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十二月又叫腊月?

如题所述

农历十二月又称为腊月,也称蜡月,新历1月10日正式进入腊月。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说,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个纪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时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汉族民间都要猎杀禽兽举行大祭活动,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这种祭奠仪式称为“猎祭。因“腊”与“猎”通假,“猎祭”遂写成了“腊祭”,因而年终的十二月被叫做腊月。此风俗起源于秦汉时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称为“腊月”,十二月初八日叫“腊日”。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在中国,有腊八节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农历腊月廿四日(或廿三日),中国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中国民间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功过,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故民间对这位居家之神,平日态度很虔诚,且很尊重。送灶寄托着中国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吉祥如意,岁岁平安。小年这天,也是中国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四,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祭灶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如今,腊月大扫除,已不只是为驱邪避灾,祈福降祥了。而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卫生、减少疾病的良好习惯,寄托着人们除旧立新的美好愿望,成为文明社会的一种新风尚。如果一个人乱做事,被灶神告发他,大错减寿三百日,小错折寿一百天。民间又以为,这一天是诸家各户以及所有寺庙神明上天向玉帝奏报人们善恶的日子;尤其是灶君,更是有责上天报告一年所见的主家大小善恶。所以民间老百姓都在这一天供奉甜糕,希望灶神吃过甜糕後,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其实,古人以为有灶方才会有好食物,有食物就是有生命的延续,祭灶君是源自古代人们以为万物有灵与重视饮食平安的祝愿心态。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中国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腊尽春回,人们度过了漫长的冬天,即将进入到新的一年。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春节是"一元复始"的标志,人们对于过年都倍感亲切,同时也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地方年俗特点;还有"二十五糊窗户"的说法,即腊月二十四扫完尘,二十五就该糊窗户了。随着社会发展多数人家已失去糊窗户的传统,但贴窗花、贴福字、挂对联是必不可少的程序。总之人们祈福旺来年的心愿是一样的。在江南一带的民间,也把腊月二十五这一天称为"烧田蚕"、"照田蚕"、腊月二十五"烧田财",人们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但也有些地方,在年三十才举行这一活动。腊月二十五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腊月二十五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6
你知道十二月为什么叫腊月吗?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正值寒冬。民谚云:“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正是言之其冷。这时冬季田事告竣,故有“冬闲”之说。农事上是“闲”了,但人们生活的节律并未因此而放慢,人们怀着愉悦而急切的心情加快了向春节迈进的步伐。接下来请随万年历小编详细了解下腊月的由来及习俗吧。



腊月是指几月 十二月为什么叫腊月

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古时候也称“蜡月”。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以岁时之祭祀有关。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汉应劭《风俗通义》谓“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这里所说的,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动,所以说腊月是个“祭祀之月”。

腊月的由来及习俗



腊月习俗

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正值寒冬。民谚云:“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正是言之其冷。这时冬季田事告竣,故有“冬闲”之说。农事上是“闲”了,但人们生活的节律并未因此而放慢,人们怀着愉悦而急切的心情加快了向春节迈进的步伐。春节,是中国人传统的三大节中最为隆重的一节。而腊月,正是迎接春节的前奏曲,在这个前奏曲里有着丰富的内容。首先从喝腊八粥开始,然后人们要扫房、请香、祭灶、封印、写春联、办年货,直到除夕夜。广义地说过年,应该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甚至可以说从喝腊八粥就开始了,一直要过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而过去一些官宦人家,甚至还有拖至二月二“龙抬头”那天过年才算结束,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就可看到。

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极富有魅力的。为了过好年,中国人要拿出近一个月的时间做诸多准备。人们要忙着对保佑、赐福于他们的神祗、祖先有个交待;要对一年来的往来账目有个结算;要对亲戚、邻友、同僚给以节日的慰问,以使今后能更好地相处。对一年来的家庭事、个人事都要加以总结,以使在新的一年里,个人能更有进步,家业更加兴旺。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二月为什么叫腊月 腊月的由来及习俗”,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了解更多信息请点击专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5-27
农历十二月称腊月,是由“腊日”演变而来的。腊日,是古人祭祀百神的日子。始于周代,具体在哪一天,没有确切记载。到了汉代,将腊日定为冬至后第三个戊日(干支纪日法地支为戌的日子)。因为冬至日在农历上是不固定的,故腊日也是不固定的。后来又将十二月八日定为腊日。《荆楚岁时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为什么祭神的日子叫作腊日?这要从腊字说起:古腊字没有“月”旁,象形为:一只掏掉内脏小动物烤在日头上。后来,人们把成块的干肉也称腊。在周代,掌握腊的人称腊人。用腊祭神,所以便把祭日称腊日。因腊日是在十二月,故十二月也称腊月。
第3个回答  2023-07-05
农历十二月又称为腊月,这个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太多的关系,古代,人们把岁终祭祀祖先,祭拜众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的祭奠仪式称为“腊”。祭祀用的贡品称为“腊祭”。另外农历的12月为一年中最后一个月,“腊者,接也,逐疫迎春”,寓有新旧交替,驱逐病灾,迎接新春的意思,所以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
第4个回答  2019-09-23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相传从周代起,我国民间已普遍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