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三国》热余温尚在,新版《红楼梦》又粉墨登场。表面收视率火爆的背后,两部翻版名著无一例外地不得已面对横遭公众指责与非议的尴尬。或许这就是翻拍的“宿命”,在此无心讨论片中所谓的“穿帮”镜头,只想对公众为何对“翻拍”颇有微辞略说一二。
古典名著在中国人的眼中地位自不必说,可以说,每次翻拍未曾问世,抛开所谓的专家不说,就是普通百姓,都等着“挑刺”呢,没办法毕竟人们对名著太熟悉了,故事情节早已烂熟于心,每个观众都会不由自主地拿自己心目中的人物形象与翻拍剧中对应的张三、李四“对号入座”,于是,摆在主创面前的问题就出现了:如果过分忠实原著,就有“缺乏新意”之嫌;而你改动过大,则有“肆意曲解”之嫌。一部翻拍剧,在大众挑剔的眼光下,“受力不讨好”略显委屈。
翻拍名著,说白了,无非是今人借古人之名,一方面背倚名著的影响力,一方面以现代人的标准,重新刻画人物,单纯看后者,所谓的“翻拍名著”很大程度上是编剧和导演的“个人演义”,正应了那句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 但如果严重背离了原著的描写,植入过多的“现代元素”,无疑是最大败笔,“板砖横飞”、虚声一片”,都是所谓的“现代元素”惹的祸。拿新版《红楼梦》中“黛玉裸死”来说,原文中,李纨道:“林姑娘的衣衾还不拿出来给他换上,还等多早晚呢。难道他个女孩儿家,你还叫他赤身露体精着来光着去吗!”,稍懂《红楼梦》的人都能看得出,这里所说的“衣衾”应指的是“殓服”,而这难道新版红楼的主创们会看不出?但之所以设计出“裸死”,实属纯现代版的“演绎”----既然现代人爱“裸”,何不拿“裸”做一下“秀”呢?真真好一个“赤裸裸来去无牵挂”!而更雷人的是,在主创们看来,此非但败笔,还应是“很震撼、很现代”的大手笔,“那场戏播出的晚上我很兴奋,彻夜未眠。”(李少红语)。这种为市场导向筹划剧本,只是简单地为博取了现代人的眼球,结果却适得其反。这种所谓的“新意”,在提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势必冒着曲解原著的风险。这种以牺牲文学价值的代价来生吞活剥文学资源,只会使经典文学沦为影视剧的附庸。
应该说,原汁原味地忠实于名著和无所顾及的大删大改,在现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都不足取。既能迎合现代大众的审美情趣,又客观地忠实了原著,才是保证一部片子既叫好又卖座的必然法则。而忠实还是背叛原著到一个什么“度”自然成为判定一部被翻拍经典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经典改编既能保留文学的内涵,又能满足商业化市场的需要,二者唯有相得益彰,观众才会买帐。
不可否认,文学作品被影视改编的同时,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影响到文学的纯粹性。但是,身处当下时代,文学既然选择与影视结缘,就必然要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就是不伦不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