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指导一年级学生阅读

如题所述

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形式的多样化,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往往也不能取得良好效果。
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一年级语文学习中,应注重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新课标中指出低年级的阅读目标之一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瑞士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
一、教给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书。
把一篇课文读懂不是目的,学会读懂一篇文章,逐步做到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才是目的。
也就是说,不是要学生“读会”而是要学生“会读”。
那么要指导小学生会读程度适宜的课外读物,必须教给科学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够把带上路。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
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
”这足以证明方法之重要,在以不增加学生的负担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来指导。
1、反复诵读法。
尽量提供给学生程度适宜的课外读物,它们大部分是全文注音,为指导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反复诵读既培养了说普通话的能力,又起到了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
一年级的学生识字少,缺少必要的知识和经验,读一两遍,也许弄不明白其中意思,多读了,意思也就搞清楚了。
读的形式也要多样化,注意因文而异。
总之以读为本,充分利用汉语拼音,引导学生去读,去体会。
2、在读中结合说话训练如果说"读"是对信息的输入,那么"说"就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
如在教学《一去二三里》这一课时,先让孩子们读一读这首烩炙人口的数字诗,然后让孩子们说一说: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
都有哪些景色。
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
在说什么。
孩子们有了兴趣,有的说,看山上有六七座亭台,可能是让过路人休息的;
有的说,山下还有四五个人家,烟囱里冒出来的烟都把村子笼罩起来了;
有的说,这两个孩子可能在说,好美的景色……这样,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使由“局外人”变成“局内人”,体会到了小山村的美丽,这时再让学生读这首诗时,学生读得很投入,读出了孩子们看到美景高兴的心情。
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真可谓"一石三鸟"。
3、在读中结合看图训练一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动画、音像等,并且大部分插图、动画、音像就是声情并茂的故事。
一年级学生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等,让学生先看图,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说说图上画的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再读课文。
如在教学复习四的“会讲”这一课时,让学生观察图上画了哪些景物,还有谁,在干什么。
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就会涌现出许多奇特、丰富多彩的想像,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有的说,图上画的有学校,有小河,还有草地;
有的说,河边还种着一棵桃树,可能是小猴子一家人种的,桃子成熟了,小猴子和他的爸爸要去摘桃子;
有的说,小兔子要上学得经过一条小河,河上还有一座独木桥;
有的说,小兔子上学重要,小猴子在跟他的爸爸说让小兔子先过桥……这种安排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二、扩大识字量,为课外阅读做准备。
“课文只是个例子,还必须广泛阅读,大量阅读,这是学生将来更好地自主学习的基础。
”为了让学生早日具备阅读能力,经常在课堂教学中相机教给一些课外的生字。
如在教学生理解“目”就是眼睛的时候,就把“眼睛”两字写在黑板上,告诉学生:这两个字读“眼睛”,它们的左旁就有个“目”字。
这样,学生不但多学了两个字,而且对“目”字有了较深刻的印象,以后“目”“木”两字比较不会混淆。
再比如教“足”字,可以顺便教“足球”一词,让学生认识“球”字,学生很感兴趣,记得快。
这些课堂延伸出来的字,学生认识得多,进行课外阅读时就更容易了。
三、开展多样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要培养小学生自觉阅读课外书,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就是培养读书的兴趣,养成自觉课外阅读的习惯。
卢梭说过:“教学不在于教给他各种知识,而在于培养他具有爱好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最好的导师。
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及时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并能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持久地保持下去,可以采用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激励性的评价手段。
如:举办各种比赛(朗诵、问题抢答、讲故事、比多少),评出优秀的和进步的学生,发给一朵小红花,收藏在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里,期末比一比谁的红花多。
这样使学生想读、爱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