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唐朝灭亡的几大因素是什么?

如题所述

唐王朝(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李渊建立,定都长安(今西安)。并且设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等等陪都。627年,李世民登基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以后,武则天以周代唐,史称武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政治清明,经济雄厚,军事强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开创了全盛的“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国力日趋衰败。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从此中国进入了进入五代十国(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十国指的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荆南、北汉)时期。唐朝共历274年(包括武周是289年),20位皇帝。唐朝声誉远及海外,与南亚、西亚和欧洲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各个民族与宗教,进行交流融合,成为了开放的国际文化。唐诗、科技、文化艺术极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大唐帝国,边境广阔,经济繁荣,文明兴旺,国力强盛。然而,这样一个巨大的朝代,也终究消亡了。

今日来看,大唐的消亡,首要是三大要素的成果:宦官擅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

首要,宦官擅权。

我们知道,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中,东汉、唐朝、明朝,是宦官擅权最严峻的三个朝代。

与东汉和明朝比较,唐朝宦官擅权的程度,要比前两者严峻的多。

东汉和明朝,尽管有宦官擅权,但宦官是狐假虎威。而唐朝的宦官,却操作着皇帝、宰相官员的任免,乃至国策的制订,都取决于宦官。

唐初,唐太宗李世民为了限制宦官的权利,关于宦官是十分严厉的,并且规则宦官只能担任四品内官。

可是,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宦官的权利逐步扩展,如宦官高力士的权利就很大,诸王和公主称其为“阿翁”,驸马称其为“爷”。

唐肃宗时,宦官李辅国把握禁军,权利十分大,从前拥立唐代宗即位。他十分嚣张,从前对代宗说:“我们(注:唐代称皇上为我们)但在内中坐着,外事皆听老奴处置”,唐代宗听了龙颜大怒,可是因其大权在握,也无可奈何。

唐宪宗,因为宦官俱文珍的拥立而即位。宦官仇士良从前当着皇帝的面,历数其过错。

唐文宗,称自己连汉献帝和周赧王都不如。

唐朝后期的大部分皇帝,大都是宦官拥立。其间唐宪宗和唐敬宗,为宦官所杀。中心政权实际上操作在宦官的手里,皇帝成为了宦官的傀儡。

唐朝的宦官之所以能够这样嚣张,很大一部分怪皇帝。唐代的皇帝,对大将不信任,所以把禁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宦官。从唐德宗时开始,宦官把握禁军,成为常规。

为了反对宦官擅权,唐代的皇帝从前屡次连接朝臣一起对付宦官。其间比较著名的,是唐顺宗时期的“二王八司马”事情和唐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可是这些奋斗都以失败而告终。宦官的权利不光未能削弱,反而愈加加强。这样的局势一贯继续到唐朝消亡。

其次,藩镇割据。

为了保卫边疆地区,唐朝在景云年间设置了节度使。刚开始,这一设置只存在于边疆地区。“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了保卫中心政权,设立了更多的节度使。

节度使权重,把握当地行政大权和兵权,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割据实力。节度使一职传子或许部将,中心届时只能加以承认,并且他们还垄断了当地的税收。

藩镇之间,以及藩镇与中心之间,为了抢夺人口和土地,不断进行着战争。各个藩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严峻地威胁着大唐的一致。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在“安史之乱”的策源地河北设立了许多的藩镇,其间昭仪,成德和魏博三镇,最为严峻,史称“河北三镇”。他们长时间与唐王朝中心对立,名为“王室之臣”,实际上是土皇帝。

唐宪宗即位今后,从前企图改动这种情况,对藩镇用兵,平定了吴元济的暴乱,并且还歼灭了其他不服从中心的藩镇,这时一贯专横的河北三镇,也不得不服从中心,国家表面上康复了一致的局势。

可是这样的局势并没有继续多久。唐宪宗元和末年,唐朝的控制区域内除了国都以外,共有藩镇46处。这些藩镇大都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状况。可是某些事关唐朝国土安全的一些重要藩镇,则都是由中心操控,这确保了唐朝的存在。藩镇割据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心对当地的操控。

第三,朋党之争。

唐朝的中心官员,首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门荫入仕的官宦贵族子弟,二是科举身世的官员,他们大多来自庶族地主,倾向与门阀士族奋斗。

科举身世的官员,因为政治地位附近,情味相合,极易结成党派。其时,同榜进士称“同年”,进士对主考官称“座主”,被选取的进士为“学生”,学生座主,关系密切,互相征引,形成一个政治上的小圈子。

士族地主,虽已式微,并且地位日薄西山,可是,他们依然以阀阅自矜,看不起庶族地主。

这两派官员,不断进行尔虞我诈,而以长庆至大中年间的“牛李党争”,历时最久,奋斗最为剧烈。

牛党首要人物有:牛僧孺、李宗闵、杨嗣复等,他们都是权德舆的学生。

李党首要人物有:李德裕、郑覃。李德裕是赵郡士族,他“不喜科试”,以门荫人仕。

两党官员之身世,亦非清一色,牛党虽以进士科身世居多,亦有士族以门荫入仕者;李党虽门荫人仕者居多,亦不乏进士科身世者。

两党的奋斗,有不少是无谓的意气、门户之见,但亦有政见的不合。这些政见的不合首要表现在:

榜首,对科举取士的情绪。

牛党赞成科举取士。李党个别人,如郑罩则建议废弃进士科。李德裕建议朝廷显官,使用公卿子弟。

对科举取士的情绪,总的说,牛党建议较为合理。但李德裕对科举制中的一些坏处建议清除,如要求废弃“呈榜”、“曲江宴”等,这是有道理的,应予必定。

所以,既不能混为一谈说李党是建议废弃进士科的,也不能抽象说牛党支持科举是对的。

第二,对藩镇的情绪。

李德裕对叛变中心的藩镇,建议坚决平定。李德裕父亲李吉甫,在唐宪宗时为宰相,力主削弱藩镇实力,他曾“岁余,凡易三十六镇”。李德裕在唐武宗时为宰相,他坚决地以武力平定了昭义镇的暴乱。

牛党则建议对藩镇采纳姑息情绪,当朝廷向藩镇用兵之时,牛党又往往采纳消沉乃至阻遏情绪。大和五年,卢尤戎马副使杨志诚暴乱,唐文宗问宰相牛僧孺怎么处置,牛僧孺以为,安史以来,范阳已不属中心,建议不用计较他的逆顺。当唐文宗问“全国何时当和平?”牛僧孺答复:“和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大众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和平,非臣等所及”。

在牛党看来,藩镇割据并不算问题,而是一种正常现象,不用去理它。

第三,对释教的情绪。

唐代释教空前发展,但释教活动消耗很多资财,释教寺院占有很多土地,隐占众多的劳动人口,释教徒亦不服役,不交租税,使国家的财赋收入和兵源受到极大影响,加之有些佛徒还干涉政事。

这样,不管从政治上,仍是军事上,尤其是经济上,唐朝政府尽管要使用释教,但他们之间的对立和抵触却日益发展起来。会昌年间,在李德裕赞助下,唐武宗采纳了灭佛办法,废寺4600所,拆去招提、兰若之类小寺院4万处,出家僧尼26万余人,寺院奴婢15万人被放为两税户,没收寺院田地数千万亩,毁佛像以铸铁及耕具。大大冲击了释教实力。

而唐宣宗时,李德裕被贬低斥责,牛党上台,当即废弃了李德裕的灭佛办法。

第四,削减冗吏。

李德裕以为“省事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吏,能简冗官,诚治本也”。他为精简机构,进步行政效率,罢斥冗吏2000余人,这不仅能够节省俸禄等开支,减轻公民担负,并且斥去冗吏,极有利于弄清吏治,进步办事效率。

但牛党一上台,便以“衣冠去者皆冤”。当即康复任用了大批被斥的冗吏。

此外,在对回纥等周边民族的关系上,在财务上,以及对宦官的情绪上,两党都有不合。总起来看,李党政见优者居多。

朋党之争,是唐后期控制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奋斗,没有更多的积极意义,反而起了削弱唐朝控制力气的效果。

总的来说,这三大要素是唐朝消亡的首要原因,安史之乱,不过是终究一根稻草算了。

终究,全国性的农人大起义,瓦解了唐朝的控制。在农人起义被镇压的二十年后,终究为唐末农人起义的叛徒朱全忠所替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