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教纪录片

求一篇关于科教纪录片的论文 重谢

  这些东西肯定对你有所帮助!!请你仔细看看!!

  纪录片的教案
  1、关于纪录片定义的调查
  日本东京放送(NHK)科教栏目的创始人、纪录片资深导演 YASUMA (安间总介先生)在1996年曾经搞过一个关于电视纪录片定义的调查,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a、欧洲、北美、以及日本这些不同区域90%左右的被访者认为他们所在的国家没有关于"电视纪录片"的统一定义。
  b、问及这些纪录片人自己有没有关于电视纪录片的定义的时候,结果100%的人都认为自己心中有一个纪录片的定义。
  2002年,我又与安间总介先生对中国 的50位有5年以上纪录片创作经历、并有作品在国际或国内获得大奖的纪录片人做了一个联合调查,其结果较大不同:
  a、中国的纪录片人认为国内没有纪录片统一定义的比例与别的国家大致相同,达90%以上;
  b、中国纪录片人自己心中有纪录片定义的比例却远不如别的国家那么高,还不到30%。 这些调查说明了很重要的两点:世界各地对于纪录片都没有一个统一而明 确的定义;中国的纪录片人不太张扬自己的个性、创造的意识总体上也不如国外的纪录片人。
  其实纪录片是非常需要创造性的,近些年来不断出现的形式,加上纪录片所关注内容的无限丰富性,都在证明纪录片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虽然很难给纪录片下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定义,并不等于说纪录片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恰恰相反,纪录片拥有一些非常明显的品性。事实上纪录片比任何其他的影视样式都努力地寻找自己的定义。下面就来列举分析一些不同的关于纪录片的定义。
  2、关于纪录片的不同表述
  在西方的影视论著中,很少对纪录片作明确的正面定义,往往用"非虚构" non-fiction
  这样笼统的界定进行观照。在法国更有人把所有非虚构的影视作品通称作纪录片。
  a、1991年法国《电影词典》称: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的影片,称为记录电影。
  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文献"的品质,无论是起来源还是其目的都指向了"文献",可见其对于纪录片历史感和真实性的追求。
  b、《朗文英语词典》:纪录片--通过艺术提供事实;
  相比较而言,这个定义简单的多,不过同样涉及制作手段和目的两个方面。有所不同的事,提出了创作的艺术性。这样的明确而直接在别的定一种并不多见。
  c、美国《电影术语汇编》: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她具有一个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运用编辑和音响来增进其观念的发展;
  这个定义颇具美国实用主义的特点,它明确提出了许多人总是回避的纪录片主题问题、创作者的主体性问题,还有创作过程的艺术手段,甚至突显了影视语言的技巧:编辑技巧以及音响功能的运用。
  d、《牛津词典》:(纪录片是)人性记录(说明人性的事实或事件),强调了词根document 的记录性和实证性;
  虽然从字面的表达来看,这个定义与国内的定义差别很大,实质上它与国内的定义最近。
  "人性"与"记录",正是国内的纪录片定义努力要表达的,也是孜孜以求之的。关于这个特点后面读了国内的定义后悔感觉更深。
  e、美国电影史家埃里克•巴尔诺认为纪录片作者"和故事片艺术家不同,他不专心于创作,他通过对自己所发现的东西进行选择和并列而表现他自己。"
  这个定义虽然特别强调了"自己",自己发现、表现自己,其实它最为本质的部分还是"发现"。正是这一点,限定了纪录片创作的根源应该事现实存在的东西,作者只能发现,而不是创造。
  f、卡雷尔•赖兹、盖文•米勒《电影剪接技巧》:"故事片和纪录片的根本区别在于故事片主要表现情节的发展,而纪录片则主要是阐述主题。"
  g、荷兰纪录片导演伊文思:"纪录片把现在的事记录下来,就成为将来的历史"。
  伊文思关于纪录片的描述意义也很深远,简单的几个字强调了来源、手段与目的:"记录""现在"称为"历史",可以挖掘的含义很多,我非常欣赏的是其中暗示的纪录片应该具有的历史责任与历史态度。我以为这正是纪录片最为紧要的品性。
  在国内纪录片的表述也有许多,下面列举以下几种:
  a、《现代电视纪实》(朱羽君,1998):电视纪录片的核心含义应该是要求以真实地记录人类的生活,以现实的原始内容为基本素材结构,它虽也可以有艺术手法,但语言本体必须保证素材的真实性和编辑的生活自身的逻辑性。
  b、《纪录片创作论纲》(钟大年,1997):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像和音像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创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
  c、《中国应用电视学》:纪录片--影视艺术中对某一事实或事件作纪实报道的非虚构节目,直接从生活中取材,以生活的自身形态来表现生活,真实环境时间中的真人真事。
  d、《中国纪录片:观念与价值》(吕新雨,1997)纪录片是以影像媒介的纪实方式,在多视野的文化价值的坐标中寻求立足点,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人的生存环境进行观察和描述,以实现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探寻和关怀的文体形式。
  E、《电视纪录片制作》(吴保和,1999):通过电视摄像机(或电影摄影机)的磁带(或胶片)纪录下来的一切内容,包括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现象、人类社会中的人物和事件,这些内容不是人为的虚构出来的,而是现实中已经存在的或正在发生的。
  国内对纪录片进行界定的时候,经常会加一些补充性的说明:纪录片应该直接关注人,不着重事,着重人的本质力量,人的生存状态,人的性格和命运,人与自然 的关系,人对宇宙和世界的思维,关注深层永恒的东西;注重感受和体验的共时性,要有较大的时空跨度,较完整的动态过程和情感积累;强调真实与真诚;等等, 足见国内对于纪录片这种作品类型的期待与厚爱。
  相比较国内与国外的关于纪录片的定义有些不同的地方,第一,国外的纪录片定义注 重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而国内的更注重人文的关怀;第二,国外的纪录片定义更强调作品的观念和主题,而国内的更强调客观反映和对现实生活的还原;第三,国 外的纪录片定义强调创作语言的丰富性和风格的多样性,而国内纪录片定义更强调"纪实"一种风格。
  看得出来,国外对于纪录片的定 义的表述并没有像国内的那样严谨,突出的是关键性的品质;也没有像国内的那样附加过多的限定,强调的是纪录片最为本质的力量。相比较而言,国外关于纪录片 的定义更为多样化,自由度也更大一些。然而,它们对于纪录片本质的判断和追求是非常明确和固执的。同时,国外的关于纪录片的定义也更为直接可感一些,更便 于指导拍摄。
  3、纪录片是把过去或现在的事用影像的手段进行人性的还原和记录,并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历史。
  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历史 尽可能描述(叙述)一种真实的历史 并尽可能接近一种真实的描述。尽可能接近历史的真实 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历史。
  第二讲 纪录片人的特殊素质要求
  《世界纪录电影史》中的一段话,对于纪录片功能和特性的描述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真实性与权威感是纪录片的命运所系,无论动机如何,对于利用它的人们来说,这两点是诱惑力,也是对事实进行启发或欺骗的力量源泉。"
  的确,纪录片给人以"真实性"和"权威感"的期待,而纪录片导演则会以事件第一见证人、记录者的姿态出现。对于这种特性,当我们现在回望过去的纪录片 时,会有更为明显的感受。因为我们现在要了解过去的历史的时候,纪录片变成了最值得信赖的原始资料。然而,从纪录片创作的历史,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的纪录片让人惊醒:纪录片具备真实感和权威性的同时,也存在着欺骗的可能性;具备宣扬正义的力量,也可能为宣扬邪恶效力,对此,纪录片作者的人性和良心往 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提出纪录片人的特殊素质要求,是纪录片人的使命所必需的,也是做好一部纪录片所必需的。
  1、责任与良心
  纪录片最主要的是记录社会,记录社会的现状、记录社会的发展、记录社会的变迁。因此,我们的纪录片工作者应该把镜头对准社会的不同阶层、社会的不同角 落,有责任去关注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纪录片工作者不仅是时代的记录者,有时还应该是推动社会发展 的一种力量,这是纪录片人的责任。
  纪录片工作者在很多时候是某个历史事件的唯一见证人,对于这段历史的描述是否真实、客观,主要并不是取决于他的能力,而是他的良心。纪录片人应该是无私的、坦荡的、具有正义感的。
  观摩:《我们为何而战》。
  《我们为何而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创作的最好的一套系列宣传片,也是分析战争的原因以及描写激烈战况的最佳纪录片,美国法兰克•凯普拉创作的这套系 列片"使得所有美国人都在它的节奏、比喻的词藻以及态度之中去面对敌人,呼吁美国人民集中力量与意志去战胜敌人……这些有力的影片被在美国的军队区奋战、去坚持并赢得胜利,它们还相信它的人物尤其道德的必要性,而经由整套系列的制作来对美国的原则保有信心,也即享有自由、正义以及幸福的权力是不容否认的, 它们是奋斗的代价,而且胜利在望。"(参见Richard M .Barsam《记录与真实》)这套系列片及时地介入了当时最值得关注的战争的现实,并有力地影响了事态的发展。这种责任感和良心所创造的正义的力量,应 该是纪录片最为本质的使命。
  2、真诚与人性
  纪录片着力于记录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类的命运,创作的出发点、创作的 过程、以及最终作品的影响,都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真诚是纪录片创作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素质。只有真诚才能感受生活的真实状态;只有真诚才能获得 被拍摄人的真情流露;只有真诚才能告诉人们现象背后的本质。
  而人性化的观念,是发现纪录片题材和发掘纪录片题材的一把重要的钥匙,也是纪录片创作的一个很好的视角,使得观察、理解和反映生活都有了得体的方法,不至于偏离或偏激。
  3、耐心和吃苦
  相对于别的影视工作者,纪录片创作者这绝不是一个风光的角色。相反,他们的风险很大:由于有多方面的不可知性,成功的几率不高;在中国,纪录片的市场几乎没有建立,社会的回报不大;创作题材的选择往往是那些非常事件、非常地方,有时甚至有生命危险。
  由于纪录片创作多采用纪实跟踪拍摄的方法,去记录现实中人的生存状态,或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会有许多不可预知的情况。可能原来跟踪的线索,到后来 发现与主题没有什么关系;或者由于拍摄的人物或事件,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有戏剧性;或者原来的线索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中断了;等等。因此,纪录片的拍摄片比 经常是几十比一,甚至几百比一,而且创作周期都比较长,有时为了等候一个瞬间、捕捉一个细节、展示一个场景,需要做很远的路、等待很长时间。还有也可能是 经费方面、时间方面、设备方面、创作环境方面等遇见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纪录片创作需要比一般人更多的耐心,吃更多的苦。
  4、历史观念和科学精神
  纪录片大师伊文思说:"纪录片把现在的事记录下来,就成为将来的历史",这句话很值得回味。纪录片拍摄虽然是一种创作,不过它是一种特殊的创作。尽管是 拍摄当前的事,却是在书写历史;虽然是一种创作,强调的却是一种记录;虽然是创作,并不是个人的事,而更像一个旁观者、代言人。从这些特性上来说,纪录片 的创作需要一种历史的观念:要以历史的责任感去选择题材、发现题材;要以书写历史的态度去反映生活、记录时代;要以历史的观念去思考和判断。
  有的纪录片是对于过去事件和人物的回忆,也需要修治历史的态度对其进行描述,对资料的选择、扮演再现方法的运用,以及某些以难处的实证上,均需要一种历史的观念和科学的态度。
  与其说纪录片是一种艺术,还不如说它是一种历史。因此,纪录片创作需要科学的精神也就必然的了。这里的科学精神,体现在拍摄记录的方法要得当、观察思考的态度要严谨、对于事物的评价要客观公正。
  纪录片创作过程中那些技巧和方法方面的素质要求,我们将在后面再叙述。

  第三讲 纪录片的题材选择
  纪录片的题材应该是很宽泛的、无所限制的,如果能很完整的从各个角度去记录我们时代社会的变迁,那是理想的状态。事实上,我们只能够选择其中极其少的部分进 行记录,这样就有了选择。这种选择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相关部门整体宏观规划的角度、从一个电视台栏目设置的角度,以及从个人创作的角度,对题材选择 都会有各自的要求,在这里要谈的是纪录片创作中题材选择的一般性问题。
  中国近20年的纪录片在题材的选择上存在着一些偏离倾向,几乎绝大 部分的作品都把镜头对准了偏远的山区、没落的文化、弱势的群体。有一年当纪录片学术奖评委,送选的近200部片子中差不多70%是关于残疾人等弱势人群 的,但是评委们甚至不得不达成一个口头的协议:来年再选送此类片子,原则上不予入围。这真的是不得已而为之。其实,对纪录片的选题不应该采取这样的方法来 限制的,而且也不是说不可以关注残疾人的题材,关键是太多的人去做相同层面的关注,只停留于同情的眼泪,已经失去了意义。而对那些主流的人群和社会几乎没 有涉及,这样,并不符合纪录片的精神,也没有很好地发挥纪录片的功能。纪录片题材的选择上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时代内容
  中国当今的社会可谓风起云涌,各行各业、各个方面都在经历着不同层次的变革。这种时候,社会的结构形态、价值体系,人们的生存状态、精神世界,都处于一 种动态之中。纪录片责无旁贷的要去关注、见证这种时代的变迁,记录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之下人们的生活境况、情感经历以及精神追求;记录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 化在世界性的潮流面前的处境和走向。
  因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当中,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工作单位、社会地位等都经常会改变、迁移和流动,在原先的价值观念、道德体系都在进行重塑,可供人们选择机会更多了,同时危机感也增加了。纪录片工作者应该着力去展示这种特定背景下的社会现实和人的生活状态及内心世界。
  2、关注主流群体
  近些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制作数量不少,每年都有上千部(集)。然而,在2001四川国际纪录片电视节上,有一位美国的纪录片专家,讲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感想:很难从中国的纪录片中了解中国当今真实的状况。这对于我们纪录片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纪录片有责任全面真实的反映和记录社会生活。然而,我国近些年来拍摄的纪录片中,远远不能全面展示社会生活的全景。因为,绝大多数的片子所关注的都是非 主流的,几乎很难看见关于主流文化主流人群的片子。这种不平等的观照,大大影响了纪录片功能的发挥,也无法充分展示纪录片的力量。因为,但它脱离了主流以后,就变成个人色彩的为主的东西了,而这并不是纪录片的定位。
  分析起来近些年来人们倾向于个人色彩的题材,原因是多方面 的。首先是,相比较来说,这样的题材容易把握,如对那些弱势人群、边缘文化的题材,从情感层面容易得到认同和共鸣;而主流的题材则不容易把握。其次是对纪 录片的本性认识不够,被许多人当作个人味道很浓的东西,而淡化了本来应该具有记录时代社会的品性。第三,个人化的东西容易操作,拍摄的时候相对比较容易协 调;而社会化的主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力,制作的难度也相对较大。
  虽然,我们也要鼓励民间的纪录片人创作富于个性色彩的作 品,关注个人兴趣范围内的题材,但这终究不应成为纪录片创作的主体,不然,就会有愧于时代,也有愧于纪录片。因此,我们在题材的选择方面,应该多倡导一些 对社会主流群体、主流文化的关注,以便把握时代潮流,反映时代潮流。
  3、关注民生
  纪录片应该关注民生问题。民生不 仅应该是许多纪录片直接关注的问题,也是纪录片思考的一个重要的逻辑起点和终点。特别是在社会的转型时期,民生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譬如移民问题、土地问 题、下岗问题、环境问题,等等,都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应该是纪录片关注的不可忽视的一类题材。因为,在和平时期,人民生活的品质应成为每个文明社会 追求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成为纪录片工作者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纪录片才会有影响力,才会有力量,才会有魅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15
1、关于纪录片定义的调查
日本东京放送(NHK)科教栏目的创始人、纪录片资深导演 YASUMA (安间总介先生)在1996年曾经搞过一个关于电视纪录片定义的调查,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a、欧洲、北美、以及日本这些不同区域90%左右的被访者认为他们所在的国家没有关于"电视纪录片"的统一定义。
b、问及这些纪录片人自己有没有关于电视纪录片的定义的时候,结果100%的人都认为自己心中有一个纪录片的定义。
2002年,我又与安间总介先生对中国 的50位有5年以上纪录片创作经历、并有作品在国际或国内获得大奖的纪录片人做了一个联合调查,其结果较大不同:
a、中国的纪录片人认为国内没有纪录片统一定义的比例与别的国家大致相同,达90%以上;
b、中国纪录片人自己心中有纪录片定义的比例却远不如别的国家那么高,还不到30%。 这些调查说明了很重要的两点:世界各地对于纪录片都没有一个统一而明 确的定义;中国的纪录片人不太张扬自己的个性、创造的意识总体上也不如国外的纪录片人。
其实纪录片是非常需要创造性的,近些年来不断出现的形式,加上纪录片所关注内容的无限丰富性,都在证明纪录片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虽然很难给纪录片下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定义,并不等于说纪录片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恰恰相反,纪录片拥有一些非常明显的品性。事实上纪录片比任何其他的影视样式都努力地寻找自己的定义。下面就来列举分析一些不同的关于纪录片的定义。
2、关于纪录片的不同表述
在西方的影视论著中,很少对纪录片作明确的正面定义,往往用"非虚构" non-fiction
这样笼统的界定进行观照。在法国更有人把所有非虚构的影视作品通称作纪录片。
a、1991年法国《电影词典》称: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的影片,称为记录电影。
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文献"的品质,无论是起来源还是其目的都指向了"文献",可见其对于纪录片历史感和真实性的追求。
b、《朗文英语词典》:纪录片--通过艺术提供事实;
相比较而言,这个定义简单的多,不过同样涉及制作手段和目的两个方面。有所不同的事,提出了创作的艺术性。这样的明确而直接在别的定一种并不多见。
c、美国《电影术语汇编》: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她具有一个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运用编辑和音响来增进其观念的发展;
这个定义颇具美国实用主义的特点,它明确提出了许多人总是回避的纪录片主题问题、创作者的主体性问题,还有创作过程的艺术手段,甚至突显了影视语言的技巧:编辑技巧以及音响功能的运用。
d、《牛津词典》:(纪录片是)人性记录(说明人性的事实或事件),强调了词根document 的记录性和实证性;
虽然从字面的表达来看,这个定义与国内的定义差别很大,实质上它与国内的定义最近。
"人性"与"记录",正是国内的纪录片定义努力要表达的,也是孜孜以求之的。关于这个特点后面读了国内的定义后悔感觉更深。
e、美国电影史家埃里克•巴尔诺认为纪录片作者"和故事片艺术家不同,他不专心于创作,他通过对自己所发现的东西进行选择和并列而表现他自己。"
这个定义虽然特别强调了"自己",自己发现、表现自己,其实它最为本质的部分还是"发现"。正是这一点,限定了纪录片创作的根源应该事现实存在的东西,作者只能发现,而不是创造。
f、卡雷尔•赖兹、盖文•米勒《电影剪接技巧》:"故事片和纪录片的根本区别在于故事片主要表现情节的发展,而纪录片则主要是阐述主题。"
g、荷兰纪录片导演伊文思:"纪录片把现在的事记录下来,就成为将来的历史"。
伊文思关于纪录片的描述意义也很深远,简单的几个字强调了来源、手段与目的:"记录""现在"称为"历史",可以挖掘的含义很多,我非常欣赏的是其中暗示的纪录片应该具有的历史责任与历史态度。我以为这正是纪录片最为紧要的品性。
在国内纪录片的表述也有许多,下面列举以下几种:
a、《现代电视纪实》(朱羽君,1998):电视纪录片的核心含义应该是要求以真实地记录人类的生活,以现实的原始内容为基本素材结构,它虽也可以有艺术手法,但语言本体必须保证素材的真实性和编辑的生活自身的逻辑性。
b、《纪录片创作论纲》(钟大年,1997):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像和音像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创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
c、《中国应用电视学》:纪录片--影视艺术中对某一事实或事件作纪实报道的非虚构节目,直接从生活中取材,以生活的自身形态来表现生活,真实环境时间中的真人真事。
d、《中国纪录片:观念与价值》(吕新雨,1997)纪录片是以影像媒介的纪实方式,在多视野的文化价值的坐标中寻求立足点,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人的生存环境进行观察和描述,以实现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探寻和关怀的文体形式。
E、《电视纪录片制作》(吴保和,1999):通过电视摄像机(或电影摄影机)的磁带(或胶片)纪录下来的一切内容,包括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现象、人类社会中的人物和事件,这些内容不是人为的虚构出来的,而是现实中已经存在的或正在发生的。
国内对纪录片进行界定的时候,经常会加一些补充性的说明:纪录片应该直接关注人,不着重事,着重人的本质力量,人的生存状态,人的性格和命运,人与自然 的关系,人对宇宙和世界的思维,关注深层永恒的东西;注重感受和体验的共时性,要有较大的时空跨度,较完整的动态过程和情感积累;强调真实与真诚;等等, 足见国内对于纪录片这种作品类型的期待与厚爱。
相比较国内与国外的关于纪录片的定义有些不同的地方,第一,国外的纪录片定义注 重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而国内的更注重人文的关怀;第二,国外的纪录片定义更强调作品的观念和主题,而国内的更强调客观反映和对现实生活的还原;第三,国 外的纪录片定义强调创作语言的丰富性和风格的多样性,而国内纪录片定义更强调"纪实"一种风格。
看得出来,国外对于纪录片的定 义的表述并没有像国内的那样严谨,突出的是关键性的品质;也没有像国内的那样附加过多的限定,强调的是纪录片最为本质的力量。相比较而言,国外关于纪录片 的定义更为多样化,自由度也更大一些。然而,它们对于纪录片本质的判断和追求是非常明确和固执的。同时,国外的关于纪录片的定义也更为直接可感一些,更便 于指导拍摄。
3、纪录片是把过去或现在的事用影像的手段进行人性的还原和记录,并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历史。
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历史 尽可能描述(叙述)一种真实的历史 并尽可能接近一种真实的描述。尽可能接近历史的真实 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历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