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说的“少不入蜀”有何道理?

如题所述

“少不入蜀(川)”的本意是说川内交通不便(古代的时候,入川不容易),信息阻塞,少年到了这里,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功成名就,因为很难被外面的世界发现,而少年正是成功名之时,所以建议不要入川,在外面发展。对于这些古老的说法,现在多了很多娱乐气氛,就是川内气候好,生活安逸,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了。

“少不入川,老不离蜀”,是四川的一句民谚,说的是天府之国蜀地乃是温柔之乡,除了有好吃好喝好山好水之外,还有美女多如云,少年当胸怀天下,若早年入川,意志不坚定者难免流连忘返,乐不思归,如此则一生平淡,难成大事。

安逸的生活使太多的人失去了坚毅的意志,只要环境稍微有一点波澜 ,人类平时内心里蛰伏的负面情绪便会在一瞬间全部爆发出来,轻易地便使人浮躁不安,才发现,在面对生活的诸多不顺时,想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不顺是如何的困难。

人的生活太安逸,心就小了,局限在狭小的熟悉的环境里,失去了拼劲和干劲。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生活环境有多大,心就有多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7-12
天府之国实乃温柔之乡,好吃好喝好山好水之外还美女如云。少年当胸怀天下,若早年入川,意志不坚定者难免流连于斯,乐不思归,则一生平淡,难成大事。 历来就是才子佳人的福地。才子自不必说,从李白、杜甫、到巴金、沙汀、流沙河,哪一个不是倾城之才。佳人更是不胜枚举,古有卓文君,杨玉环,今有王小丫、邓婕,哪一个又不具倾城的容貌与灵气呢。有人说他们都是出川以后才有成就的,那“入川”更是升华为中国文人心中难舍的情结。王勃、岑参、白居易、元稹、陆游、李商隐等都曾旅居成都,并留下了不朽佳句。任何人到了成都,都会深刻的感到这里深厚的人文气息。难怪八十高龄的金大侠也发出了:“终于到四川了!”的感叹。 后言:蜀地的特点就是这样:山水造就了地域,地域决定了人群,从而为生于斯安于斯的人群打造了自有的特性,温顺与内敛正是形容它的两个词。由人来说起,到是直接体现了这个城市的特征,个性与自由的追求、抛弃形式上的约束。这就是它深厚文化底蕴的根基。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这块土地都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沉淀他,成都能接纳多姿多彩的快乐,天下追逐梦想的人也自然喜欢成都。所以正如成都城市名片中所说“入蜀,天下人聚成都,出蜀,成都人倾天下!”如果说出川是厚积而薄发,而入川则是搏发而厚积,而我们就在出川与入川中不断沉淀、积累、轮回,为四川和自己创造新的辉煌。 亲爱的四川和非四川的朋友们,你相信少不入川吗?

满意请采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