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陈寿的<<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是“治戎为长,将略为短”

如题所述

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评曰:。。。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引发诸葛亮才能高低之争的始作俑者,其言一出,立刻就引起了争论。与陈寿几乎同时代的郭冲就曾驳斥了与陈寿类似的说法。

提一下,郭冲五事中的空城计常常被人提及并产生辩论,不过当时离诸葛亮死去不久,郭冲又是与司马懿的后代扶风王司马骏等辩论,并且是帮着敌国的人辩论,他敢随便捏造事实吗?我觉得不太可能,至少不会五个故事都是捏造。而且看裴松之的“难曰”的理由,有很多是难以站住脚的个人猜想,例如他对空城计的存在提出的三个驳斥的理由:1、诸葛亮和司马懿在第一次出祁山时没有相遇;2、司马懿即使怀疑有伏兵也不会撤退;3、诸葛亮不会派魏延率精兵万人在前进攻。

这三个理由中的第二个完全是裴松之的猜想;第三个则与事实根本不符,只有第一个理由能够站住脚,但郭冲并没有说此事是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啊。这个理由也只能存疑。所以说无论空城计到底有否,至少裴松之“难曰”的理由是不充分的。一个这么大的史学家为何会用并不充分的理由来推翻郭冲五事呢?我估计有可能是裴松之认为郭冲五事中的一些根本就有明显的漏洞(例如第一事),于是想替司马骏等人辩护,以期驳倒郭冲,心急之下也不论是非,一定要将郭冲五事全部驳倒,造成了一些理由根本站不住脚。最明显的就是他驳斥郭冲五事的第四事的理由完全站不住脚。不过这和本文的讨论无关,不再细说,有兴趣的可以另外再讨论。

在我说明自己对此评语的看法前,我要先谈谈对陈寿本人的看法,因为我觉得只有分析清楚了陈寿本人,才能分析出此评语的真正含意。
在整段评语中,陈寿对诸葛亮的人品、治军及治理国家的政治才能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但对诸葛亮的作战能力予以了否定。这是客观的描述吗?

但接下来的这一段突然出现的话似乎揭示什么“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谨录写上诣著作。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难道陈寿说的会得罪皇帝,犯下死罪吗?

结合裴松之在引出郭冲五事的叙述“晋初扶风王骏镇关中,司马高平刘宝、长史荥阳桓隰诸官属士大夫共论诸葛亮,于时谭者多讥亮讬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可以知道,原来当时魏晋之人对诸葛亮的普遍的评价是如此之低的,难怪陈寿要说死罪死罪了。

当年司马迁身受腐刑,在撰写史记的时候依然秉笔直言,而今陈寿写了一些与魏晋主流思想不符,但并不涉及到具体的某个人身上的诸葛亮的人品、治军及治理国家的政治才能等史实时就已经吓成这样,在评价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时要涉及到可以说是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懿身上时他还敢秉笔直言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陈寿是个好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强项令”,通观整个三国志,凡是涉及到曹操、司马懿二族人时,陈寿将他们的丑事全部删除了,我们现在看到例如曹操梦中杀人,曹操鸡肋杀杨修,司马懿受女人衣服,魏人讥讽司马懿“畏蜀如畏虎”等等情节都出自“曹瞒传”“汉晋春秋”等资料而不见于三国志。甚至于陈寿提及他们的战败之仗都是含含糊糊的一笔带过或根本不提。(是否就是这个原因我们常常说的六出祁山在三国志中成了五出祁山?不得而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