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这样的题怎么教孩子讲

如题所述

有的孩子还没有理解数字的含义,家长就让孩子接触加减法。导致孩子根本不懂什么意思,只能委屈巴巴的“背”下算式来,导致数学越来越差,越不理解就越不想学,想让孩子学会数运算,就要从教孩子理解数字的含义开始,循序渐进的过渡到加减法。

第一阶段 认数与数数

这个阶段是孩子数学启蒙的基础阶段。2岁之前的孩子通常在这个阶段进行认数与数数。有的孩子可能先认识了数字,然后学会了数数;有的孩子可能先学会了数数之后才认识了数字。认数与数数没有前后顺序,只与孩子的兴趣习惯有关。

第二阶段 数量匹配

当孩子能根据数好的物品数量找出正确的数字后,就能进行数字与数量的匹配,也就是根据数字安排对应数量的物品。

第三阶段 等式匹配

这里的等式并非指的是加减法的等式,而是数与数之间的比较、分拆和组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2
孩子上小学一年级?
开始的时候,可以问他:“12+1等于几?”“12+2呢?”“12+3呢?”
得出答案是3以后,再让他看一看15、12与答案3有什么关系,怎么能直接算出来这个3,他就会发现15减12可以得到3,再遇到这类问题就知道直接用减法计算了。
第2个回答  2021-04-07
数学往往需要一个人的抽象思维,你可以拿15个糖,来跟孩子讲解,比如15个糖,先拿走12个糖,就剩下了3个糖,那么反过来,12个糖,加3个糖,就是15个糖,这样教数学,孩子就容易理解。

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
中小学数学,还包括奥数,在学习方面要求方法适宜,有了好的方法和思路,可能会事半功倍!那有哪些方法可以依据呢?希望大家能惯用这些思维和方法来解题!

形象思维方法是指人们用形象思维来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它的思维基础是具体形象,并从具体形象展开来的思维过程。

形象思维的主要手段是实物、图形、表格和典型等形象材料。它的认识特点是以个别表现一般,始终保留着对事物的直观性。它的思维过程表现为表象、类比、联想、想象。它的思维品质表现为对直观材料进行积极想象,对表象进行加工、提炼进而提示出本质、规律,或求出对象。它的思维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当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实物演示法

利用身边的实物来演示数学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及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数学内容形象化,数量关系具体化。比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通过实物演示不仅能够解决“同时、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而且为学生指明了思维方向。

二年级数学教材中,“三个小朋友见面握手,每两人握一次,共要握几次手”与“用三张不同的数字卡片摆成两位数,共可以摆成多少个两位数”。像这样的有关排列、组合的知识,在小学教学中,如果实物演示的方法,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

特别是一些数学概念,如果没有实物演示,小学生就不能真正掌握。长方形的面积、长方体的认识、圆柱的体积等的学习,都依赖于实物演示作思维的基础。

图示法

借助直观图形来确定思考方向,寻找思路,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图示法直观可靠,便于分析数形关系,不受逻辑推导限制,思路灵活开阔,但图示依赖于人们对表象加工整理的可靠性上,一旦图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易使在此基础上的联想、想象出现谬误或走入误区,最后导致错误的结果。

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多用图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的题目,图画出来了,结果也就出来的;有的题,图画好了,题意学生也就明白了;有的题,画图则可以帮助分析题意、启迪思路,作为其他解法的辅助手段。

列表法

运用列出表格来分析思考、寻找思路、求解问题的方法叫做列表法。列表法清晰明了,便于分析比较、提示规律,也有利于记忆。

它的局限性在于求解范围小,适用题型狭窄,大多跟寻找规律或显示规律有关。比如,正、反比例的内容,整理数据,乘法口诀,数位顺序等内容的教学大都采用“列表法”。

验证法

你的结果正确吗?不能只等教师的评判,重要的是自己心里要清楚,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评价,这是优秀学生必备的学习品质。

验证法应用范围比较广泛,是需要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应当通过实践训练及其长期体验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验证能力和逐步养成严谨细致的好习惯。

(1)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教科书上一再提出:减法用加法检验,加法用减法检验,除法用乘法验算,乘法用除法验算。

(2)代入检验。解方程的结果正确吗?用代入法,看等号两边是否相等。还可以把结果当条件进行逆向推算。

(3)是否符合实际。“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话要落实在教学中。比如,做一套衣服需要4米布,现有布31米,可以做多少套衣服?有学生这样做:31÷4≈8(套)

按照“四舍五入法”保留近似数无疑是正确的,但和实际不符合,做衣服的剩余布料只能舍去。教学中,常识性的东西予以重视。做衣服套数的近似计算要用“去尾法”。

(4)验证的动力在猜想和质疑。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我要学”的愿望。为了避免瞎猜,一定学会验证。验证猜测结果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合要求,及时调整猜想,直到解决问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3-12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可以先这样让学生理解:12+1=?等于13,12+2=?等于14,12+3=?等于15,所以12+(3)=15,如果到一年级学生,就可以用减法算出了,即加数+加数=和,求其中一个加数,可以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12+()=15列式()=15-12=3,所以12+(3)=15总之,对于这类简单的题一定要从小孩子的智商出发,讲解讲透,理解才是最好的记忆,才是激发小孩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4个回答  2019-03-12
我个人认为,既然你家孩子,已经涉及到这种类型的题了,那就说明他她也已经认识了这两个符号“+”“=”代表了什么意思了。那你就依孩子的年龄和智商而定,去教导他她。如果你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那你就用逐一加的方法去做这个题。就这个题最,简单的方法也就是,告诉孩子,两个数相加,知道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就用已知的数加上几,得等号后面的数,那括号里面就填上几。如果已经是上了小学的孩子,用加法交换律去做这个题了。知道了一个加数和两个加数的和,求另一个加数,就得用已经知道的大数和减去已知的小数加数即可。这样类型的题,对小学来说生应该不难,一点即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