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政治,以及如何学好政治

如题所述

什么是政治?

个人看来,政治是文科诸多学科中“意识形态色彩”最浓重的一门学科。但这只是一种叙述而非价值判断,事实上,政治也是一门不亚于其他学科的一门好课。

政治课诸多的只是启发我们学会关心社会,尽管政治书本身决定了它只能给我们一个单一的角度,但是胜在系统性高,解释力强。对政治的兴趣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名文科生将来报考社科类专业的决定。

如何学好政治?

①能背必背,基础知识掌握好

与历史形成鲜明对比,政治是一门考题与课本结合程度最高的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背书,或者说对课本的熟悉程度的高低决定了政治得分的高低。所以,背书很重要。

建议政治背书的时间实在每天早晨早自习的时候。其次就是各种零碎时间——吃饭排队时、等车时、一个人无聊时都是如此。我购买的辅导书《疯狂600提分笔记》没有包书皮,纯靠手翻,基本上已经翻得不像样子。只要不怕重复,耐得功夫,政治背好,就相当于是学好了一大半。

鉴于四册书籍开本都不小,随时拿着多少会有些不方便,所以这时候可以使用很多辅助的知识点手册什么的。这类产品大同小异。这几年随着十八大及其三中全会等的召开,课本乃至政治课纲都进行了微调,这些微调很有可能成为命题重点,毕竟如果不属于重点考察对象的话,也不必急于修改。

②关心时事,装天下于胸中

正如前文所述,重大热点事件如十八大及其三中全会的召开可以影响政治出题,时事热点对于政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我们来说,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在面对和分析社会事件之时能够保持头脑清新,下笔有条理才是最可靠的。

这要求我们平时尽量能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在一个班集体里新闻获取的渠道有很多。比方说班干部们可以组织在黑板边角写新闻,做一个“新闻角”之类的,还有些是自己订阅手机报。老师们通常也会给学生直接拿来挑选过的,具有一定命题价值的新闻素材。我们老师在这方面的做饭比较值得借鉴,她在十八大结束后的第二天便下载了全部视频并在教室组织观看,三月份政府工作报告也是三年不遗落的播放给我们。总而言之,养成对新闻、社会时事热点的兴趣对政治学习有利无弊。

另外有一点,在选择新闻渠道的时候务必注意选择“官方主流媒体”,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为准,这类报纸一般会被授权发布权威消息,而且新闻书写套路的思维与高考政治考察的对事实材料分析考察的思维相去不远。尤其要推荐的是人民日报的时事评论员系列文章,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③勤于动笔,尝试理解社会

手过一遍,胜于眼过十遍。勤于动笔的好习惯不仅有利于语文,自然也有利于政治。不过此处动笔不仅包括刷题,还包括自己撰写实时分析材料。

自己撰写时事分析材料的意思是说自己从报纸等媒体或老师处寻找相关度高的新闻素材进行分析作答。进行这种训练的目的在于两点:

(1)加强对政治大题回答格式的把握。高考政治的答案往往语句简单,应用原理清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减轻对其的重视。因为各地方在进行高考题判卷的时候会不同程度的考虑一线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有些地方已经在尝试在判卷组人员中吸纳一定比例的一线教师进入从而使得判卷更公平,更加贴近实际。这种举措意味着在最终开始判卷之前,对标准答案会经过一定的讨论和修订。

如小标题中所言,这一部分的训练在于“格式”,也就是让阅卷老师感到满意,能够一下子抓住给分点,看清答案结构的格式。具体来说就是“原理+材料分析”。每一段的开头引用你所确定的课本的知识点,将原话默写到答题处。接下来写出你接触材料之后为何能联想到这一原理。

(2)加强对政治大题回答内容的设计。作为大题答题字数水平最高的一门学科,政治的卷面对于阅卷老师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要在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寻找到可以给采分点的句子。当然这还是理想状态,对于平均一份卷子不到十秒的高考阅卷速度来说,如果没办法确保自己的答案精华能被一眼认出,考生显然会吃大亏。在此,除了前文强调的格式问题,就是要着重进行对答案的组织工作。也就是将每条答案按照可能性由高到低进行排列,确保老师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可能性最高的那一条。

高一的时候,政治老师就建议我们养成每周看两次至少两次新闻的习惯,并进行摘记和简单分析,字数不限。这一“勤动笔”的习惯很好的锻炼了我们从材料中汲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大题解答的能力,而且本身也是很好的语文训练。

④客观实际,小题多做精练

这里说的“小题”是指12道单项选择题。政治的小题同其他学科一样,一道四分,马虎不得。

“不要带入”是指不要轻易带入自己的主观经验,以成见判断题目的选项。很多同学在解答小题的过程当中以为驾轻就熟,所以往往看漏了很多重要的关键因素甚至“二层含义”。这种行为都是要不得的。

将小题做得又快又好的方法除了上述注意事项之外,多加练习也是一种好方式。

⑤注重归纳,大题寻找“套路”

因为大题采取的是“原理+材料分析”的套路,也就是面对一段给出的客观材料,我们要通过学习过的书本原理对其进行解剖分析。而书本知识有限,客观事实无穷,也就必然意味着每一条原理都可以对应很多不同的事实。这就启发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两道题的标准答案的相似程度来进行一方面的思索——如果两道题的答案相似度高,那么我们就可以尝试对比两段文字材料,试图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得出一定经验,下次如果在遇到相似的资料,自然就第一反应考虑到共同的原理。不过,这需要使用这条方法的同学一定的记忆基础。

⑥以师为友,积极师生交流

在这里说的“以老师为友”包含两层意思——

(1)听老师的话。到了高三,基本上班级配备的各学科老师都是有过辅导毕业班的经验的,这种经验十分宝贵,他们可以帮助老师判断学生在一个阶段内的学习状况、学习优劣和心理状况,也可以指点我们在面临这些情况时的“破题”之法,从而使得我们自己也能明确自己现在的定位。因此,老师说的话基本都是经验之谈,可以认真汲取。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和老师有代沟,觉得自己的学习自己了解,老师没有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其实这犯了几个误区性的错误:1.老师可能没有你了解你,但是你绝对没有老师了解高考;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些事情真的不如老师站在一个“不是你”的“局外人”观察来得清楚。总而言之,就是“听老师的话”。哪怕有些同学确实认为老师的课业要求同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完全重合,那也要先保证前者。当然,如果能和老师进行沟通,使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占有更大比例,也不失为一种好结果。

(2)多同老师交流。一开始要贯彻这个原则的话,可以本着一条——“有事儿没事儿,就往老师办公室跑”。“有事儿”是指学习上的事情。比方说作业批改之后的答疑,考试犯的错误,课上听到的不懂的知识点,都可以记录下来,寻求老师帮助解决。“没事儿”是指上下楼路过老师办公室时,或者逢年过节的时候,甚至是想某位老师的时候,都可以进办公室和老师打声招呼。政治老师办公室是我最常去的办公室之一,看着已到中年却真真是意气风发的政治老师嬉笑怒骂,其实很是享受。我在高三的时候,一段时间曾经因为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够好而倍感苦恼。在备考关键时刻,跟政治老师谈天的时候,是政治老师开导我搞清楚生活阶段的重点,用的就是哲学分册里面矛盾的特殊性,“时间不同,矛盾不同”的原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06
  1、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1)、要充分认识政治学科特有的价值。政治学科一个很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它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工具。这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
2)、要克服学习中实用主义的倾向。
3)、要消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政治课的误解。
2、科学掌握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一般学习方法。学习就是一边是学,一边是习。“学”主要是指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习”主要是自我检测和运用(练习、考试和联系实际分析说明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能力)。前者重在知识的理解、记忆。后者重在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
搞好预习要求做到:
(1)列预习提要:要带着老师布置的预习思考题去预习,边读边思,并列出提要,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思路。预习时可以利用标题、不同字体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体系,以便我们有轻有重、有精有粗地阅读教材。
(2)做好笔记:
在书上,做出眉批,在本上列出提纲和写出听课要注意的问题,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要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哪些是语言叙述属文法方面的内容,可以不管它。另外自己还要规定一些常用符号等,可以加上框、线、点、圈、标号、点评、注释符号,留下预习的“痕迹”。
(3)勤思善想(发现问题):预习的关键要善于“想”,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新旧课之间有什么关系,和过去的什么知识类似。
(4)持之以恒:搞好预习还必须有决心、有恒心、有自信心。预习是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和运用检测良性循环学习过程中的起始阶段,只有坚持一个时期才能看到效果。
3、专心上课,积极思考:即专心看(书、黑板、屏幕)、听(老师讲解和同学们发言),积极参与(积极动脑,和老师形成零距离互动),还要考虑预习时所确定的听课重点。看、听、参与等形式都必须动脑,这是衡量专心与否的重要标志。如果这点做不好,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知识。
4、做好课堂笔记是课堂听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科学地做笔记也是检验是否能调动多个学习器官听讲及听课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笔记可以为同学们提供宝贵的学习和复习资料,对学习帮助很大。笔记内容不能仅限于老师的板书提纲。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