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农历12月又称为腊月?

如题所述

1. “寒冬腊月”描绘的是农历十二月,这个时期草木凋零,冰峰雪盖,标志着隆冬时节。“腊月”这个名字的由来非常悠久。在古代,人们将年终时对祖先的祭祀、对众神的拜祭称为“腊”。这种祭祀通常会准备捕获的野兽等供品,因此也被称为“猎祭”。在古籍中,“腊”与“猎”的意义是相近的。《风俗通》中记载:“腊就是猎,因为猎取野兽来祭拜先祖;或者是腊接,新旧交替,大规模的狩猎祭祀,以祈求回报。”还提到:“阴历十二月,因为这个月要进行腊祭,祭拜百神,所以称之为腊月。”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颁布历法,将十二月称为“腊月”。
2. 腊日是腊月中的一个重要节日,指的是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是祭拜百神的日子,俗称“腊八节”。《荆梦岁时记》中记载:“十二月八日是猎日。”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传入中国后,腊日也成为佛教徒的节日。相传,释迦牟尼在得道成佛前,曾是一位王子,他经历了苦行,游历了印度的名山大川,在升棚州寻找人生的真谛。有一天,他在北印度的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尼连河畔)因劳累和饥饿而昏倒在地,被一位经过的牧女救醒,她用杂粮和野果煮成的粥喂食他。释迦牟尼吃完后感到精力恢复,精神焕发,在尼连河沐浴后,坐在菩提树下冥想,于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因此,佛教徒将这一天称为“佛成道节”。中国佛教徒每年腊月初八会举行诵经活动,并模仿牧女在佛前献上“乳糜粥”。
3. 腊八粥是腊月的一个重要习俗,最初是佛教徒的习俗。每到腊月初八,寺院的僧侣会清洗器皿,准备香谷和果子,整夜制作到天明,用来供佛祖,并诵经谈法,以此纪念释迦牟尼。据《武林旧事》记载,腊月八日,寺院会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子等制作粥,称之为腊八粥。到了明代,腊八粥成为皇帝赏赐朝臣的佳品。特别是清代,喝腊八粥的风气更为盛行,宫廷中皇帝、皇后、皇子都会赏赐腊八粥给文武大臣和宫女,各大寺院也会发放米果供僧侣食用。
4. 到宋代,民间开始效仿,都在腊月初八熬制腊八粥,俗称“腊八饭”。自家食用外,有的人还会用来馈赠亲友。之后,腊八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民间庆祝丰收的习俗,象征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在全国流行起来。民间的腊八粥比寺院里的更为丰富多样,花色繁多,香甜可口。一般选用粳米或糯米为主料,再加入一些辅料,总共八种材料煮熬而成,因此也称为“八宝粥”。有的则使用更多的材料,至少有四五种。《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会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红枣等煮成,外面还会用桃仁、杏仁、瓜子、花生仁、松子以及白糖、红糖、葡萄干等作为装饰。这种粥营养价值高,被认为可以延年益寿。如今,民间在熬制腊八粥的同时,还会在这天腌制“腊八蒜”。将蒜剥皮后浸入醋中,到了春节吃饺子时食用,味道酸甜可口,别有一番风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