官话话方言的普通话,不经过训练就不能区分入声。

语言学界最公认的观点是,入声在北宋并入喉塞音,最终在南宋消失。

第2个回答  2021-07-08
入声消失始于宋末元初,蒙古人占领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元朝以大都(北京)话为基础,编制了《中原音韵》,借以取代原来的《广韵》,掺杂了许多蒙古语的特点,特别是将入声分派到其他三声,导致北方话声母结构迥异于古汉语,无入声、无浊音,总体以高音为主。宋朝南迁后,汉语入声至今仍广泛存在于南方汉语方言、南方官话(含西南官话)及北方晋语中。
第3个回答  2019-10-06
因为当时本来要留下但是在用的时候,很是麻烦就去掉了。
第4个回答  2019-10-06
普通话就没有入声。这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