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我心中的梁启超

如题~~请高手指点~~~有材料的也可以给我哦~~~谢谢 ~~奖分

今天读了一篇文章,述说童年之梁启超,有一个故事:塾师出题“小不忍则乱大谋”,他笔下立刻就蹦出警句,“或大仇未报,凄凉吹吴市之箫;或时会未来,匍匐出细人之胯”。
读过,不禁肃然。

在今日之中国,估计看明白这两句话是很有些困难的,后面一句,还有人知道是韩信的典故,前面的,大约没有多少人知道是说的伍子胥了。其实伍子胥的典故,实在不是少,仅仅一部《史记》,和他直接相关的列传,就有三部之多(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卷八十六《刺客列传》),另外还有一部《吴太伯世家》,可见他在司马迁心中的地位。从伍子胥那里流传的成语,如感恩图报、倒行逆施、因地制宜,至今都是家喻户晓。关于他的故事就更多,伍子胥当年的流亡时候,因为过不了昭关,急得头发一下子全白了,这就是成语“一夜愁白”。不过紧接着发生的另外一个成语故事“吴市吹箫”,却少有人知。
吴市吹箫并不在上文中的三传一世家中记录,而是出现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我想这就是它默默无闻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关于蔡泽,虽然他的口才出众,思维缜密,对于秦国来说也算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前有范雎、白起,后有吕不韦和李斯,他的光耀,已经早早被掩盖在璀璨的星空之中。范雎本来不过一个被冤枉差点毙命的门客(比孙膑惨多了),凭着“远交近攻”的计策,其势如日中天,亦曾不下后来之吕不韦,武安君白起长平得胜,竟因为和应侯一点过节,就被干掉了。
吴市吹箫的故事,见之于范雎初次见到秦昭王的谈话,颇有隆中对的味道。关于伍子胥,其实很短,不过一句而已:“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餬其口,栴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於吴市。”
范雎用这个例子,不过为了衬托自己的才华,以伍子胥自喻,这样的文章在战国二百五十年贯穿始终。然而于世人,则是振人的警醒。

中国历史的迷局,我以为最要紧的一条,在于尊严和气节的悖论。
中国人向来注重气节,从庙堂之上死谏的大臣,到不食嗟来之食的农夫,都是史家不变的传颂主题。
然而在一时之气节,往往难于得到成功,基本上都是鱼死网破,一桩小事,弄出来无端的大悲来。于是聪明的人,在宦海的沉浮之中,便琢磨出隐忍之策,甚至于所谓的厚黑学,反而成就了一番事业来。
其实他们的辛苦,远远超越了我们所能想到的。他们并非没有气节,他们并非没有挺身而出的冲动,但是他们却始终没有忘却自己的终极目标,除此之外的一切,都能够痛苦的予以割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