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

苏联经济发展过程整理
最好贴近中学课本

  战后苏联经济的发展
  苏联经济在二战前的十多年一直高速发展。1941年法西斯德国对苏联的侵略,打断了苏联经济的正常发展进程。在苏联工业最发达的西部地区,苏联军民同法西斯德国绝大部分战争力量(70%的陆军和55%的作战飞机)和众多仆从国军队进行了三年多的地面的和空中的战争(而在包括德国在内的其余欧洲国家,除意大利外,没有一个国家在其领土上进行的大规模陆、空协同作战超过一年。而且意大利领土上的战争局限在落后的南部地区,工业发达的意大利北部未受到大规模战争的破坏)。三年多的毁灭性战争使苏联经济遭受空前严重的破坏。法西斯德国使苏联31850个工业企业、1710个城市、7万个村庄、600万以上建筑被战火毁坏,2500万人无家可归(《苏联国民经济史》第597页),2千多万苏联人在战争中丧失生命(这超过了其他欧洲国家在二战中死亡人口总和)。苏联遭受的直接物资损失按1940年价格计算约3500亿美元,占苏联当时全国社会财富的1╱3。战争使苏联工业产量比战前减少了许多,而美国工业比战前增长了约一倍。苏联工业对美国的差距又拉大了。
  战后,苏联首先执行了恢复经济的1946~1950年的第四个五年计划。以二战前1938年各国的工业生产为100,到1950年,苏联工业为166%,美国为233%,日本为60%,英国为131%,法国为111%,西德为92%(《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97、99、100页计算)。战后头5年的高速发展,使苏联牢牢确立了他作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的地位。
  在1950年以后,苏联工业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发展,根据联合国统计局发表的世界工业指数,以1950年各国的工业生产为100,到1980年,苏联和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分别发展为:苏联1264,日本2600,意大利637,西德516,法国391,美国310,英国190(《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82》以下简称《1982》,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72、73页计算)。即1950~1980年,苏联工业增长远远高于除日本之外的所有西方发达国家。而如以战前为基数,1938~1980年,苏联工业增长比日本也快些。
  苏联工业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期,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发展速度大大下降了,但是,苏联工业发展速度仍不亚于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如以1980年的工业生产为100,1989年苏联工业为136,日本也为142,西德为117,英国为119,法国和意大利同为113,美国为130(《国际经济和社会统计提要1990》以下简称《1990》,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页)
  以前我们经常听到西方讲述苏联农业的“失败”。但数据告诉我们,事实并不是这样。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1951~1980年,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苏联为3.2%,美国2.0%,日本2.1%,西德2.0%,法国2.3%,英国2.4%,意大利2.2%(《1982》第161页)。苏联农业生产增长速度比几个西方大国都快。1950年,苏美谷物产量分别为0.79亿吨和1.4亿吨,苏联是美国的56%(《1982》第167页)。1989年,苏美谷物产量分别为2.03亿吨和2.84亿吨,苏联谷物产量为美国的71%(《1990》第67页)。
  苏联农业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对农业来讲,苏联自然条件远不如美国。英国资产阶级学者帕克就曾写道:“美国除阿拉斯加外,全都位于北纬50度以南,所以它很少感到缺乏温暖和日照这一不利的因素,而另一方面,苏联广大地区却缺乏任何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足够的温暖,而在那些照统计材料看来有足够温暖的地方,则因时常发生晚春和早秋的霜冻,实际上无法加以利用。”“决不应该忘记环境这个因素。苏联大部分的农田所处的纬度位置比美国要偏北许多,其中许多土地十分贫瘠,要是在美国,老早就被农民放弃了:‘现在耕种的许多土地都是同美国已经放弃的阿巴拉契亚山区或长期受风沙灾害的中部和西部大平原地带的农田一样贫瘠。’苏联农业最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能达到这么多的产量:‘当我们考虑苏联不利的自然环境时,我们可以知道苏联集体农庄并不完全象人们往往设想的那样缺乏效率。’”(《超级大国 美苏比较》第191、202页)
  西方不仅指责苏联农业“失败”,对二战后的苏联,资产阶级学者仍然指责其轻工业失败,指责其“忽视人民生活”,延缓轻工业发展,从而使“人民日用品匮乏”,“卫星上了天,百姓却买不到足够鞋袜”,“人民在建设中得不到实惠”等。
  但是根据统计资料,不管是工业发展速度,还是工业消费品生产发展速度方面,战后的苏联都高于除日本外的西方大国。例如,苏联工业消费品生产(第二部类),二战后到1950年期间,是以年均14%的高速度增长。而1980年比1950年增长9.3倍左右(由《1982》第463页换算得)美国工业生产1980年比1950年增长仅2.1倍(《1982》第467页计算得)。战后,由于美国工业消费品生产远低于生产资料生产增长速度,所以,不管怎样看,苏联消费品工业增长速度都是远远高于美国。
  至于“人民日用品匮乏”,“百姓却买不到足够鞋袜”,苏联“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也是无视事实。受我国教育部委托,由许多“多年从事苏联经济的研究工作者”编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高校文科教材《苏联经济概论》,指出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同时,在第374页写道,“50年代以来,苏联非食品消费品生产的增长速度快于美国。目前,苏联的纺织品、冰箱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毛织品、亚麻织品、靴鞋、动物油、奶制品、食糖、鱼制品的产量已经超过美国。……近些年来,苏联人均计算的棉布消费量已经超过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丝绸的消费品已经超过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经济实力相当于美国的2/3,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据西方各种材料估计,它(苏联——笔者注)的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在世界上要排在第20位之后”(《苏联经济概论》第381页)。这种情况能说是“人民日用品匮乏”? 能说是百姓“买不到足够的鞋袜”?即使按西方的说法看(西方通常都要在经济上贬低苏联),生活水平在世界位居20多位能说人民生活“贫穷”?
  至于说苏联“忽视人民生活”,“人民在建设中没有得到实惠”。也没有事实根据。“1965—1982年苏联按人均计算的居民实际收入增加1.02倍”(《苏联经济概论》第373页)。而美国私人非农业部门的工人的实际周平均工资,从1965年的101.01美圆下降到1980年的95.18美圆(《1982》第402页)“从1973年到1994年,美国普通工人每周实际工资已下降了1.9%,实际工资大体已降到50 年代末的水平。1988年到1993年,美国私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9%,而职工每小时的平均收入降低了4%。”(万光《美国的社会病》第11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事实说明,美国普通工人没能分享从50年代末到1994年这30多年经济发展的成果,而社会主义苏联却使人民实际收入有较大提高。这能说苏联“人民在建设中没有得到实惠”吗?
  前面关于工业、工业消费品生产、人民实际收入等增长速度来看,苏联都高于美国。而这,证明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话又说回来,苏联经济的绝对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还是不如美国。但这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苏维埃政权是在历史遗留下的很落后的经济上开始进行建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工业非常落后,俄国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产量中占2.6%,而当时美国占38.2%,德国占15.3%,英国占12.1%。俄国的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的产值仅为美国的1/20,为法国(原文如此,可能应为“德国”——笔者注)的1/15,为英国的1/8。”(隋启炎《苏美经济比较》第142—143页,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即1913年时,俄国工业生产不到美国的1/14,只约为德国的1/6,英国的1/5强。另外,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其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国内战争后,1920年的俄国工业生产下降到仅为1913年时的14%。此时俄国工业生产只约为美国的1%左右。社会主义苏联就是在这种经济非常落后的艰难情况下起步的(我们还不谈1941年法西斯德国对苏联的侵略,又打断了苏联经济的正常发展进程)。
  由于苏联工业高速发展,苏联经济力量后来越来越接近美国。按苏联的计算,苏联的国民收入(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及之前,也用国民收入而不用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进行统计。因为按马克思观点,工农业、建筑业及与生产直接相关的运输、包装等服务才创造社会物资财富,才计入国民收入。而GDP则把前述之外的服务业收入也计入,重复计算严重。这样,妓院、赌博场馆等开设越多,人们去这些场所接收“服务”次数越多,第三产业服务收入越多,GDP越高。而这种服务业并不创造社会财富,它们的收入只是重复计算。而西方国家GDP中,第三产业收入占大部分。在国民收入概念中,第三产业的大部分是不能计入国民收入)和工业生产在1950年分别为美国国民收入和工业生产的31%和30%,1980年则分别为美国的67%和80%。即使按美国总统国际经济政策委员会估计,1955年苏美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1500亿美元和3990亿美元(即苏美之比为38%),1976年苏美分别为9370亿美元和16920亿美元(即苏美之比为55%)(《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第87页)。
  对于苏联和西方间对苏美经济规模比较上的差异,一些西方学者也曾谈到,例如,“美国的一种估计认为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1950年为美国的32.1%……1969年估计为美国的50%,也就是说美国生产总值为9320亿美元,苏联为4660亿美元。不过,由于通货膨胀,美国的数字是夸大了的。如按1964年的美元价值计算,苏联占美国生产总值的53%,如按1958年的美元价值计算,则占56%……按标准方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并不能充分表现两国产量的对比,美国生产总值包括许多在苏联所没有的重要项目,因为苏联体系不需要这些项目,它们被认为是完全不必要和非生产性的,因此与该国经济的产量无关。例如,在美国有比苏联多得多的金融和商业的居间人,商业广告、保险和诉讼的庞大组织,所有这些都使国民生产总值膨胀起来了。国民生产总值也不表示产品的质量、性能和效用。因此,作为工业能力或军事力量的指标来说,价值非常有限。……苏联经济迫切要求达到迅速发展,而且进行得相当成功,这种景象必然对不发达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并且使人相信苏联所说的,它的计划经济的形式在工业主义时代比西方的市场经济优越;它所做出的范例在经济发展方面已给所有不发达国家树立了一个适当的榜样。”(《超级大国 美苏对比》第151、152页)稍微知道客观看待事物而不去刻意贬低苏联和计划经济的人(甚至是资产阶级学者)都会得出类似以上看法的看法。总之,20世纪7、80年代,苏联经济在世界的地位,比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有极大提高。
  一战前的1913年,俄国的工业生产远低于德国、英国和法国中任一国家(当时俄国工业生产仅为德国的1╱6,仅为英国的1╱5强),而早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的工业生产超过英、法、西德三国工业生产总和(《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第62页)。
  1913年,俄国只生产19亿度电,在世界上占第8位,在欧洲占第6位。1980年,苏联生产电力1.295万亿度,占世界申力产量16.4%,在世界占第2位。其电力产量超过了英法意西德等组成的欧共体9国全部电力产量总和(《1982》第49、50页)
  俄国1913年钢产量为420万吨,只占世界钢产量的4%,落在美德英法之后。1980年,苏联产钢1.48亿吨,占世界钢产量的20%,超过美、日的钢产量而居世界第一(《1982》第55、56页)。
  1920年,经过一战、内战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后的苏俄,发电量是美国的1╱118,原煤产量为1╱68,钢产量为1╱221,石油产量为1╱16。1986年,苏联发电量是美国的3╱5强,煤产量为4╱5强,石油为1.45倍,钢产量为2倍(《1990》第116~119页计算得)。
  《苏联经济概论》在第41页写道,苏联的钢、“石油、生铁、铁矿石、水泥、化肥、干线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锯材、棉织品、毛织品、皮鞋、砂糖、动物油、牛奶等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1982年达到世界首位。……还有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也仅次于美国或日本占据世界第2位,如电力、天然气、商品煤、金属切削机床等就属于这类工业产品。这类产品在世界产量中也越来越占据较大的比重。至于在现代化武器的生产和装备上,在尖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苏联也堪于美国相匹敌。”因此,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计划经济在发展经济方面的巨大成果是抹杀不掉的。这些成果是十月革命前的、市场经济下的沙俄资本主义工业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8-26
就从领导人的经济改革上来说吧;
1.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赫鲁晓夫以农业为突破口,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同时进行工业改革。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
2.勃列日涅夫改革: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经济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在企业管理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开始下降,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3.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

都忘记了,瞎写的,希望有点帮助~~~~~~~
第2个回答  2009-08-26
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第3个回答  2009-08-26
由超级大国变成10多个小国家.
相似回答