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_箧原文及译文

如题所述

将为胠(qū)箧(qiè)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téng),固扃(jiǒng)(jué),此世俗之所谓知也。①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②唯恐缄縢扃之不固也。然则乡③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gǔ)之所布,耒(lěi)耨(nòu)之所刺,④方二千余里。阖(hé)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

⑤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⑥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⑦,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chǐ),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⑧故跖之徒问于跖曰: “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⑨而无有道邪?夫妄意⑩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注释】

  ①胠:从旁边打开。箧:箱子。探囊:掏布袋子。发匮:开柜子。匮,通“柜”。摄:打结。缄、縢:均为绳索。扃:插闩。:锁钥。②负:背。揭:举。③乡:通“向”,指前面所说。④耒:犁。耨:锄。刺:插入。⑤阖四竟:全国。阖,整个。竟,境。曷:何。不法:不效法。⑥十二世:应当是“世世”。⑦至知者:最有智慧的人。知,通“智”。

⑧胣:剖开肚子拘出肠子。靡:通“糜”,糜烂。⑨何适:往哪里去,哪一个。⑩妄意:揣度。不立:不能建功立业。不行:不能行窃下去。唇竭:嘴唇反举向上,也就是牙齿外露。掊击:打倒,抨击。

  【译文】

  为了防范那些开箱子、掏口袋、撬柜子的小偷,人们必须捆紧绳索,加固门闩和锁扣,这就是普通人们所认为的聪明。然而大的强盗一来,就会顺手背起柜子、扛起箱子、挑起口袋迅速地偷走,唯恐绳索不够牢固,门闩和锁扣不够牢靠。既然如此,那么以前所说的聪明,不就是在为大盗积聚财物吗?

  因此,我们尝试着探讨一下:世俗所说的聪明,有不为大盗储备积累的吗?所谓的圣人,有不为大盗守护的吗?为什么说是这样的呢?过去的齐国,从邻里相望、鸡犬相鸣,到网罟设置的地方,再到犁锄耕作的地方,方圆两千多里。整个国家,凡是建立宗庙社稷,以及设置邑屋州闾乡曲等各级行政机构的地方,何尝不是在仿效古代的圣人呢?

然而,田成子突然杀死了齐国国君,篡夺了齐国政权,他所盗窃的岂止只是齐国呢?他不是连同圣人的法规制度也一起窃取了吗?因此,田成子虽然背负了盗贼的名声,却有着与尧、舜一样安稳的帝王地位。小的国家不敢反对他,大的国家不敢讨伐他,他就这样世世代代占据着齐国。这岂不就是连同圣明的法制一起盗取了齐国的政权,并以此保护了他自己的身家性命吗?

  所以,我们不妨接着讨论:世俗所认为的最聪明的人,有不替大盗积聚财物的吗?世人所谓的圣人,有不替大盗守护财物的吗?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过去龙逢被斩首,比干被剖心,苌弘被挖去肠子,伍子胥被沉江而糜烂,像这四位贤人,都无法免遭杀戮。

因而盗跖的徒弟问盗跖:“做强盗也有行为准则吗?”盗跖回答:“做什么事情没有原则呢?能够揣测出屋里藏着什么财物,这就是圣明;能够抢先入室,这就是勇敢;能够在撤出时主动断后,这就是义气;能够预知计划是否可行,这就是智慧;能够分赃均匀,这就是仁爱。

如果不具备以上五个方面,而成为大盗的,天下还没有这样的人呢。”由此可见,善良之人如果不知道圣人之道,就无法建功立业,盗跖如果不知晓圣人之道,就不能行窃下去。

然而,天下的善人少,可是不善的人多,那么圣人对天下所起到的作用就少,损害天下的作用就多。所以说,唇亡则齿寒;鲁酒薄,而使邯郸陷入重重包围之中;圣人出现,大盗也随之出现。打倒圣人,放走盗贼,那么天下就平安无事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